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两境界:证明自己与证明他人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2020-09-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古人词作名句总结出人生三境界,即所谓“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志”、“奋”、“获”,表达了一种因果和递进的关系,即有“立”才有“守”,有“守”才有“得”,或者是有“志”才会“奋”,有“奋”才有“获”。
这种人生三境界其实很自我,也很局限,是一种自我格局。
一切人生境界其实永远离不了人性。人性有多复杂,人生境界就有多复杂。人首先是自然的,其次是社会的,所以人固然有自我的自然属性,也必然有社会属性。人首先是生物和动物,其次是有思想与情感的智慧生物和动物,所以人固然有自私的本性,也必然有无私的类属性。
任何时候,人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不可能是一个只需关注自己的游离个体或独立个体。所谓“立”“守”“得”的局限性就表现于只境界自己,没境界社会。“独上高楼”固然可以“望尽天涯路”,但也别忘了这路上永远不会唯独只有你。为了追求个人目标,固然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也别忘了有许多人都在“为伊消得人憔悴”。成功之时,固然能“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忘了有太多人都还在“独自高楼”或者“衣带渐宽”的路上,并正在向着“蓦然回首”的时刻迈进。
孟子也讲人生境界,但他讲得比王国维简单多了,而且更深刻,更完整。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穷”与“达”当然不是单纯指贫与富,“穷”包含了王国维的“立”与“守”或者“志”与“奋”,但绝不止此;“达”则包含了“得”与“获”,也绝不止此。穷其毕生,以求知求智,求富求贵。知智富贵之后呢?孟子说,要“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这种事,当然是多数人达不到的境界。因为自己固然可能知智富贵,但要“兼济天下”还需要有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毕竟个人再怎么知智富贵,终归有资源和能力的局限。
我观世界,看身边人和事,也得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讲出来可能比孟子更简单明了。我经常讲,人这一生,前半辈子是为了证明自己,后半辈子是为了证明别人。
证明自己什么?
证明自己有“志”有“立”,证明自己能“奋”能“守”,直至证明自己有“获”有“得”。按孟子的说法,就是证明自己能“知智富贵”,能“达”。
为什么后半辈子是证明他人?
孟子的境界是“兼济天下”,王国维的境界是终于发现了“灯火阑珊处”之所存所在。有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呢?
你可以不只是独自“蓦然回首”,也可能做不到“兼济天下”,但你不再继续一味地证明自己行不?
人生过半或者过了大半,还在努力证明自己,其实很悲催,也很Low的。“四十不惑”,这可以还是在证明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还需要证明自己么?
什么叫“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开始要听比说多,不再只顾表达自己,要更多关注他人,倾听他人。不要再只知自己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他人的存在。要从昔日的“红花”转变为“绿叶”,更多去做映衬他人的存在与发展。
五十之后,儿女已经长大了,儿女的存在重要还是你自己的存在重要,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你或许一辈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要考虑谁应该是中心了。
我们有许多人,一大把年纪了,仍然在争夺与斗争,社会上斗天斗地斗人,单位里斗男斗女斗权,家庭里斗父母斗兄弟斗姐妹斗子女,仍然在一如既往地争权夺利,抢话语权,抢决策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德性不改。这说明什么?
当然说明你还活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立”与“守”,还是在“穷”而非“达”,说到底还是处在证明自己的阶段,压根不知道人生后半程的价值与意义恰恰应该是证明他人。
证明自己需要能力,证明他人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胸怀和实力。道理很简单,只有自己成了标杆,才能证明他人不是么?
证明自己可能只是“立”“守”“得”或者是从“穷”到“达”。证明他人则是“得”之后的付出,“达”之后的兼济。你或许兼济不了天下,但兼济家人总应该是可能的。兼济的方式未必是财富和精力的付出,更应该是转变角色,交出话语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做“绿叶”去衬“红花”。
但凡过了知天命年龄,还在大谈自己如何能,如何强,如何有理,如何成功者,我通常会问问对方孩子怎么样了。为什么?
因为我想知道你能不能证明你的孩子也行而不只是你自己行。
证明孩子行意味着你的人生上了新台阶,有了证明他人的境界,或者至少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上到一个新的境界了。
以此类推,人生的后半程,要证明的不仅是子孙比自己行,还要证明学生比自己行,下属比自己行,员工比自己行,总之是别人比自己行。这才是人生后半程应有的境界。
自己争斗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多听少说,多帮少要,多走少停,多做少争,多舍少得,这家庭与社会就会太平许多。毕竟人生终会谢幕,有再多都要留与子孙,与其被动谢幕,不如主动退出中心舞台,做个安静的观众多自在啊。
当然了,不再争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不再抢夺话语权等等,并不意味着完全闭嘴。许多事情的是与非,善与恶,作为长辈是有责任讲清楚的,这也是“达”而后“兼”,也是证明他人的一种方式。毕竟证明有证实,也应该有证伪的。
如果说王国维的人生境界说讲的是小境界,孟子的人生境界说讲的是大境界,那么我的人生境界说能算是一种中平的境界论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