查看原文
其他

天道,人道,王道,霸道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2020-08-23
前言
中美之争只是表面的利益之争吗?中美之争的胜负依据什么来研判,只是当前的实力PK那么简单吗?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另一种解读,顺便也是对《道德经》以及道、儒、法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全文共分6个部分: 1 何为道 2 何为天道 3 何为人道 4 何为王道 5 何为霸道 6 王道与霸道 文章约6000字,需要点耐心读完。
天道,人道,王道,霸道,这四个词都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关键词,他们以及他们间的逻辑关系是中华文化里关于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等诸多思想的集中体现。
搞明白这几个概念,不仅关乎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正确解读当今世界之格局与大势。
  01
何为道
老子《道德经》对道进行了非常明确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可见老子所谓道,就是导致宇宙产生并支撑其运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此处引用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及西汉初年帛书版《道德经》)
按老子的定义,所谓道,就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共同特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尽管道可能用语言描述(可道/有名),也可能无法用语言描述(无名),但它永恒地存在着。无论能否用语言描述,道都是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存在和运行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万物之始/之母)。人类如果能客观地认识道(恒无欲),就能看清道的本质和细节(观其眇);不能客观地认知(恒有欲)就只能看到局部和边界(观其徼)。人类认识道的方法是求同,道即玄,玄即同(同谓之玄),即在众多的个别中求普遍和一般(同谓之玄),不断地求同(玄之又玄),这才是全面认知各种道的方法(众眇之门)。
老子讲道以及认识道的方法,其实就是辩证法。从众多的个别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共同特性,这就是辩证法讲的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我们经常讲求同存异,之所以朗朗上口且得心应手,正是因为老祖宗早已经给我们讲透了其中的道理。求同存异首先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方法论,其次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践行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处世和处事以及社会建构与治理上始终践行的基本原则。
在求同中认识宇宙世界,在求同中认识人类自身,在求同中寻找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共存共生的伦理准则与社会秩序。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正是在“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方法论指引下舒展开来。
  02
何为天道
所谓天道,即老子所谓的“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也就是世间万物得以起源、存在以及周而复始地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求同是认识道的基本方法,认知天道当然也不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认知天道有更具体的表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为什么要“致虚极,守静笃”?因为“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只有放弃个人的杂思欲念,完全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才可能发现宇宙世界存在和运行的天道。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即用事实、数据和逻辑去探究问题,才可能得真知真相。
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就是要在“致虚极,守静笃”的前提下,客观理性地观察万事万物,从其周而复始的生生不息中发现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何为“万物并作”?大自然神奇的动植物和非生命体共生共存,包括生物链现象的存在,包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万物并作”。
老子在观察“万物并作”中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自然规律,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道生一,讲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不二法则,这法则就是自然法则;一生二,指的是自然法则之下才有天与地,日与月,阴与阳,雌与雄,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万物都有矛盾和对立,也都有矛盾对立两面的相生相克与质量互变。二生三及三生万物,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在天地、日月、阴阳、雌雄和合,在矛盾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中产生,逐步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宇宙世界、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讲的是同样的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原理,只不过这里将自然之天道引向了人类社会的人道和王道。
老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与今天天体物理发现的宇宙形成原理及自然法则是惊人一致的,其对天道的认知是唯物论的,其认知天道的方法是辩证法的。可见在2500多年前,老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已经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天许多人总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大错特错。如此妄断,只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无畏。其实不用读很多,把《道德经》读懂了,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就不至于如此无知和狂妄。
  03
何为人道
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逻辑思思辨基础上,老子对道的认知还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从天道到人道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老子讲道,目标在于讲德。何为德?人之得道即为德。以天道开启人道,使人类既懂天道,亦知世界,明事理,守法则,依道行事,社会能和谐共处,此即德。
老子讲道,强调求同,同谓之玄。老子讲天道强调求一,道生一,一即天道。所以,道就是同,同就是玄,玄就是一,指的是一个东西,那就是万事万物背后的客观规律。所谓“玄之又玄”,就是要不断地求同求一,找出唯一存在的普遍性、一般性和规律性。求道得道则德自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段话把道与德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支撑万物生生不息的是道,而人类认识到这一点并依道行事就是德。道之尊,德之贵,正是在于遵从自然规律和法则(恒自然也)。“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使其生长而不据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引导发展而不主宰)本是道之本性,人类一旦学会了,遵从此道即为“玄德”。所谓玄德,即最原始的德,最高的德。记住玄就是同,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与法则。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夫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乎。”这里讲的是天道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即总是削高补低,减盈补亏的自然法则。此处老子以张弓为例,固然妥贴,但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张弓的原理。假如此处以山川大地的自然现象为例,比如水太满必溢流至洼地,流沙来自山川而积于平原,大海水多则以蒸汽积雨于陆地,总之大自然总是把多的搞少,把少的搞多,使之趋向平衡和均衡。
老子说天道固然如此,但“人之道则不然”。人们总是反过来“损不足而奉有余”。比如穷人本来就穷,可人们总是不断地从穷人处剥夺,以之补给富人。这是反天道的。“夫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以有余补不足)?”“唯有道者乎(只有懂得天道的人)。”所以,人道不可以反天道,人道应该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应用。
从道到德,就是从天道到人道。把自然法则引入人类社会,构建人类社会的人伦秩序,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神权社会走向了世俗的道德哲学时代。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比西方文明要早近两千年。
  04
何为王道
王道即圣人之道。何为圣人?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Preview the first 49%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