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 |“去串围屋门!”—— 深圳客家围屋开春调研计划

2017-02-23 土木再生


山花无日不春风,胭红轻紫点新妆。还向世间现本色,春光一抹心自芳。 哦,揽花去……揽花去……

——客语民谣《揽花去》


伴着清晨滚滚的春雷,淅沥的小雨,深圳的春意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扑面而来。正是一年最好时,土木再生将召集各位关注深圳客家围屋的伙伴们,一同找寻客家围屋的故事。


“去串围屋门!”是土木再生于2015年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此项目号召专业者独立开展身边城市调研)后续第二季中的一部分,第一季成果已集体参加了2015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同时此项目的展开也与土木再生之前“岗厦罗生门”、“湖贝请留门”共同形成了关于深圳城市边缘问题的系列研究。


随着2016年“湖贝请留门”不断掀起保护城市古村落、探讨城市更新新办法的热议之时,深圳市史志办黄玲主任、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也于去年年底先后在政协文史界疾呼关注深圳城市记忆、关注深圳客家围屋保护-利用的有关问题。2017年春节假期期间,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叶凌也通过微信发起了紧急抢救深圳客家围屋的倡议。基于去年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深圳著名客家研究学者刘丽川、张卫东等专家合作举办“新客家、新遗产”论坛的基础之上,土木再生在各方的支持之下,带着了解深圳客家历史及探索围屋保护利用、未来发展困境等问题,发起本次开春调研计划,一是想回应客家围屋保护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引起多方关注,其次也想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联合更多支持深圳客家围屋保护利用的综合力量,共同保护和利用好深圳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这个计划及后续研究、试点实践始终对外开放,我们既感谢现有参与人员贡献巨大力量,也欢迎更多志同道合者不断加入



调研背景


现存的客家传统建筑多为民居,且无论从数量、质量、种类、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工艺等方面,在中国各类传统民居中都占据了重要一席。客家围屋也因其建造时间的早晚,在其建筑造型、规模大小上存在差异。


据深圳市文物调查显示,深圳市所辖范围内客家民居遗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布吉、横岗、龙岗和坪山新区的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地,除此之外在盐田区以及宝安区的观澜、石岩也存有部分建筑。这些客家民居始建年代早可追溯至元代,如观澜的杨氏围屋;明代建成的则有坪地肖氏围屋和龙岗的赖氏围屋。后期大规模建造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姓氏也更为丰富。据统计仅清康熙以后,近三百年来在深圳东部土地上涌现的数以百计的方形客家围堡,就足以雄冠闽粤赣客家地区。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现存的深圳客家围屋数量近200余座;另有民间人士调查统计,深圳市龙岗区(包括现坪山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围屋就约六十余座。其中,最出名的有大万世居、鹤湖世居、龙田世居和茂盛世居四座。


客家围屋利用现状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计划的推进,将原龙岗区又划分为龙岗区和坪山新区(包括坪山、坑梓、龙田、石井、马峦、碧岭办事处),不仅为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也同样给客家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多建成百年的客家围屋,原本就因文革破坏和年久失修而破败残存、摇摇欲坠。再加之身处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人选择了更加干净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搬离老围,另建新所。大多围屋现已处于空置状态,有些甚至被用来养鸡养鸭,更加速了建筑的破损与老化,令人扼腕叹息。

 

其次,客家民居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同样还存有大量的非物质遗产,如鱼灯舞、舞麒麟、客家山歌甚至饮食方面等风物民俗,浩若繁星,令人称绝。当城市现代的脚步一步步迈进,那些曾今极具魅力的日常生活也即将或已经伴随一座座围屋的消失,而成为阿婆阿公口中的越来越模糊的传奇故事。可见保护并研究客家民居的工作并不仅仅停留在建筑学、规划学研究的层面意义上,更涉及人类、社会、民俗、文化等多学科范畴,有着了解过去、记录历史、联结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去串围屋门!”—— 深圳客家围屋开春调研计划时间轴

(2017年内)


1. 发起研究招募(2017年2月-3月期间)


自文章发布日起至2017年3月31日截止,土木再生将招募研究参与个人及团队,其中包括:深圳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等个人机构和院校团队,深圳文物保护及遗产管理专业人士、政策法律咨询人士/机构,以及对深圳客家民居文化感兴趣的当地居民等,鼓励跨专业(人文、生态、社科、自科等)、跨地域(深圳以外)、官方民间的协同合作。此研究作为长期研究项目,今后将长期招募参与人员。

