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年展 | 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

2015-11-27 土木再生 土木再生
前言
2015年4月,土木再生联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发起“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希望发动专业者,在没有接受委托任务情况下,自发研究身边城市的一些现象和课题,尤其是深圳较为特别的自发建造现象。这个项目得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公室的支持,也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建筑师、规划师及城市研究学者的积极响应,吸引了来自深圳大学、香港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所等十多所高校的城市专业研究者及多个城市研究机构的踊跃参与,提交了10多个优秀的深圳自发建造研究课题。经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申请和组织策划,这批调研成果得以在2015UABB主题展上展出。
随着深圳过去35年的城市化发展,城市非正式空间迅速扩张,又逐渐缩小, 深圳城市发端的原生态活力也蓬勃生长,又逐渐式微。这些现象及其机制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对主流专业界来说。在城市越来越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的城市开发操作模式之外,城市居民自发的建造,有时更能直接回应居民用户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原所有者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权利,以及根植于土地空间上的历史与人文脉络,并且在空间利用效率、开放度、功能混合度、创造城市活力上,有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民间底层智慧。
这批成果以自发式城市研究来呼应自发建造现象,通过创新运用学术文献、话剧剧本、小说、纪录片、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多样方式,将深圳非正式空间的历史、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多维度、多媒体地再现了与主流视野中不一样的深圳城市活力景观。
主办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展期2015年12月4日-2016年2月28日 地址

深圳蛇口 原大成面粉厂 主题展

发起机构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支持机构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公室

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城市规划

与建设委员会

学术支持

孟建民、刘晓都、马立安、

杜鹃、黄伟文

统筹策展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任珏、万妍、赖凡、傅娜、邓世杰展览设计段鹏、张雪石


▲长按二维码,浏览『身边的城市』主题网站

参与调研及展览作品简介
1变的城,不变的古城刘一玮 @香港大学
▲作者调研工作照作品以大鹏古城的总平面图为素材,展示古城从一个城市住区向旅游区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社会分化与空间分层。以街巷空间、住区功能、建筑外观及属性, 居民迁移等信息为元素,制作出一组层叠并置的双向观看地图。从居住空间的消融和经济资本空间的累积两个角度着眼,直观的展示出古城从一个均一化、稳定的住区,逐步变成适应商业关系拓展的秩序化的文化消费空间的过程。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2飞跃深圳VR(虚拟现实技术)穿越的城市故事土木再生、eMAX眼界、深圳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深圳公共艺术中心·未来+
飞跃深圳缘起土木再生的“岗厦罗生门”城市考古项目,汇集历史、人文、空间数据,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上对城市空间进行虚拟穿越。

它不仅是一次虚拟时刻的飞跃,也是公益+科技的飞跃性结合,更是通过协作模式的创新,将公益、政府机构和科技公司进行跨界融合,一同为寻找深圳的城市文明而做出的突破性努力。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3街道公共空间摄影展深南大道城中村副本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部设计部
▲作品局部我们希望通过对“身边已建成的城市空间及建筑”的研究,提升并改善非人性化的部分,保护并延续在时间沉淀中得到人们认可的空间与场所,而这些沉淀渐渐地演化为深圳的历史与文脉。

在调研身边的城中村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摄影展希望大家能共同寻找答案。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4城中村住宅内部空间研究周立涛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作品局部研究截取了岗厦村内部空间的几个片段。作者通过1个月的实地调研,将重心集中在岗厦村内部的空间质量上。通过对社会空间实践的调研(socio-spatial practices),挖掘空间背后使用的机制,这些机制是和社会、经济、文化和岗厦村制度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范式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影响岗厦村内的居民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最后通过mapping绘图的方式,和叙事(narratives),真实的在历时性的基础上,共时性地呈现出所有的社会空间活动,供参观者更客观地感受到作为岗厦村不被外人知道的一面。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5给城中村来点逼格基于岗厦村的城市更新探索李颢禹、梁天吉、洪崇林、李思齐、王冠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作品局部水管的表面有抓花的痕迹;巷子的角落躺着捏扁的易拉罐;墙上水渍的空隙贴满了广告;唯一空着的地方是一块松动的瓷砖。
你见过无数类似的印记,在城市里做关于它们的梦。每一个午夜都有猫沿着金属管坠落,并尽可能优雅地着地;穿衬衫的人捏着易拉罐,打发与表面上的朋友寒暄的漫长黄昏;在清晨,戴着鸭舌帽的男人从挎包里掏出新的广告把旧的覆盖;他的右手碰掉了瓷砖,老鼠受惊跳出,一对恋人仓皇逃离。

你只见过一次这样的梦境,并且在将来也会忘记你所见到的是哪一个城市。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6小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文凡 @香港大学
▲作品局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筑和城市的尺度在不断的放大,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公共空间并不是一种“空间”,而是一种空间的“状态”,它并不能够用面积来计算和计划。城市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大,然而这种“放大”并没有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反而“消灭”了很多,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公平。研究通过对岗厦村改造前后空间状态进行对比,揭示建筑和城市的”尺度“为城市带来的空间以外的影响。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7岗厦街道系统和界面形态蜗牛建筑工作室
▲作品局部相比外部城市街道那种虽然结构简明、形式现代却多少有些枯燥单一的情况,城中村空间呈现的不确定和多样化特征存在某种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岗厦也是如此。

