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县名胜(你全都知道吗?)

2015-11-22 掌上和州

掌上和州——数万老乡已经订阅的和县最具影响力新锐自媒体(官方认证公众平台)。

传播和州文化 展现家乡风采

推送本地资讯 网罗全城优惠

免费K歌、看电影、尝美食……都在等着你哦!

推广合作 QQ:100100418 TEL:13365656166(撒)




和 县 名 胜


 一、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地居长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构成洞穴的地层系寒武系白云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乡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时,发现龙潭洞内埋藏着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县考古工作者联合考查,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一块左侧下颌骨碎片和三个零星的牙齿。这个头盖骨,中等大小,脑壳厚,额骨低平,眉脊粗隆,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尚未愈合推测,和县猿人头盖骨为20岁左右的青年个体。并发现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烧的骨片、灰烬等遗迹。在同一洞穴堆积层中,还发现哺乳类动物化石25种,加上鸟类、爬行类动物化石共有50多种。其中有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犭莫、鬣狗等。龙潭洞遗址的动物化石,种类多,分布密集,是一个南北之间过渡性的动物组合,这为研究古代气候、古动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地质、水文等学科提供了实物资料。经专家初步鉴定,和县猿人头盖骨系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属中更新世。它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与发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探索中华文化渊源和长江阶地的发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和县猿人化石的发现,震惊了中外学者,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丹麦等国专家,数次专程前来考察。

  1981年9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霸王祠及霸王墓

  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霸王庙、项羽庙,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离县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当时就地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旱船、钟、鼎、匾、碑等文物。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题诗。后屡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悬“拔山盖世”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

  建国后,祠内仍有塑像数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仅存正毁三间与两侧厢房,改为乌江农业中学校址。1984年6月,经上级批准拨款10.7万元,拆除旧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间,面积188平方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结束,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殿旁并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写的对联。大门木柱上有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对联:“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与此联并列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写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门匾“霸王祠”三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殿内刻有女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两块诗碑。

  霸王墓,又称“衣冠冢”,建于霸王祠后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椭圆形。宋乌江令龚相《项王亭赋》云:“墓四周古松数百章,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碑。此墓惜已无存。


  1985年11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次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祠为皖江经济开发区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政府已拨款,正继续扩建工程,在祠内区建东西偏殿各10间,享殿后为墓区;在祠外区建牌坊式门楼2座。


  三、陋室

  位于和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鸥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民国6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

  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身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萧劳、李铎、文永华、江波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

  1988年,县里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座南朝北,牌坊式门楼,“陋室公园”匾额,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题。1986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镇淮楼

  镇淮楼,又称“鼓楼”。座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古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东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1986年10月,由安徽省拨款修葺,面貌一新。1989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宋时梅

  宋时梅,在县城西南20公里的南义乡丰山杜村,是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树,高达丈余,枝呈铁色,花形似蝶,单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银,如今变成粉红。每到冬去春来,梅花怒放,香气馥郁。

  宋时梅为北宋康定元年(1040)歌豪杜默手植。杜默幼读经史,爱写诗文,因屡试不中,对官场渐生厌倦之情,终于挂冠归隐。杜默离开京师时,特购六株珍贵的玉蝶梅植在家乡,由于名梅难养,后来只活一株。平日无事,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

  杜默去世以后,这株梅花据传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从此,远近闻名。

  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刘长城所筑,亭顶六角飞檐,上敷琉璃瓦片,随同知州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朱筠作《丰山梅豪亭记》,并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迹依稀可辨。


  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宋时梅被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以来,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建围墙、花台、古亭和小径等。雅境恬适,春花怒放,凡来游者,留连忘返。


  六、香泉

  香泉距县城北20公里覆釜山下,又名“香淋泉”、“平疴泉”、“太子汤”等。泉水四季常温,冬季尤甚。温泉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大通年间(527—529),在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时,患有疥癣,曾至此淋浴而愈,于是称该泉为“太子汤”。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送客避和州》诗中有“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学正吴本锡在《太子汤》诗中写道:“旧时太子汤泉水,流入山溪饮夜猿”。六朝南梁时,建有“文选楼”、“尔雅台”。


