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古兰经》在中国大事年表

爱伊生活 2018-10-22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القرآن)共114章,6236节,其中穆罕默德在麦加口述了86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他迁移到麦地那以后又口述了28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真主传达给人类的永久性法典,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公元610年——632年

隋炀帝大业六年——唐太宗贞观六年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570年——632年)奉安拉启示,在阿拉伯半岛(主要是在麦加和麦地那地区)用阿拉伯语陆续传达、公布《古兰经》,并以它作为规范穆斯林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最高指标。这些零星颁布的经文,除在教民中以口授、相传、背诵等方式记忆外,还有司录人员将其记录在兽皮、石片、椰枣叶和家畜肩胛骨上加以保存。

公元632年——656年

唐太宗贞观六年——唐高宗显庆元年
 
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在相继就任哈立法的艾布•伯克尔(632年——634年在位)、欧麦尔(634年——644年在位)和奥斯曼(644年——656年在位)时期,对《古兰经》进行汇集、核对、梳理,以口头传诵和文字记录彼此印证,务必求其准确。忠实维护原貌。经过整理、汇集,编定章节次序,终于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定本,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无一词一字之差的唯一范本。

公元651年

唐高宗永徽二年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传播后第一个大食朝贡使来华,史学家多认为这一年应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此后,在唐、宋间,大食朝贡使与穆斯林商贾纷纷来华,相应地将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经典与精神传入。而在此之前出入往返的大食胡客蕃商曾经带入《古兰经》之说均不足为据,因为当时《古兰经》尚未汇集。

公元762年

唐肃宗宝应元年
 
唐人杜环所撰《经行记》中概略涉及“大食法”(伊斯兰教义),内容包含《古兰经》精神,如:“其大食法者,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女子出门,必定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断饮酒,禁音乐------“这是汉语文献中可以查找到的有关《古兰经》局部内容最早的记载。天宝九年(750年),唐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发生怛逻斯(今哈萨克江布尔)战役,杜环随高仙芝(唐西安四镇节度使)西行,仙芝大败而归,杜环为大食所俘,遂居大食等国12年。宝应元年(762年)附商舶东归,撰《经行记》,系我国记载大食等国伊斯兰教概况最早、最符合实际的第一手材料。可惜原书失传,仅有数则被引用、载于杜佑所著《通典》。

约1255年——1259年

蒙古宪宗五年——八年以后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于1929年开始西征。1255年8月,旭烈兀抵撒马尔干,1258年8月,攻陷报达(巴格达)。蒙古贵族先后征服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大批中央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迁徒到东方,史书称之为“回回人”“色目人”。其中来自萨马尔干的部分穆斯林,即后来与其它民族融合为撒拉族的早期先民,相传撒拉族的祖先阿合莽与尕勒莽两位将军,从萨马尔干用骆驼驮着一部牛皮封面的《古兰经》,来到青海循化(现在是撒拉族自治县)。

公元1318年

元仁宗延佑五年
 
一部中国人用阿拉伯语文书写的《古兰经》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手抄人署名为: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它虽然不见得中国最早的手抄本,但却是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手抄本。

公元1322年

元英宗至治二年
 
泉州穆斯林艾哈迈德(卒于1321年)的墓碑正面为阿拉伯文、波斯文,背面是汉文。其正面文字阿文第一行即《古兰经》经文第3章第185节中的“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引用马坚译文)这一句。这是《古兰经》语句被镌刻于墓碑的早期的实例之一。

约1552年?——1597年

明世宗嘉靖卅一年——神宗万历廿五年
 
陕西穆斯林经学教育家胡登洲(1522年——1597年)大力兴办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假定胡登洲办学是从“而立之年”30岁开始,故设定为1552年起),“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尔求学焉”,影响极大,并形成一整套经堂教育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兴旺。

公元1724年

清仁宗雍正2年
 
在穆斯林学者刘智(约1664年——1730年)脱稿的《天方至圣实录》中,可以查找到《古兰经》三个断章的译文,即:第1、110和103章(分别见《实录》第7、13和15卷)。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对《古兰经》翻译的记载。
同一时期,刘智在其着《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附录的“采辑书目”(前者有45部,后者有40部,其中重复开列者18部,实际有67部)中,开列的有关《古兰经》及经注学书目有:《宝命真经》(《古尔阿尼》)、《噶最真经注》(《特福西尔噶最》)、《咱西德真经注》(《特福西尔咱吸提》)、《大观真经注》(《特福西尔白索义尔》)等,可见在明末清初,有关《古兰经》的大量注释本,已经在中国流传。

