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位名人去世,只有一位我想说点什么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2021-05-23
从“我爱你”(520)那天开始,相继去世的名人至少有5位,眼科泰斗夏德昭,肝外科泰斗吴孟超,杂交水稻泰斗袁隆平,文博大家杨伯达,还有房产中介领袖人物左晖。
5位名人中,除左晖50岁英年早逝之外,其余皆90岁以上,最高龄有104岁。
我相信德高寿长,所以不需要为他们的辉煌人生及其寿终正寝过分表达矫情。德高寿长,好人好报,一句足矣。
5位名人中,只有英年早逝者是商界精英。左晖曾先后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房产中介机构某链和某壳,身家达两千亿,创造了商业或者财富的奇迹。
从房产行业的发展看,中介机构的介入,当然是中国楼市走向颠峰和天价的巨大贡献者。我无意否认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作用和价值,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是,房产中介的作用一定是导向涨价而非降价。原因很简单,降价中介收入少,涨价才会收入高。
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楼盘都是中介在操盘营销,他们的本事就是调动各路媒体讲故事,制造一号难求的抢购氛围,把楼盘以尽可能的高价卖出去。然后再继续转战下一个楼盘。中国楼市的今天,中介营销当然是功不可没。
中国楼市的分工与合作差不多是所有行业领域里最明确与和谐的。规划者负责种房子的宏大计划,地产商负责拿地和开发设计,建筑商负责建造,然后就是营销中介来销售。蛋糕很大,各自都有巨额红利,所以能密切合作,快乐分享。
按经济学常识,分工合作是提升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基本方法。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每一方都能体现其高效率,整体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尽管当年斯密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只讲参与分工与合作各方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并未讲没参与分工与合作的其他人是否也能分享其效率与效益,但斯密显然阐释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价格随之下降,消费者自然也能受益。
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中国楼市的参与者越多,价格越高。似乎并不是效率提升带来成本和售价下降,反而是效率提升,售价在飙升。
从中国楼市的发展轨迹看,最初是拿地、开发、建设、营销一体,那个时候房价几百元一平。95年各行政事业单位搞房改,公房商品化,卖给我的房子均价还不到200元一平。同时期的商品房市价也基本都是几百元一平。
后来开始地产开发及营销与建筑分离,然后是卖地、拿地、开发、建筑和营销均分离。抛开物价的因素,每一次分工的结果依然都是房价大涨。这一点,相信经历过中国楼市发展历程的人都有目共睹。这促使我们不能不思考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为什么分工与合作并不像斯密所说的那样既提高效率且降低成本和价格呢?
提升效率是肯定的,降低成本也应该是肯定的,但售价却在飙升,这到底是为什么?
中介能动辄千亿身家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这动辄千亿身家就是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营销中介当然也有成本、利润和税收,其成本、利润和税收加到房产价格中去,自然就会涨价而不可能降价。
楼市商家们总在讲,楼市是刚需,到处都在疯抢楼盘。我就想不明白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既然是刚需,又到处都在抢购,哪还需要专业的中介营销干什么,为什么要让他们进来多分一杯羹?
经济社会的现实、常识、理论和逻辑,通常都是自然相矛盾,很扯淡。
那些财富奇迹的背后,除了漂亮的理论、政策和逻辑,还应该有伦理问题。无论是宗教伦理还是世俗伦理,有一点我是始终坚信的,一切都有因果福报。
如果我们把生命理解为能量场,财富还应该与生命能量有正相关关系。易学命理讲,一切财富都是用青春和生命换取的。生命当然不只是生理的,还有智慧的赋能,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赋能。从这个角度讲,生命其实是生理机能和智慧及环境的能量综合体。财富的多与少与这个综合体的综合能量正相关。一旦超出其综合能量所能担当,就会出问题,很可能最终是以生命为代价去平仓财富与能量的失衡。这或许就是报应的原理?
要尊重逝者,但也要说说那些奇迹的人生及其成就的背后,从中悟出些基本道理。
纠结者短命,不纠结者长寿。不管你是纠结于财富、名誉、权力还是感情,概莫能外。有多大能量做多大事,多成就或成全他人他事,少些索取和纠结,人才会长寿。

我的新书《文明与幸福:人类行为的逻辑》主要讲人类的目标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宗教、伦理诸方面寻找这个逻辑关系。购买我亲笔签名书的朋友可加我助理微信(18971021269)联系具体事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