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贝请留门:“身边的城市”系列独立研究计划招募

2016-08-31 土木再生 土木再生


“身边的城市”系列独立研究计划招募:湖贝请留门!

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未来+学院


“湖贝请留门!”的紧急发起源于2016年五月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圈的热点话题——以“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为主紧急展开的湖贝古村保留努力、以及在新旧媒体中展开的广泛的公共参与与讨论——同时也有鉴于这些努力和讨论还有待更多学术力量的广度参与和深度解答,以及湖贝城市更新项目推进的紧迫性。“湖贝请留门!”,既表明湖贝古村作为深圳共有文化资产的保留已然成为一起广泛参与的公共事件,也表达了深圳城市更新从湖贝项目起,要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移民留一扇门,让其可以进入中心城区落脚的主张,同时这也是探讨深圳城市更新新办法之门。这一活动也是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2013年 “岗厦罗生门” (岗厦河园片区整体拆除之后所开展的文献档案收集研究)项目的姐妹篇。独立调研2013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项目“身边的城市”系列调研(由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与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等机构发起)的延续,也将作为未来+学院核心课程的核心案例。


湖贝时间轴


(http://www.retumu.org/wordpress/?p=660)


湖贝所代表的“城市更新”难题与困境


深圳这一个代表着中国经济奇迹的新城,正面临着城市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困境。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验室”,深圳是否能够在“新常态”形式下探索出精明增长、包容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或许对于整个中国的未来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深圳”可以代表过去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模式”,那么“湖贝”——一个位于深圳城市原点的城中村所代表的困境和问题——则最能够代表深圳城市化困境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湖贝困境因此也成为中国所有城市规划、建筑专业人士所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挑战。


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深圳在城市化浪潮中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它们在周围正式城市空间生产的包围下自发形成非正式空间,并几乎占据着最好的城市区位,容纳着高密度的流动人口,也成为资本眼中的价值洼地。随着深圳土地供应的枯竭,寻求再生产机会的资本必然将目光投向对它们的“城市更新”:拆除后重建高档化物业。这种降低城市人口核心区密度的更新方式,对阶层人群进行空间的驱赶,并使得城市陷入对土地饥渴的恶性循环中。它所指向的最终后果,将是自然环境、经济链条和城市发展的毁灭性打击。然而,在现有的空间生产程序中,并没有任何一个环节,能够应对这个趋势。


我们有多少个湖贝?


作为古村的湖贝:湖贝位于深圳东门,其紧邻的东门商业街原是本地历史上四大古墟之一深圳墟的一部分。湖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由东、西、南、北四坊组成。其中的南坊,是深圳中心城区内最后一座保存较好、范围最大的清代古村。在深圳这座年轻新城核心区的怀抱中,这样的遗产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当地居民落脚地的湖贝:位于城市中心的湖贝和其他深圳城中村一样,是低成本的城市落脚地,居住着近4.5万居民,其中95%都是外来移民人口。一方面,湖贝客观上为社会承担了保障房的功能(租金低于正式规划下居住空间),为低收入群体落脚城市降低了城市门槛,一些租客甚至在其中生活十几年时间。另一方面,这些居民也为城市提供着服务,并形成新的文化。


作为城市系统一部分的湖贝:高密度的居住和流动人口保障着城市中心区的迭代活力。湖贝的五万居住容量,使得周围产业人员可以选择更低的通勤成本,也意味着更低碳的城市效率。发达的商业系统使一些人能够享受便利的24小时城市服务,并让另一些人以此为生。这里有海鲜批发、酒水批发、菜市场、城市级食街,它们与紧邻的商业综合体、终端零售等服务形成完整的城市商业生态。城市因此有阶层、商住的混合,也就有了异质性与包容性。低廉的租金不论对于居住还是商业来说,都让底层工商阶层和草根外来移民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也让湖贝之外的城市居民受益。这些能量也反过来保障了城市的竞争力。


