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汶 川 之 后,土 木 再 生 | 八周年记

2016-05-19 黄伟文 土木再生
在上篇关于土木八周年纪念的文章里,我们把发生于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错录为5月22日,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失误,在此向各位道歉。今天文章重发,我们纠正了错误,也配了故事中的相关图片,感谢留言提醒我们的朋友😁。


近几日,纪念和追问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再一次占满了我们的朋友圈。记忆中的黑白画面在忙碌的城市生活里搅拌得模糊不清,八年来越来越多的灾难纪念日轮流追问、刷屏,却仍层出不穷。土木再生是在5.12汶川地震之后,于5月18日应灾区重建、乡村建造的急迫需求而诞生的,正是生于忧患,所以每每到这个纪念日,作为城乡营造专业机构,我们仍然警醒着自己所处的一线城市空间,关注身边的城乡发展,以期不忘初心,继续勇猛精进。


so,前几天我们请老黄拍了段视频讲讲过去八年来土木再生的故事,一起来温故和知新吧。(我不会告诉你高潮在11分10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000fb9j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下是文字记录



黄伟文,土木再生理事长

(张凯琴、王海同等绘)

黄伟文:

土木再生八年,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已经过了八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的5月12号,那一年在中国是有重大意义和历史转折的一年——那一年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也就是国家在一些宏大事件及建设上达到了一定高潮,但那一年地震又给我们展示了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的另外一面,也就是广大乡村的建造在地震的打击之下非常悲惨。这就说明我们当时太多的专业资源都集中在服务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上,广大的边缘地区乡村地区开始放弃传统的建造方式,他们开始模仿城市的那套,但他们又不能完全系统的复制城市这套体系,包括质量控制体系,所以他们只能大概模仿下比如预制混凝土板,加到自己的房屋上,然后地震来了一摇就垮了。地震其实并不会直接伤害人,是通过建筑物的倒塌伤害人,所以是我们建筑物的建造出了问题。那一年的悲惨其实给我们专业者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我们又看到有太多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愿意为地震为乡村做些事情。我们深圳的建筑师比如是从05年深圳的双年展里展现的台湾建筑师的旧宅重建中得到很多启发。


那一年512地震发生之后,深圳的建筑师也包括香港的建筑师朱涛、深圳的建筑师如刘晓都、余加,也包括一些建筑业的人比如说李程、白小刺,包括城市中国杂志的徐帅,他们都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也愿意在一起交流,所以我们就组成了土木再生这样一个专业志愿者机构。我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我们如何用更正确的专业知识帮助乡村。因为我们在08年这时大量的大陆的专业者是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服务,他们并不具备服务乡村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尤其是台湾,因为台湾在这之前有921地震,有谢英俊这样的建筑师,他在帮助灾区重建的的过程中摸索积累出一些很好的办法,也包括其他的团队比如在帮助学校的重建中提出不仅仅是重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同时结合教育的改革,所以这些都给我们深圳、香港的专业者很多启发。


成立土木再生这个平台就是希望一个是能支持那些愿意到灾区贡献专业知识的人,同时我们也希望它是一个知识型平台,能够整理和提供更适合乡村实践的案例和知识。我们当时也做了一个博客和一个网站,搜集了很多案例,甚至也参与了包括住建部要制定的一些乡村住宅的结构规范。同时,我们把我们主要的资源项目命名为“新校园计划”,主要帮助灾区重建学校。其中我们做的案例有成都华林小学,帮助日本建筑师坂茂利用纸管搭建临时教室,我们土木再生是负责帮助筹款,帮助组织志愿者来一起建造。其他一些学校是在甘肃,因为深圳对口资源是甘肃文县陇南地区,所以我们有四所小学一所幼儿园都在那里。有些是我们组织设计,有些甚至是我们来帮助筹款。