公元1862年

清穆宗同治元年
 
第一部木刻本阿拉伯文《古兰经》刊刻问世,汉文题为《宝命真经》。这是云南回族起义领袖杜文秀(1827年——1872年)建立大理政权后倡议刊刻的,标明是“至圣迁都壹千贰百柒拾柒年”刊行。分装为线装30卷,每卷28或29页,浅蓝色布面裱糊硬壳精装。同治十一(1872)年,经版毁于战火,但该本仍有少量几部得以保存。

公元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有署名为汉南马晋锡编印的《赫厅》木刻本问世。

公元1882年

清德宗光绪八年
 
由余海亭编《汉字赫厅》刻本传世。该书为音译本,无汉文翻译或解释。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马玉书译解的《经汉注讲黑听》刊刻问世。

公元1895年

清德宗光绪廿一年
 
第二本木刻本阿拉伯文《古兰经》问世。系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联元(1841年——1903年)在云南玉溪倡导刊刻,标明是“至圣迁都一千三百一十三年”告竣。全部刻板耗资白银八千五百两,由省内外穆斯林捐助。经文由穆斯林书法家田家培(1870年——1944年)书写,字体雄键清丽。是流通全国的木刻版本,原刻本在昆明南城清真寺全部珍存至今。经过清理,全经30卷木刻板共计1772片(另一说为1946片),页面3543页(另一说为3576页),完整无缺。

公元1899年

清德宗光绪廿五年
 
马联元(字致本)的《孩听译解》木刻本在昆明出版。这是根据在中国流传的一部题为“孩提母•古拉尼”的《古兰经》节选本翻译的。这节选本,习惯上简称为《孩听》、《亥帖》、《赫听》等,在我国已流传数百年,不知是何人所选。


同年,镇江西大寺亦有类似的《孩提》印刷本。


约在此前后,即光绪末季,一部精致的《古兰经》阿拉伯文手抄本,完整无缺地保存在北京海定区主要是满族聚居区的蓝靛厂清真寺内。该寺还珍藏着阿拉伯文库法体的砖雕,说明伊斯兰教和《古兰经》在此传播已久,曾经兴旺一时。

公元1910年

清宣统三年
 
希吉来历1328年,新疆的玉素甫大毛拉,在塔城肉孜阿訇的倡议和支持下,完成《古兰经译注》,据从阿拉伯文译为维吾尔文的古兰经选本作注释。此维吾尔文手抄本,由新疆博物馆珍藏。

公元1919年

民国八年
 
4月,杨敬修的汉字音译本《亥帖译音》由上海老北门穿心街清真寺内秀真精舍刻印。译文夹杂着大量经堂语。系直排木刻线装本,共26页。马魁麟、杨德元译本《宝命真经》刊行。

公元1921年

民国十年
 
杨敬修翻译的古兰文选《亥帖注解》由上海老北门穿心街清真寺内秀真精舍刻印。本刻线装本,共244页。

公元1924年

民国十三年
 
李廷相译注的《天经译解》由北平牛街清真书报社出版。内容为《古兰经》第一章及第二章中的前5节,翻译并作注疏。

公元1925年

民国十四年
 
12月,香港大学文学尹恕仁将印度学者穆罕默德•阿里英文翻译的《克兰经弁言》(1917年在英格兰付印)用半文半白语句译成汉文。全书178页,8.8万字。卷首有友努斯来博•穆•摩希甸所作序言。

公元1927年

民国十六年
 
12月,第一部汉文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可兰经》。汉族学者铁铮参照罗德威尔(RODWELL)的英译本《THE KORAN》转译,北平中华印书局出版。全书约23.6万字。


同月,上海伊斯兰教学术文化团体——中国回教学会出版清代学者马复初(公元1794年——1874年)的《宝命真经直解》(又名字《汉译宝命真经》或《本经五章直解》)。其内容是《古兰经》1到5卷的译本。这是第一次出版,这时,译者已经逝世53年。

公元1928年

民国十七年
 
8月,北平牛街清真书报社刊印《琐雷释义》,是有关《古兰经》诵读方法及释意的著作,全书辑录了古兰经20个章的部分经文,用汉字注音并注释大义,共计24页,约5千字。编著者不详。

公元1931年

民国二十年
 
3月,第二部汉文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汉译古兰经》。汉族学者姬觉弥(原名潘翥凤)主持翻译,实际上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由阿文、英文、日文和汉文专家多人参证,其中阿文参证人穆斯林学者李廷相、薛天辉。上海爱俪园广仓学窘(英国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资助经营之社团)出版。线装一函共8册,第一册有《序言》七篇,撰写人署名按次序为:芩春煊、长沙郑沅、桂阳夏寿田、江宁哈麟、欧司爱哈同、罗迦陵和姬觉弥。第二至八册是译文,约19万字。