作为城市共同体想象的湖贝:自2016年5月28日罗湖区召开湖贝片区城市更新方案专家评审会而没有得到较多赞同以来,湖贝古村的命运引发了一系列公共讨论。从民间知识分子、专业人士、主流媒体到官方领导,均对于湖贝投来关注的目光。深圳一些文化界、学术界与规划建筑界人士共同发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微信号:hubei120iteam),呼吁社会各界重新深入思考城市更新的可能性,并发表“湖贝共识”,得到广泛的联署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于湖贝的讨论中,使得这个在城市更新格局中原本只关乎“产权人”赔偿的“私事”成为公共话题。而“湖贝”则成为了深圳人“共同体”的想象,因为在这所移民城市拼搏的每一个外地人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乡愁何以安顿?怎样才是深圳人?深圳正式城市空间的高档化、不断走高的房价、主流城市更新模式所突显的都市权利的失衡以及相应带来的城市系统效率的巨大压力,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湖贝城中村的低成本空间、开放街道、社会包容性的价值和优势。


 湖贝120公共计划


 湖贝共识



作为城市更新价值洼地的湖贝:在主流的城市更新观念(城中村拆除重建,提升建筑容积率以获得开发利润)中,湖贝的优越区位让它具有极大的物业价值潜力。湖贝密集低矮的农民房和狭窄的街道也不能满足权力对于“一流现代都市”的审美和想象。罗湖作为深圳的“老城区”,需要在发展成绩中与其他地区竞争。在没有新的建设用地的背景下,空间生产借由拆除重建的简单方式使得资本再生得以增长、运转、加速。


作为专业者必须面对之挑战的湖贝:湖贝的现状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物质遗产价值、社会生态系统价值、城市效率价值和传统城市更新中为了获取其空间价值和物业价值的拆除重建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有待调研、评估、研究、论证、模式改良的紧迫性。这不仅仅关乎对抗“千城一面”的都市景观。在中国“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湖贝更新议题代表城市在土地供应不足的背景中,必须探求更精明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空间生产模式从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矛盾。这一普遍矛盾需要由被“专业性”赋权的各领域学者、知识分子一同贡献智慧,寻求解决之道。而这个问题能否被更具有远见的解决,则关系到城市中的所有阶层,所有个体的福祉。



为什么要开展独立研究?


在商业项目中,建筑师作为地产商的服务者,按委托方意志设计方案,难以独立地以城市系统为考量针对项目提出问题和实践。而湖贝所蕴含的城市公共性使独立的、更具公共视角的、脱离于地产思维的、第三方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与未来+学院所联合发起关于湖贝的研究课题。呼吁社会各专业学生、研究者、知识分子展开对湖贝的自发独立研究。


由于湖贝所代表的城市问题的系统性,我们初拟了一套涵盖多学科的研究框架。这个开放的框架也公开给参与者填充、发散、延伸,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借此更全面的透视湖贝问题。


湖贝课题研究框架


我们将湖贝问题的研究框架拟定为七个课题,它们互相关联,并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我们欢迎参与者进行跨课题协作,并对研究框架进行重构和突破


课题一基地研究:

已有(自然/人文)价值资源评估和问题诊断

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中往往忽略基地现状文脉,不能完全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导向来审视现状中的优劣之处和机会。基地研究主张全面认识基地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建立起客观的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为可持续地进行基地干预(改造/开发/保护)提供坚实的共同基础。

1、调研mapping:

a、基地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的现状调研及历史变迁梳理

b、基地已有建设情况调研及历史变迁梳理: 建筑物、人口、产业、生活、文化、历史…

2、诊断分析:

 基地现状存在什么不足和问题?该做哪些改进?适合什么样的改造方式?

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安全、卫生…

3、价值评估:

a、基地自然资源中哪些是有价值应该继续存在或修复的?如地貌、水系(江湖渠塘)、本地大树…

b、基地已有人文资源中哪些是有价值应该继续存在和改进的? 建筑物、人口、产业、生活、文化、历史…

 重点思考:

1、如何论证没有列入文物名单的老建筑的存在价值(实用与历史文化的)?

2、如何认识基地已有自然与社会生态与城市整体的系统关联及存在价值?

3、如何确定一个片区该做那些改进并适合那类旧改方式(整治、改功能或拆除重建)?


