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无私奉献筑兰台 服务航天书春秋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
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编研处。
无私奉献筑兰台
服务航天书春秋
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编研处主要负责组织集团公司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交流宣传、成果应用、业务指导等工作。编研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坐冷板凳”的工作,但是对提升档案价值、弘扬航天精神、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
几十年来,编研处历经几代变更与传承,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责任、无私奉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档案编研开发利用任务。
艰苦奋斗、担当作为,助力航天发展
自成立以来,编研处的人员构成基本在4人左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面向全系统档案编研工作,编制完成了集团公司《档案编研工作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年鉴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定期开展编研业务工作培训、集团公司级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选,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各种编研项目,同时结合馆藏条件与利用需求发挥服务功能,近几年形成了一大批饱含汗水与智慧的档案编研成果。
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集团公司年鉴》已由原来的每卷100万字拓展到150万字。年鉴编研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年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辑要求各不相同。编研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23年组织集团公司各单位开展了撰稿工作培训,编制形成指导性强、实操性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编纂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对年鉴编研工作的管理,提升了人员撰稿能力。
编辑部成员不厌其烦、精编细改,做好编校工作;编辑部主任严格统稿把关,监督检查编辑的工作质量,严格保证年鉴内容的完整、准确及编写体例的规范统一,形成高质量系列产品,全面记载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编研处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精心、细心、耐心地开展编研工作,努力将每个编研课题形成精品成果。近年来,编研处沉下心来、投入进去,先后完成《中国工业史·航天工业卷》《国防科技工业年鉴》《中国航天60年大事记》《集团公司十年史》《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大事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等课题,全面记录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记录航天历史、宣传航天成就、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勇于攀登、守正创新,讲好航天故事
为强化对馆藏档案的深层次、系统性开发利用,使尘封已久的“死档案”变成“活宝贝”,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利用好,探索航天档案文化建设领域的创新,2021年年底~2022年8月,编研处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团队深挖馆藏资源,深研航天初创史,策划了航天档案馆乃至航天系统首个长期档案文献展《初创——航天事业早期珍贵档案展》。
其间,团队成员全力以赴,边学边做,通过几十次会议研究、几百小时加班加点,一次又一次参观学习、汲取经验,一遍又一遍研读史料、研究档案,不断更新迭代、持续优化设计方案。在深化设计阶段,他们与展陈公司反复沟通磨合、精诚合作,施工布展精益求精、有条不紊。
团队梳理了万余份馆藏档案,精选100余份珍贵展品,通过档案聚焦航天事业的起源,系统还原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初期的本来面貌,充分展现了档案的价值和魅力。在2年多时间里,他们接待了300多场参观活动,展览广受赞誉,有效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收到较好社会效益。而且,展览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价值,为梳理航天组织机构变革历程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展览具有鲜明的航天特色,既是航天档案馆进行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创新实践,也为不同单位、档案行业之间的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
2023年,编研处又抓住长征系列火箭500次发射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精心策划组织《腾飞——长征系列火箭500次发射回顾展》。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在档案馆检查调研时表示,档案馆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编研成果,为加强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无私奉献、甘于付出,尽抒航天情怀
2019年起,航天档案馆牵头组织《中国工业史·航天工业卷》这一大规模、高难度课题的编纂。《中国工业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工业史书,其中《航天工业卷》全面记载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航天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档案馆受集团公司委托,牵头开展编纂工作。此项工作编写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迫,完成难度很大。在航天两大集团的领导下,档案馆在编研处成立了专门的内设机构航天工业史办公室(简称航史办)。
航史办积极谋划工作规划,研究历史,编制编纂大纲,组建编纂队伍,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编纂要求,开展编纂培训,不断推进书稿编纂工作的开展。集团公司各单位百余人参与了撰稿工作,航史办深入航天两大集团各单位开展写作指导,提升写作队伍的业务素养,提高基础稿件的质量。
在航天两大集团支持下,航史办建立了定期协调机制,统筹编纂工作的开展,确保沟通及时、顺畅、有效,保证工作的协调统一、落实到位、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航史办承担了大部分稿件的撰写或重新撰写工作以及全书80%以上的编辑统稿工作。
几年来,航史办与航天两大集团反复协调,组织专家进行10余次审阅把关,推动编辑部进行几十次修改,精心打磨形成102万字的稿件,全面展现中国航天工业壮阔的发展历程。稿件已通过集团公司、中国工经联组织的审查,得到各级专家好评。在工作开展工程中,编研处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全力推动编纂工作的开展,高质量完成航天史料撰写。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编研处日常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该处强化对疫情的“严防死守”,强化人员到岗的组织安排,与疫情抢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终于实现了各年度年鉴、大事记、《航天档案》杂志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顺利完成。
团结共进始终是编研处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老同志不计名利、倾囊相授,年轻人不计得失、以大局为重,他们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编研处及成员多次获得集团公司表彰奖励,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了航天精神。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馆宣
海报/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美编/丁洁
编辑/刘淮宇 高一鸣
校对/任长胜
监制/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