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导报,有你真好!

2018-01-05 三十而立的 教育导报1988

亲爱的读者

今天,《教育导报》30岁了

您一定觉得奇怪

三十而立,这么重大的节日

你们居然没有“搞事情”

 

的确

“逢10一大庆,逢5一小庆”

是不少媒体的惯常做法

改版、换装、读者节、用户节、研讨会……

回顾成就,展望未来,重申理想……

这些变着花样的举措

目的归根结底就6个字:

我存在,求关注。

 

我们什么都没做

一如《教育导报》30年的风格

低调,沉稳。

 

 我们也很担心

在这个很少有人看报的时代

在这个新媒体技术高速迭代的时代

在这个读者追求轻松有趣话语口味的时代

我们不抓住报庆这一最佳契机

讨好读者,拉近关系

会不会被我们的读者疏离、抛弃?

 

但我们最终还是没有行动

因为,我们想明白了

与其轰轰烈烈搞一场光鲜的庆典

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每一次深思熟虑的策划

每一次追根溯源的采访

每一次绞尽脑汁的写作

每一次画龙点睛的编辑

每一次锦上添花的排版

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校对

……

不习惯抛头露面

我们更愿意埋头深耕

 

没有庆典

不代表我们没有荣光。

我们只是不愿意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如“祥林嫂”般一遍遍谈及:


上世纪90年代——

最早揭开了全国拖欠教师工资的冰山一角;

最早推出解决全国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唤马经验”;


21世纪初——

最早报道了全国叫响的德阳“警校共育”模式;

最全面报道了后来推广到全国的“9+3”免费教育模式……

 

我们也不愿意掰着手指历数那些

最早经我们发掘

后来又走向全国舞台的优秀教师:

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陆枋

“天梯教师”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

“感动中国”人物谢晓君、胡忠夫妇

“最牛校长”叶志平

纳西古寨“掌灯人”王偏初

……

 

我们更不愿意天天回忆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发生后,

我们的记者准确不缺位、克制不添乱,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英勇事迹

……

 

当然,我们也有想“嘚瑟”的时候:


当舆情汹汹,

需要我们厘清真相、以正视听时;


当别人习惯复制粘贴新闻通稿,

读者夸我们报道专业时;


当纸媒普遍萧条,

我们的发行量、广告收益却从未下滑时

……

  

众声喧哗的时代

我们还是习惯与您

文字对话,纸上传情;

我们依然相信

精耕细作,春种秋收;


关注您关注的,

坚守该坚守的,

过去30年,我们从未改变,

未来也不会变。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再宏大热烈的庆典

也比不上一句你们自发的夸赞。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

最暖心的话语

莫过于听到您说一句:

教育导报,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  李洋



“上次给我找了那么多的报纸,谢谢了。其实我只是用着包一下东西,有些报纸挺好,比如《教育导报》就那样用了,太奢侈了,你不觉得可惜吗?”“这可是你们老师的刊物哦,是你们的营养品哦。哈哈,我又多嘴了。”没等我回答,副食店的杜姑娘笑嘻嘻地说着一连串的话。


说来惭愧,我参加工作一个多月了,压根儿不知道《教育导报》是什么样的报纸。因为常到杜姑娘的店里买东西,她让我给她找一些学校的废弃报纸。我就找了一些,都没有注意有些啥报纸。“你不会没有看过吧,我都没舍得用,你再仔细看看吧。”杜姑娘把几张《教育导报》又交到了我的手中。我红着脸,慌乱地收下了报纸。回到学校,打开杜姑娘还回给我的报纸,我细细地看着。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杜姑娘所言属实。《教育导报》还真算得上是老师的营养品,应该一直陪伴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作为语文教师,我最感兴趣的是“绿原”栏目。里面刊登的一篇篇文章都是难得的美文,不仅文辞华美,还能滋润心灵,补充能量。


杜姑娘真是好眼力。我一个语文老师竟然没有注意到《教育导报》的重要性,真是羞愧。以前读书的时候,只知道《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往后的日子里,我就留意了《教育导报》,特别认真品读“绿原”栏目的文章。遇到特别喜欢的还摘抄下来,或者剪下来粘在笔记本上。杜姑娘的提醒,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与她交流也颇感愉悦。后来,杜姑娘成了我的妻子,这里面有《教育导报》的功劳。


从小学调入初中后,我还把“绿原”栏目里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当成例文给学生讲解。因为所到的学校订了《教育导报》,我自己就没有单独订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她的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文字越来越有感情了,有时候也有动笔写写的冲动。但都是写不了多少就搁笔了,觉得自己的储备是太少了,一到写时就出不来。不写并不影响我的阅读,读《教育导报》的事情一直在进行着。一次,在“绿原”里读到了学校同事胥老师写的《拾起山歌的余韵》,我很是震惊。胥老师写的山歌就是我们家乡的山歌,我自然也熟悉,但却不能像他那样用文字表达对家乡山歌的热爱,对山歌前途的担忧,对乡土文化的深切关注。


不久,我又在“绿原”里看到了同事胥老师的《教师节的礼物》,他写到了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我深深地折服于胥老师的文笔,他激起了我写作的强烈欲望。什么时候能够在《教育导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该有多好!有了这个想法,我读《教育导报》就更上心了。也尝试着写了一些作品投寄,但都石沉大海了。与胥老师一交流,才知道他很早就在《教育导报》发表文章了,总体数量还不少。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犯过错误,被学校严厉处罚。他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到《教育导报》上,结果这篇文章被领导看到了,内容又是表扬学校的。领导很高兴,立即取消了对他的处罚。


胥老师说《教育导报》对他的帮助很大,报纸用了他的稿子,是对他的肯定和激励,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写作,得益于《教育导报》。胥老师的话,我深信不疑。他现在是我们县赫赫有名的作家了,作品数量很是可观了。向胥老师讨教写作的技巧,他说读《教育导报》就没错,多读多写就成了。


听了胥老师的话,我一边读着《教育导报》,一边写着。还真如胥老师说的那样,我的一些作品也偶尔上了一些刊物或网络平台。2016年,由四川教育报刊社数字发展中心、《四川教育》编辑部、《教育导报》编辑部联合组织的“寻找教育阅读推广人·四川省教育系统主题征文活动”结果出炉后,我的征文《迟到的惊喜》被选中,我有幸成为筛选出来的十个阅读推广人之一。我领到了荣誉证书,文章也在《教育导报》上发表。多年来在《教育导报》上发表文章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极大的鼓舞了我,我更加喜欢阅读和写作了。过周末的方式也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的周末都在牌局和小酒局里过,现在的周末在阅读和写作中过。写出的作品上刊物的数量也在增多,顺利地成为了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课堂上给学生讲课的底气更足了,指导他们的写作也游刃有余了。生来海拔超低的我就自卑,一直就不怎么自信,但现在这些有了根本的改变。


不得对《教育导报》说一句:“有你真好!”





实习编辑 | 王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