►课题二 社会研究:

基地社会调研与城市更新社会影响力评估

设计思维主张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中,往往只有委托方客户的概念,以及考虑产权人的利益。城市真正的用户就是居民,包括真正长期居住在基地内服务城市的人口。以湖贝为例,一些“流动人口”实际上在本地居住长达二十年并繁衍下一代,可依然无法很好融入城市,在城市更新中也缺乏参与权利。我们主张今后建设项目不仅要有“环境评估”,还要增设“社会影响力评估”环节,评价改造前、改造中和改造后的社会影响和扰动,使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能从见物到见人,真正做到为人服务,确保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中的社会效益。

1、调研mapping:

a、片区关联人群(居住、工作、消费)数量及其构成

b、片区关联人群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

c、片区关联人群的需求调研和城市更新意向调研

2、不同人群社会影响评估:

a、现有片区关联人群的社会影响评价

b、城市更新对关联人群特别是迁出人群的社会影响评价

c、城市更新之后迁入人群与留住人群的社会影响评价

3、小结:城市更新社会影响评估:

a、城市更新项目对社会影响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都有哪些?

b、城市更新项目如何与社会影响评估互动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重点思考:

1、低成本生活服务及其主体人群对城市到底有哪些利弊?是该疏解还是扶持?

2、如何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来保证城市始终是为人服务的?

3、不同人群的多样利益诉求如何排序和平衡以确保社会生态的最优?


►课题三 市政研究:

基地城市更新的城市系统影响评估

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更新项目多为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领衔担纲,对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的系统关联和互动,往往认识不足。基础设施的内容包括了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利益,但几乎没有被系统研究和被跨专业整合过。市政基础设施决定着城市的功能形态、运行效率和质量,它往往是城市问题所在,也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所在。这个课题非常具有潜力,缺乏跨专业知识人才是课题的最大挑战。

1、调研mapping:

a、片区现有城市系统(市政基础、公共配套、产业运作等)状况调研

b、片区现有城市系统问题诊断

2、城市更新项目对城市系统运行的利弊影响:

a、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系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b、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系统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3、小结:城市更新的城市系统评估:

a、基地已有城市系统里哪些可以确定为不可受到侵害的公共利益?

b、城市更新项目如何与城市影响评估互动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重点思考:

1、 如何认识职住平衡是一种城市系统有效率有价值的状态并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继续保持?

2、城市系统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去创新以达到系统效率及健康生态的最优?


►课题四 政经研究:

城市更新的空间政治与空间生产分析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中,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就是一种空间利益的生产与分配的手段和环节。在空间生产中,空间利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各相关方的利害关系(包括开发商、产权人、租户、政府、购房者、公众、等等)又是怎样互动和博弈的?这是达成空间利益合理分配的前提,也是规划设计方案能够具备说服力的关键。

1、调研mapping:

a、片区现有物业价格、租金调研

b、片区现有物业价格、租金与周边及城市状况的相关比较

2、城市更新项目的成本和利益构成:

a、城市更新项目的利益相关方(村民、业主等)的博弈和赔偿比例?

b、城市更新项目的成本组成(地价、拆赔和建设费用)?

c、城市更新项目的产出或损失评估(可销售和持有物业价值、产业估值、就业数量、片区人口容量)?

3、小结:城市更新的价值创造和分配:

a、城市更新项目的巨大价值是有哪些人怎么创造的?

b、城市更新项目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否合理或需要哪些改进?

 重点思考:

1、村民违章物业的赔偿比例和最终更新的容积率如何确定是合理的?

2、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空间生产是否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分析解释?


►课题五 空间研究:

兼容式空间/社会/业态发展的可能

空间研究及解决方案是以上社会影响、城市影响、政经影响研究在空间领域的延伸和表达。从环境、社会、城市、经济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角度,空间研究必须在拆除重建模式之外,探索新的兼容式(生态环境、既有物业、业态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发展可能。我们鼓励突破现有政策、规范、开发模式的空间创新方案。

1、调研mapping:

a、片区现有空间和建筑的调研与评估

b、片区现有规划成果分析研究

2、新旧兼容共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案例:

a、为什么要探索新旧兼容共生(历史、实用、保障房功能维持)开发模式?  

b、兼容式开发方式的可能?

c、兼容式建设方式相关案例

3、小结:新旧兼容共生开发模式具体方案:

a、保留更新改造范围内50%以上历史、特色或可用物业?

b、保留物业的产权和运营安排?

c、兼容式开发的意义?