岗厦的街道系统和界面形态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不稳定组合,加之步行化的特征,有些类似迷宫的印象。其空间形态中体系与非体系、组织与无组织的“平衡”是研究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分解其中不同层面的空间操作法则来找寻某种形式典型。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8握手楼的伸手之间沙埔头村缝隙空间研究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院(ACDI)
▲作品局部随着深圳近30年爆发式的发展,城中村的高度自发性和适应性使其形成了深圳城市化背景下的特殊形态。多方的利益纠葛,复杂的社会问题都在城中村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旧改困难重重,若要推倒重建,社会底层的生存空间又该去往何处?而其脏乱差的现状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道疤痕……

ACDI建筑创作院始终关注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积极介入城市建设。面对城中村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它解决了很大部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问题,不可简单拆除;另一方面,我们仍需积极寻找目前可行的,简易现实的方式来试图提升城中村的民生条件,创造有益于整体社会的良性文化。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9《岗厦黄昏》城中村纪录片制作:蒋伟、邹丽然、郭佩旋、张琳、钟海伦、谭逸荣、卢颖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策划:马立安、任珏、万妍 @土木再生
▲影片剧照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发展现象及其改造更新都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深圳的快速城市发展离不开众多的外地移民,在房价高昂的背景下,以岗厦为代表的城中村聚集了大量来深打拼的租户。《岗厦黄昏》通过土木再生介绍的三位租户代表,给大家呈现曾经住在岗厦村(河园片区)的租户们眼中的岗厦村和城中村生活。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10南商路街区研究一种开放街区的策略叶佳、陈世奇、王婷娟、颜才利、杨媛@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部设计部
▲作品局部

街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街区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城市。如今中国的街区充斥着“看的见的围墙”、“看不见的红线”和各自为营的物业管理。本研究试图选取这类街区的代表,并尝试提出一种开放街区的策略。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11乌托邦之巴别塔之村政策引导下探索可持续的深圳城中村改造/再生运动方頔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作品局部

作品基于对深圳城市发展建设的研究及对城中村的深度走访,认为城中村部分保留的传统村庄的权力结构与集体经济,使其有潜力成为弥补国家福利体制所缺失部分的非体制性社区,同时成为民主乌托邦的一块试验田,也就是巴别塔之村这样一个乌托邦的原型。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12行走城中村系列桃花源记傅娜,Chris Gee, 黄以然,黄成,朱橙@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作品局部


在城中村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绘画的方式探索和展示城中村的精神意义。有朋友在描述城中村时对城中村做了形象的描述,意指城中村是城市中的桃花源。城中村到底是什么?可能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答,这也是这一次创作的大背景。桃花源其实讨论了去与留,生与死,挣扎与快乐,生活和梦想,迷茫与憧憬等等 现代人也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13再见!我们的桂庙时代@微信公众号深圳吃货小分队▲深圳大学西门桂庙新村的商铺之一
《再见!我们的桂庙时代》由公众号深圳吃货小分队原创发布。文章拍摄及记录了即将拆迁的深圳大学桂庙新村食街店铺,该文章一推送,即获得10万+的阅读量,我们特别邀请创作团队参加本次展览,以吃货之名来重新思考城中村的生活记忆和价值。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展期2015年12月4日-2016年2月28日
地址

深圳蛇口 原大成面粉厂 主题展

▲长按二维码,浏览『身边的城市』主题网站



关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中文简称:双城双年展)2005 年起源于深圳,2007 起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基于珠三角地区急剧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用当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与社会公众广泛交流互动,具备国际、先锋、公益三大特性。双城双年展(UABB)自2005年举办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历程,是目前东半球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与建筑双年展。
至今,深港双方先后举办过五届展览: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由张永和担任总策展人,主题为“城市,开门!”;2007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首次与香港携手联合办展,改名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览演变为双城互动、一展两地的独特类型,深圳展由马清运策展,主题为“城市再生”(香港展由王维仁策展,主题为“城市再织”)。2009年,深圳展由著名跨界文化人欧宁策展,主题为“城市动员”(香港展由姚嘉珊策展,主题为“城市动员:自备双年展”);2011年,深港双城双年展首次与非华裔策展人合作,邀请了国际著名建筑主题展策展人、建筑师、博物馆专家、教授及评论家泰伦斯·瑞莱策展,主题为“城市创造”(香港展由金光裕、李亮聪策展,主题为“三相城市: 时间 • 空间 • 人间”)。2013年,深圳展由奥雷•伯曼(Ole Bouman)团队与李翔宁+杰夫里•约翰逊(Jeffrey Johnson)团队合作完成策展工作,主题为“城市边缘”(香港展由傅柯林团队策展,主题为“超越城市边缘——理想城市”)。



关于我们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催生了很多社会团体。"土木再生"就是在深圳发起的以深圳、香港及台湾三地建筑、规划设计师为主的,致力于用设计知识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专业志愿者联盟。成员包括职业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人等多种专业人士。

与一般的仅凭热情自上而下送设计进灾区的支援方式不同,"土木再生"的理念是希望开展通过对震区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城乡建设方式进行反思和探索,来推动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灾环境的再生,家园、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适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以及土木相关专业的再生。

总结灾区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土木再生"也在逐渐转型,从起初专门致力于灾后重建工作过渡到通过对周边城乡环境设计质量的关注,包括本地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土木建设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并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

官方网站:www.retumu.org

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

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

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