公元1932年

民国二十一年
 
2月,穆斯林学者自己翻译的第一部汉文全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古兰经译解》。译者王文清(1879年——1948年,即王静斋阿訇。)有马寿龄(马松亭)等穆斯林名流参订。北平中国回教俱进会刊行。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三部汉文全译本《古兰经》。由于王静斋曾经先后翻译出版过三种《古兰经》,习惯上分别称之为甲、乙、丙种本,这是甲种本。


12月,中国穆斯林学者马松亭大阿訇带领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派遣的留埃及学生张秉铎等5人抵达开罗,在觐见当时埃及国王福德一世时,将我国清代常爸巴手抄得一部《古兰经》赠送福德一世,曾经被陈列在福德王室博物馆。

公元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
 
柳彬入、花汝舟翻译的《汉译古兰经三卷》由扬州中国回教经书编译所刊行问世。

公元1941年

民国三十年
 
香港中国回教协会刊行署名道隐(著名学者五特公笔名)的《汉译古兰经第一章详解》,约15万字。

公元1942年

民国三十一年
 
王静斋的第二部《古兰经译解》(乙种本)在宁夏出版石印本。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年代,条件艰苦,这部分订为十册的线装译本,仅仅刊印60部,流传者寥寥无几。


虎嵩山(1880年——1955年)编译的《候赛尼大词典》(原名《侯赛尼注释》,又名《中波字汇》上册20卷,在宁夏吴忠问世。本书为侯赛尼氏用波斯文注《古兰经》的中波对照词汇。这是虎嵩山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但全书尚未完成。

公元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
 
刘锦标(字冠豪)的《可兰经译附传》在北平新民印刷局出版。译本由译者口授,洪复真笔录,张子文、铁铮等校阅。在此以前,刘锦标曾经翻译过《可兰真经选本》。

公元1946年

民国三十五年
 
10月,王静斋的第三部《古兰经译解》(丙种本)在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这是译者三种译本中最成熟、最有影响的详细译释本。约55万字,初版印数5千册,封面由白崇禧题签。此译本后来在大陆各地和台湾多次翻印、重印的数量很多,是流通极广的译本之一。

公元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
 
杨敬修(1870年——年1952,字仲明)的《古兰经大义》由北平伊斯兰出版公司分上、中、下三册出版。这是用文言文兼经堂语力求直译的本子,古朴典雅,但缺乏注解,不容易读懂。全书约18万字。

1949年

马坚(1906年——1978年,字子实)翻译、注释的《古兰经》上册(前八卷本)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约13万字。这是马坚全译本中 计划分上、中、下三册出版的详细注释本中的第一册,问世后很受欢迎 。但这宏伟计划却未能实现。


11月,马浩川、马崇武编撰的《古兰通检》由马敦五制版印刷,该书是用经堂语翻译《古兰经》文并提供字词检索方法的工具书,其内容第一集包括《古兰经》1---3章的“经堂语译本文”;第二集上卷是“经堂语译索引”及“凡例”。此书虽然仅仅包括局部《古兰经》内容,未能全部完成,但对“满拉”、“海里法”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语法不失为有用教材。

A.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年表


B. 内容包括:


  1. 《古兰经》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溯源和概况;
  2. 《古兰经》在中国的阿拉伯文手抄本、木刻本、辑录本,各种影印本的出现;
  3. 《古兰经》在中国的汉文选译本、全译本、注释本,以及少数民族语文译本的出版、再版情况;
  4. 有关《古兰经》研究的论著、专集、翻译之介绍(只限于单行本译着,散篇文章将另外编辑成《有关〈古兰经〉研究文章的报刊索引》);
  5. 近年来有关《古兰经》诵读的国内、国际比赛活动的纪录(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性的比赛活动从略);
  6.其它有关《古兰经》在中国的信息……


C. 初稿肯定会有遗漏、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以便补充,使它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谢谢!

往期回顾

阅读|古兰经的六大益处

学苑|《古兰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启示

须知|《古兰经》常识(穆斯林必知)

法土拉•葛兰|《古兰经》:降示过程为何长达23年之久?

推荐|《古兰经》翻译史

爱伊生活是穆斯林在线网站旗下平台,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文化,传承爱国爱教的穆斯林精神。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还是一种健全生活方式。我们旨在宣传伊斯兰正能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