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见腊月搡年糕,上虞人的舌尖记忆!

2017-01-03 新媒微上虞


初冬过后,收割完最后一茬晚稻,搡年糕的日子也就到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新收割的晚稻米,在年前做好上百斤年糕,把年糕“养”在清水里,这样就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 上虞梁湖 水磨年糕 -

就得吃这样搡的年糕 

梁湖的水磨年糕,软糯香甜,口感好,在上虞乃至全国远近闻名。除了本地人,每年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客户也络绎不绝的自驾前来采购 。

这家糕场已有30多年历史,秉承了梁湖水磨年糕古时的传统口味。不大的屋子里,摆满了搡年糕所需的大大小小工具设备。30多年前,糕场的创始人开启了年糕加工小作坊,进行来料加工,有时也会把做好的年糕挑到菜市场去售卖。


走,搡年糕去哉

在糕场,尽管千斤顶己替代磐石,机器替代捣臼,但从选米,浸米,淘洗,磨粉,压榨,蒸粉,打糕的流程上可以看出,传统工艺的精髓依然传承,只不过用更实用的方法,提高产量来满足需求。


浸米 | 磨浆 | 压榨

年糕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大米。正宗的梁湖年糕,一定使用晚稻米新米制作(农家人决不用发霉的米、陈化米去做年糕的),如此这般,年糕才会“的的滑”,不会“粉滋滋”的,而且久浸不坏。

许多村民挑来自家浸好、沥干的大米正在排队等着搡年糕。

浸润过的大米加水研磨成糊状,稍作沉积,就装入布袋来去水。

用几百斤的石块压在上面,把水分沥干。几个小时后,去水后的米糊成为块状。

磨粉 | 上蒸 

米糊块手动研磨成粉,粉质粗细一致。管甑桶的王师傅用畚箕将米粉倒进桶里,下边灶火用炭烧得通红。一会儿功夫,蒸汽弥漫,米粉就熟了。糕花的甜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勾得人不觉咽口水。


边上堆满了待加工的米糊块。

王师傅说,年糕要做到柔韧耐嚼,细腻滑润,关键是蒸粉。粉要蒸得不生不糊不散不黏恰到好处,而这全凭上蒸师傅的经验技术把握分寸,像王师傅这样“老蒸头”也不敢有半点造次。

蒸熟透的米粉倒到这个压榨机器里,一人举起毛竹扁“搡臼”,另一人帮着“拨臼”,那种不能有分秒之差的默契配合,像是一套双人对打的组合拳,制作过程惊险美妙。

揉搓 | 成型

最后一步是年糕的成型啦。师傅们或伏在案板上,或站立,忙着揉搓、拍拢。有经验的师傅揪出来的年糕团大小均匀,关键速度还快。

叠成“尊”的年糕依次排放在阴凉通风处干净的草席上晾凉,一张小纸片注明主人家。

这是按客人要求,特别加入粟粉制成的年糕。

至此,一件立冬大事才算完成。

个人的糕场基本只接受来米加工的单子,糕场主人也没有私下出售客人年糕的权利。主人家来取年糕必得过称,其实大家都是老相识,打了几十年交道,缺斤少两的事不会有。


糕塑,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艺好的师傅还会按客人的要求用手捏出各种形状的年糕,元宝、鲤鱼是必做的,意为“招财进宝”“年年有余”,还会做逗小孩子开心的小猪、小鸡、小兔子等,嵌上两颗黑豆做眼睛,栩栩如生。

梁湖糕塑艺术是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吃年糕,年年高

香糯甜软的年糕团里头藏着人物春秋,

也藏着合家温情。

在旧时,搡年糕是一年到头农村最热闹的时候,与盖房子、嫁娶一样,是要当做乡村的头等大事来操办的,生活再贫穷艰难人家也绝不马虎敷衍。

* 资料图

每到冬天,捧一碗青菜炒年糕,贴着墙脚,晒着暖和的冬阳,听着邻里左右聚在一起东加长西家短,是很多南方人的童年回忆。

每年春节,家里来客人都会来一盘“小炒年糕”,必是抢得精光。自家腌得透彻的雪里蕻、长塘山中珍贵的冬笋、崧厦豆干......几样本地食材聚拢,“造”一盘小炒年糕......

年糕,年年高,讨个新年好彩头。腊月,梁湖水磨年糕又飘香! 

浙江微上虞

文字:扁扁

摄影:漆雕、部分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