  北宋元佑五年(1090),主簿王大过发现平疴泉为“一方之利”,任知州后,即修砌汤池,周围20余丈,建浴院及龙祠。明成化五年(1469),州同董锡重修浴院,分男女两池,”巨屏高亭,清池白石焕然一新。清嘉靖六年(1527),知州易鸾复修“秋瓦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当时筑有三池,建屋三间,以便群众沐浴。清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孟雷再修,并建洗心亭。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夏玮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州刘长城与翰林学士朱筠,又建进礻几亭,州同何飞凤题“第一汤”三字于壁。民国24年(1935),盛子瑾任香泉区自卫队副、代理区长时,集资扩建露天浴池,改建室内浴池,县长刘广沛题写“洗心池”,并固定专人打扫浴室。1978年以后,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男女浴池。


  历代文人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王守仁、庄昶、戴重、程敏政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其中许多诗篇被刻石成碑,立于香泉浴池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由于日军入侵,毁损殆尽,现尚存有“第一汤”碑。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梅花国人题写的“香泉佳讠永”碑,明代天启四年(1624),赵应期题写的“香泉赋”碑等三块。香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7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40米,两处有密切水力联系,合计自然出露面积约2700米2,单孔自溢涌出量120吨/日,总计自溢水量约1600吨/日,水温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

  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看,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所相似;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较相似。”

  从医疗角度来看,由于水温适中,水中含硫较高,长期用此温泉洗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

  1982年4月1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鸡笼山

  鸡笼山,旧名亭山,一作历山,又名凤台山。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太平寰宇记》载:“麻湖初陷,一老母提鸡笼登是山,因化为石,今山有石状如鸡笼,因名。”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诸景点。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内悬大钟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经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众前往朝山拜佛,络绎不绝,故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历代有李白、许浑、李思聪、杨万里、贺铸、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汤懋纲等,都留有题咏。其中: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诗曰:“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忧郁盘,龙虎秘光采。蓄泄数千载,风云何湛对。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唐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诗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识子房心。苍鹰出塞边尘静,白鹤还乡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药气,晚携棋局带松荫。鸡笼山上云多处,自属斤黄精不可寻。”朱元璋《登鸡笼山》诗曰:“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著老天天自知。”


  唐初,山上山下,寺庙甚多。后历经兵燹,原有建筑被毁较多。建国后,尚存寺庙37间,内供大小佛像百余尊,有僧数十众。“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及佛像均被毁。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将山麓至山顶道路,用石条重铺,并加钢管栏杆。凤林禅寺,亦修葺一新,内塑佛像七尊。现存有民国13年(1924)《凤林禅寺碑记》碑刻一块,每年接待来山香客游人甚多。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八、西梁山

  西梁山位于县城南36公里,海拔88.1米,此山俯临大江,与当涂县东梁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故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水色空蒙中的东、西梁山,色如翠黛,修妩静好,形似蛾眉,故又名“蛾眉山”,东西两山,双峰对峙,势如虎踞,又名“二虎山”,南朝大明七年(463),宋孝武帝刘骏车驾于此,检阅江中水军演习,曾诏博望、梁山立双阙,东西梁山由此而得名。


  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临江悬崖之处,怪石层叠。历代诗人如李白、李赤、王安石、贺铸、郭祥正、杨万里、汪广洋、解缙、杜浩、王士正等曾至此游览,题咏赋诗。此山又有“天门八景”之称:天门晚泊月辉映,似是蟾光碑水中的“天门夜月”;淋浴晨曦薄雾里,浮鱼霞色映金蚕的“博望朝霞”;矶头下面潮声大,却应回声唤渡人的“陈桥唤渡”;参差怪石悬佛像,俯首江流此回旋的“万庵观澜”;碧霞宫里雪飞晴,红装素裹看江景的“龙宫熏雪”;云阁飞来峭壁上,远近皆闻两三声的“云阁疏钟”;暮色秋雨细漾氵蒙,烟波浩淼白浪滚的“荻州暮雨”;西梁山下柳阴堤,悦耳黄莺枝上啼的“柳岸春莺”。