 

2. 组织实地调研(2017年3月-4月期间)


(1)研究对象

以深圳坪山新区客家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深圳坪山新区范围内现存与已拆除客家民居,围屋建造工匠及传统图样类型,以及以客家围屋为发生载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内容。

 

(2)研究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深圳客家围屋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内部构造的形成机制、过程和现阶段使用状况,其中可能包括土地与房屋产权、社会结构与用户身份、宅基地政策与标准、城市更新标准、建筑单元(原始施工图纸、测绘图纸、内部使用的空间划分方式等)、空间形态与肌理、结构与材料、施工组织与队伍、公共设施配套、文物保护现状、故事讲述(业主/工匠/租户/民俗研究者/文保工作者等)等等。

 

(3) 研究目的

①提升坪山客家民居关注度。调查并走访坪山新区客家民居古建群,提高坪山新区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和原生态古村广泛关注度和认知度。

②发现坪山客家围屋价值。以调研报告为依托,详细分析深圳客家民居价值,转变传统土地房产开发的固有思维。重新审视城市更新规划,城市历史价值,从而促进客家围屋的保护、利用,并带动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增强地域文化氛围及文化信心。

③ 宣传客家围屋保护。深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让当地村民和物业主了解坑梓历史遗产价值,保存历史文脉。一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深圳市民都能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市民互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④ 为坪山未来规划提供参考。以调研报告为研究基础,为坪山新区未来的规划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⑤ 为组织研究讨论提供调查依据。在组织展开深圳围屋的基础调查之上,及时整理发布研究成果,积极邀请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家及实践者参加相关“新遗产”主题研讨活动,并以深圳客家围屋保护-利用为主要议题,发起各方专业团队参与协作或独立平行的相关研究。

⑥ 选择坪山客家围屋的保护-利用试点。调研选择合适围屋,整合政府社会资源,提出保护-利用方案,进行试点项目;

⑦ 争取参加2017年双年展展览。以调研内容申请参展作品,并选择合适围屋争取申请成为今年双年展分展场之一;

⑧ 呼应其他城市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土木再生于2015年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此项目号召专业者独立开展身边城市调研)后续第二季中的一部分,第一季成果已集体参加了2015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同时“去串围屋门”项目的展开也与土木再生之前“岗厦罗生门”、“湖贝请留门”共同形成了关于深圳城市边缘问题的系列研究。


3. 第一次调研具体方案


(1)调研范围(坪山新区坑梓街道):坪山新区坑梓街道,地属丘陵台地,地势大致南高北低,镇西的“阿婆叫沥”与东部的“大沥”从南至北流入淡水河。其中包括龙田、秀新、金沙、沙田、坑梓、老坑社区。 


(2)调研对象:(秀新社区)城肚内围、新乔世居;(龙田社区)龙田世居、霭庐;(金沙社区)廽龙世居、长隆世居、荣田世居;(老坑社区)洪围。


(3)调研日程安排(2017年2月24日,星期五全天)


(4)地图线路

坑梓街道秀新龙田社区调研范围

坑梓街道金沙社区调研范围,注:图片内红色字体标注处为具体调研地址。


(5)参与人员(暂定10人左右)


4.调研成果汇总整理(2017年5月-6月期间)


此次研究初步成果将以深圳坪山新区客家围屋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其中可能包括测绘图纸、影像、访谈、分析图表、文字报告、3D数字影像或实体模型、通俗绘本读本、艺术创作等等),以此作为后续研究交流、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资料,并组织申请参加“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或策划独立展览,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本次调研,我们建立了深圳客家围屋/古村调研讨论组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群组参与调研讨论活动)


本次调研参与或支持机构(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深圳市坪山新区管理局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

深圳市图书馆

深圳市考古鉴定研究所

深圳市龙岗鹤湖新居博物馆

深圳大学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

深圳商报

未来+ 学院

尤比建筑展览文化中心

深圳市益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裕和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民盟规划建设专委会

媒体支持机构

深圳商报  

读创新闻 

活动承办机构: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土木再生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官方网站:www.retumu.org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