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村络 | 寻迹从化乐明村(一):村庄空间考察

2016-04-27 万妍 土木再生
乐明村是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的一个单姓自然村。村中有160户村民,常住人口300人左右,另外约有占村庄约一半人数的青年人常年在广州市区周围外打工。虽然处于人口净流出的状况,但由于该村位于水源地流溪河的上游,目前有两家公益机构进驻希望改善农民生计并最终实现环境保护方面的提升。
2016年4月,在芬芳文化研究院的牵头下,土木再生和乐明村驻点执行环保项目的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一起,各派代表对乐明村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从农村转型视角考察乐明村在空间、乡村自组织方面的变化,并探讨乡村如何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转型。

村庄空间考察
文:万妍

为了深化对于村庄空间规律的认识,调研小组尝试先通过解读地图和现场走访来理解村庄的空间逻辑,再通过和村民的交流印证我们的空间判断。
▲ 乐明村的道路和水系

村庄和X287县道相连,同时有两条支流水系会合往东汇流,水流周围有起伏的群山。从谷歌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村庄的稻田的分布规律:1.稻田延水系分布在沿岸的谷地,便于灌溉。2.稻田以村庄聚落为中心在农民往返的合理范围内向远处辐射。一般来说,稻田距离的标准为,农民能保证往返间至少有四小时的劳动时间。

▲ 2007、2015年村庄地图动态对比

该村的谷歌卫星图最早图像为2007年。通过对比发现,村庄的稻田范围有所缩减,同时山坡林地的植被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一方面村民粮食主要用于自给,随着村庄人口流出,粮食需求降低,稻田面积缩减。另一方面由于村庄引进的砂糖橘一度成为村庄最主要经济作物,使得山坡林地景观变化。当地村民一度大量使用化肥种植砂糖橘,导致土地板结,活性减退,目前砂糖橘产业面临难以为继。同时政府为了保育山林,限制村民对林地的开垦。虽然政府支付每亩50元一年的补偿,仍然存在着环保和生计之间的矛盾。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4500元,处于贫困状态。
乐明村聚落的南北直线距离约700米,东西直线距离约500米,符合一个自然村的基本尺度。县道蜿蜒符合等高线原则,并最少跨越汇水线。村庄内道路高差较大,但民居的位置避免了道路最低洼地区。由于村庄的海拔高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从回避洪水的角度猜测村庄最早的起点应在北边,并随着人口扩张向南布局。这一猜测通过村民得到了证实,村庄最早的起点是北部的大围,之后分出门口岭、水口围、松树下、围仔、大垯田。

▲ 乐明村村庄居民小组分布位置
 ▲  祠堂与从安庙位置

村庄最早的两处建筑——北部的宗祠和南部的从安庙——均为清代道光年间建筑,因此判断村庄的规模百年间并未扩张,长期保持着目前的尺度。


 ▲  村庄不同要素的一般空间关系

总体而言,村庄中建筑、稻田、水系的高度关系符合上图中的模式。但在平面上,宗祠的位置让调研小组非常疑惑。一般来说,村庄宗祠是村庄空间的重心,但乐明村的宗祠却单独位于聚落北边相当偏僻的位置。祠堂的形式相当简单,据村民介绍,必要时会在此简单祭拜,平日里无人打理。祠堂前的地面这些年不知为何下沉了一米。如果祠堂周围的地质不适合建房,村民又为何要将宗祠修建于此呢?

 ▲ 宗祠

由于宗祠位于北部稻田和南部的聚落之间,因此调研小组判断宗祠的选址有避雨歇脚的功能。这一点在和村民的采访中得到证实。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村民用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缩短了务农路程的时间,因此这个功能实际丧失了。
村庄的民居按照村民小组的组团布局,而目前的村民小组是集体时代生产队形式的延续。在谷歌上的2007年卫星图显示,村庄的所有建筑都还保留着瓦房屋顶和“围社”的形态。那么,是什么促使村庄2007年后普遍开始修建新房呢?
根据村民访谈,2009年当地政府对“危房”进行整治。为每户村民提供3万元的建房补贴,更贫困家庭提供6万补贴,鼓励村民建房。自那时起,村内建筑开始翻新。由于政府要求只能在老的宅基地上建房,所以村民多拆除旧房后在原有基地上建新。房屋建设引起的土方挖掘和建筑垃圾被大量堆积在河道两边,不仅不利于村庄整洁风貌,还威胁河道宽度,长期以往将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   村庄老屋、新房以及堆积在河道边的建筑土方

村内的老屋为泥砖墙的瓦屋,地面有蓄排系统将雨水和生活污水排向河流。据村民介绍,由于从前贫困,建筑材料难得,所以泥砖外露,长期受雨水冲刷会引起腐蚀。当地修建过泥砖瓦屋和红砖水泥房的村民表示,老一辈制作泥砖其实对材料、搅拌、成模后晾晒等工艺都相当讲究,制成的泥砖能达到不惧刀砍的硬度。比起水泥砖房,他认为老屋冬暖夏凉实际更加舒适。从今天环保和低碳的角度看,泥砖也是一种更为绿色的材料,但水泥砖房无疑更加坚固适,也适合修建多层。
由于村里现在的生活污水成分相比过去含有更多化工产品的废物,直接向河道排放无疑会给水系带来大量污染。新建筑一般修建化粪池,但没有市政基础设施链接,必须定期人工清理,实际上很多村民仍旧直接向河流排污。村里的生活垃圾也由村委雇佣一个工人打理,定期运送到良口镇和环卫部门衔接。
至此,调研小组总结了对于村庄空间的理解。它包括聚落和水系、地形、农业的关系。村庄稻田虽然受到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使得面积收缩,但整体建筑聚落保持着最晚自清代之后的稳定规模。同时,政府的环境政策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村庄的建筑组团延续了解放后大集体时代的空间文脉,但在缺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存在污染的问题。

感谢芬芳文化研究院、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对本次调研的支持感谢规划师吴文媛女士对本次调研小组的指导

作者简介:万妍,土木再生研究项目经理、深圳公共艺术中心媒体部主笔

「预售」《岗厦罗生门》(中期成果)土木再生发起的深圳城中村独立调研项目「岗厦罗生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时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少研究者在亲历调研与研究的过程中受到许多震撼和冲击。我们选择了其中八篇参与者们未公开过的原创研究及一篇短篇小说,共十万余字,与大家分享。通过他们多角度的学科切入,也成为“罗生门”的一个侧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本书印量有限,仅推出100本供读者收藏三杯加大碗拿铁的价格你值得拥有
请使用以下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土木再生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官方网站:www.retumu.org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