在完成那些工作之后,我们同时也完成了土木再生作为一个志愿者联盟的注册登记,成为深圳勘察行业设计协会的一个二级分会,然后又因为深圳社会机构登记改革,土木再生有机会登记为一个独立机构,所以就有了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在前期汶川地震中,主要依靠大家的工作热情,是一种业余的方式来工作,后来注册了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之后我们又聘请了专职人员,有了行政管理的赖凡,有研究员如万妍,包括马立安和任珏两个人类学博士都曾一度是土木再生的成员,现在包括媒体团队像世杰,当然前面还有一个专业工作人员是陈思羽,然后我们也组建了我们的理事会,前期的参与发起土木再生的一些热心人都还是土木再生的理事,这里面包括刘晓都,白小刺,李程这些成员,担任土木再生的热心理事。当然我们这些理事还公开招聘,所以也有一位律师——刘全民律师加入了我们的理事,为土木再生的发展而不断吸收新的力量。


基于灾后重建的新校园设计竞赛


用再生砖做的奖杯



新校园计划|陇南: 第一批项目[卓越希望小学]开工


土木再生除了完成了灾区的支援工作,后来又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何转型、如何为深圳周边或者广东省周边的乡村或者是城市边缘社区提供一些服务。后来我们构想出一个服务平台,叫村络计划,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互联网信息平台,把各种乡村的需求放在这个平台上,也把各种乡村实践的案例和资源放在这里,让它们能够相互连接,另外我们也会做乡村实践的知识整理,来起到一个知识平台的作用。这个“村络计划”我们做了一些研发,有了APP的雏形,也有了自己的网站。所以我们希望这个“村络”能够让大家熟悉和使用,或者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投入进来,改进它,让它真正能够起到一个知识分享平台的作用。尤其是这些年中国的乡村越来越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乡村实践,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到乡村去,这个虽然有乐观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是其实也有值得忧虑的一面,就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实践是有问题的,这样的实践反而会带来乡村的伤害。


村络计划项目演示之一

岗厦罗生门项目演示之一

研究项目:新羌都市边缘的国营农场社区变迁

 

做村络这个网络平台后,我们同时也转型去研究周边不管是乡村还是边缘社区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把眼睛转向了深圳,在深圳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岗厦罗生门,是对一个被拆掉重建的岗厦村这个案例进行一个历史档案的整理,我们去收集参与这个改造过程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包括各种资料,这些资料也开放给更多研究工作,吸引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团队加入进来,所以已经产生了非常丰厚的成果。另外一个案例是做深圳最边缘的一个社区新羌的一个调研,不仅仅我们去做,还发起“身边的城市”这个项目,让更多的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专业者去研究身边的城市,而且这些成果也在2015年的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上展出,这些是土木再生转型后做的一些工作。有些更小的是比如在土木再生五周年也就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的时候在公共空间做的一些快闪的活动,唤起大家对汶川大地震的认识,然后也做了一些搭建的项目,让大家来参与,怎么能够最快地搭起应急的设施。

 

土木再生这个机构虽然是从灾难中所激发的专业者的热情开始,但是在不断挣扎,不断寻求持续发展的路径,所以现在能够坚持到第八年非常不容易,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和支持。比如两年前深圳创意十二月给的创意品牌奖,也有法国ATI双年展邀请土木再生去分享,所以我们希望土木再生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让这样一个比较少或者是08年第一个规划建筑专业者的社会组织机构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能够为我们这些被忽略的环境问题人居问题有所贡献。



「预售」《岗厦罗生门》(中期成果)土木再生发起的深圳城中村独立调研项目「岗厦罗生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时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少研究者在亲历调研与研究的过程中受到许多震撼和冲击。我们选择了其中八篇参与者们未公开过的原创研究及一篇短篇小说,共十万余字,与大家分享。通过他们多角度的学科切入,也成为“罗生门”的一个侧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本书印量有限,仅推出100本供读者收藏三杯加大碗拿铁的价格你值得拥有
请使用以下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土木再生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官方网站:www.retumu.org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点击“阅读原文”,跟我们保持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