  大陀山临江悬岸峭壁上,有晋永和三年(347),书法家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明代天启年间和州州守池显京摩崖刻“天门”二字,笔法遒劲。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及清朝道光年间所书“洪水至此”的石刻七处,已成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玉皇阁,山后有普光庵、石庵、补山亭,山尾有碧霞宫等建筑物,屡遭兵燹,均无存。

  唐诗人李白《天门山铭》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因其地势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吴楚长岸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六朝建都金陵,在西梁山屯兵据守,称为梁山戌。唐武德年间,杜伏威副将辅公礻石由梁山至博望用铁索连接锁断江道,并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据西梁山。后清末设游击署于此,驻梁山营,筑有炮台以资防守。


  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九十师二七O团,曾在此同国民党六十六军十二师三十八团激战三昼夜。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小陀山改建为烈士陵园,山顶建有一座“烈士塔”,反林彪战士石仁祥烈士墓也安葬在此。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陀山顶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每逢清明时节,各地学校和机关团体组织学生、青年职工前往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临江峭壁的大矶头和大陀山尾,分别建立两座凉亭,供游客休憩。普光庵遗址,改建成“西梁山战斗事迹陈列馆”。


  九、古朴树

  古朴树,在县城西北40公里的高关乡高滕村旁的山坳里。是一株明代数百年的老朴树,树高达10米,主干粗壮,树围约3米,枝叶四展,冠盖如伞,覆盖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为和县稀有的大树。据旧志记载,明末有一源远和尚游历至此,曾为此树作诗:“白筱绕庵如下拜,缁衣缝我亦知间。幽岩说有无名树,不肯遗名与世间”。这株大树已度过400多个春秋,至今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由于它每年发芽或早或迟,往往与一年中气候变化相对应,所以当地群众积累多年的观察经验。把它叫做“气象树”。1934年,特大干旱时,春上,朴树枝枯头秃,犹如死树一般,到了盛夏才发芽;1954年发大水,朴树发芽既早又多;1978年朴树迟到端午节才发芽,当年大旱。同年,和县气象局派人对这棵古树进行调查并坚持观察记录。1981年朴树与周围的朴树同时发芽,无异常观象,全县雨水正常,农业丰收;1982年朴树发芽很少,同年6月份巢湖雨量虽多,但当地8月份雨量却少,长久干旱。

  1982年,县科协曾配合北京气象杂志社、上海气象站、南京大学和安徽省气象、植物、林业、土壤、水利、地质水文等学会的专家,教授30余人,对古朴树进行调查考察和学术讨论,历时3天。讨论结果:“要求气象部门继续对该树观察记录”。



精彩老贴回顾,点击直接阅读:


掌上和州带您领略最美和州!


“白天上班,晚上陪睡...”一位和县少妇的自述


和县的爷爷奶奶教看图识字,方言代代传啊!!和县老乡们转起来!


和县男人必看,如何回答女人那些无聊的问题!!


和县人为什么爱打麻将?!打麻将的一万个好处!!


最美家园(和县最唯美宣传大片)!


和县车主们速来复习,一分钟教你分清路面标志线,让不懂的人被扣分吧!


不能再下了!我们的得胜河可真要满了!!


和县一老板居然把400元变成了一个亿!


超级趣味看图猜成语,老少皆宜哦!快和家人一起猜猜!


抗日女英雄成本华铜像揭幕仪式(全程图片报道)!


和县方言教学视频(绝对原创)!


【独家报道】高清大图带你直击和县高考现场


经典和县民间传说——浣纱祠与渔邱渡


和县鸡笼山动人传说


春游鸡笼山


-END-

掌上和州最新宣传片,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729q7eau&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么精彩的公众号,你就关注一下吧!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 掌上和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