 重点思考:

1、新开发项目能与既有老旧物业及其保障房功能兼容共生吗?垂直分区是否可能?

2、保障房是否可以降低日照等规范要求?


►课题六 运营研究:

古村/老建筑在新开发中的价值挖掘与再利用

国内公共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在没有内容策划和管理运营团队的情况下提前设计和建造的,这种建设时序的颠倒产生了大量空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一系列活动和事件的策划来创造城市活力。研究如何运营城市成为一种需要积累探讨的知识,结合前面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探索如何运营好湖贝的历史空间,特别是帮助消除开发机构与政府对老旧物业保留利用的各种疑虑。

1、调研mapping:

a、片区保留空间/建筑及其业态的分布

b、片区保留空间/建筑存在哪些问题?

2、保留空间/建筑的状况改进:

a、特色街巷整理  

b、古村房屋微更新与业态的渐进式更替

c、村民多层住宅作为政府保障房的改造

3、小结:保留原有物业成为政府拥有和委托经营的保障房/低收入社区

a、保留物业与上空开发物业的互补关系

b、作为基础设施(保障房/停车/设备)的保留物业

c、作为特色活力区的保留物业(古村特色商业/特色餐饮街)

 重点思考:

1、保留物业可否所有权过渡给政府同时尽量不影响原有租户的特色经营?

2、特色活力区如何避免租户与业态不断高档化的过程?


►课题七 政策研究:

如何在相关政策、规范与程序上进行创新改进

基于前面的六个课题的调研和诊断,可以总结出很多政策、规范与程序上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这些问题和建议应该真正落实到规则的修改和顶层设计层面,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我们也鼓励直接在政策领域上进行不同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和案例上(国内、国外)具有延伸性、对比性的研究。

1、调研:

a、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中的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和保证?

b、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租户)的权利与公共参与如何规定?

2、城市更新第三方中立评估的引入:

a、关于城市自然/人文有价值资源的评估

b、关于城市更新与社会影响的评估

c、关于城市更新与城市系统影响的评估

3、城市更新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与公共参与的建立

a、 公共咨询委员会机制

b、公众建议历史风貌保护/未定级文物先予保留机制

c、城市更新成果定期公开发布、公开工作坊与听证会制度

d、租户权益保障相关条例的立法

 重点思考:

1、如何让城市历史空间/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与商业开发中得到评估与保护?

2、如何让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有充分的城市更新知情权、发言权与参与权?


课题计划产出


“湖贝请留门!”是专业者自发地以“研究”为行动方式的公益计划,以对“城市更新模式”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力为目标。初步计划将对相关产出集结线上或线下出版,并申请参与2017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参与规则


“湖贝请留门”作为自发公益研究计划,目前没有任何资金支持,并且期待以这种方式保证每一个参与者贡献独立的追问和思考。

参与者可以以三种身份申请加入我们:


1、分享型研究者:以该身份参与本计划意味着你愿意完全公开你的调研资料给其他分享者,并愿意以老师的身份为其他参与者或公众传播你在相关议题上的知识。分享者在提交一次新资料后,就可以查阅其他资料库的所有资料。当然你也会建立起与所有项目参与者的人际网络。发起方可能组织讲座、论坛、工作坊等公开活动邀请分享者进行讲座或者授课。


2、学生型研究者:以该身份参与本计划,意味着你有兴趣参与本计划的一切活动,包括调研、讲座、研讨、教学,并将与所有参与者形成网络。


3、志愿者:本课题可能吸引国际学者参与,亟需英文翻译、线上资料管理等相关志愿者。


报名方式


报名者可在线提交参与申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本招募长期有效,发起方将根据9月15日前的报名状况联络参与者,并在本公号以及相关网站(http://www.retumu.org/wordpress/?cat=130)公布第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包括:


  1. 关于湖贝及城中村的相关知识分享计划,如公益讲座、课程等

  2. 召集参与者的线上或线下见面会,讨论研究工作的分工协作可能


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土木再生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官方网站:www.retumu.org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