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 | 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
随着深圳过去35年的城市化发展,城市非正式空间迅速扩张,又逐渐缩小, 深圳城市发端的原生态活力也蓬勃生长,又逐渐式微。这些现象及其机制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对主流专业界来说。在城市越来越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的城市开发操作模式之外,城市居民自发的建造,有时更能直接回应居民用户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原所有者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权利,以及根植于土地空间上的历史与人文脉络,并且在空间利用效率、开放度、功能混合度、创造城市活力上,有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民间底层智慧。
这批成果以自发式城市研究来呼应自发建造现象,通过创新运用学术文献、话剧剧本、小说、纪录片、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多样方式,将深圳非正式空间的历史、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多维度、多媒体地再现了与主流视野中不一样的深圳城市活力景观。
深圳蛇口 原大成面粉厂 主题展
发起机构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支持机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公室
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城市规划
与建设委员会
学术支持孟建民、刘晓都、马立安、
杜鹃、黄伟文
统筹策展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任珏、万妍、赖凡、傅娜、邓世杰展览设计段鹏、张雪石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它不仅是一次虚拟时刻的飞跃,也是公益+科技的飞跃性结合,更是通过协作模式的创新,将公益、政府机构和科技公司进行跨界融合,一同为寻找深圳的城市文明而做出的突破性努力。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在调研身边的城中村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摄影展希望大家能共同寻找答案。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这些范式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影响岗厦村内的居民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最后通过mapping绘图的方式,和叙事(narratives),真实的在历时性的基础上,共时性地呈现出所有的社会空间活动,供参观者更客观地感受到作为岗厦村不被外人知道的一面。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你见过无数类似的印记,在城市里做关于它们的梦。每一个午夜都有猫沿着金属管坠落,并尽可能优雅地着地;穿衬衫的人捏着易拉罐,打发与表面上的朋友寒暄的漫长黄昏;在清晨,戴着鸭舌帽的男人从挎包里掏出新的广告把旧的覆盖;他的右手碰掉了瓷砖,老鼠受惊跳出,一对恋人仓皇逃离。
你只见过一次这样的梦境,并且在将来也会忘记你所见到的是哪一个城市。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筑和城市的尺度在不断的放大,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公共空间并不是一种“空间”,而是一种空间的“状态”,它并不能够用面积来计算和计划。城市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大,然而这种“放大”并没有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反而“消灭”了很多,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公平。研究通过对岗厦村改造前后空间状态进行对比,揭示建筑和城市的”尺度“为城市带来的空间以外的影响。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岗厦的街道系统和界面形态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不稳定组合,加之步行化的特征,有些类似迷宫的印象。其空间形态中体系与非体系、组织与无组织的“平衡”是研究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分解其中不同层面的空间操作法则来找寻某种形式典型。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ACDI建筑创作院始终关注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积极介入城市建设。面对城中村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它解决了很大部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问题,不可简单拆除;另一方面,我们仍需积极寻找目前可行的,简易现实的方式来试图提升城中村的民生条件,创造有益于整体社会的良性文化。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发展现象及其改造更新都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深圳的快速城市发展离不开众多的外地移民,在房价高昂的背景下,以岗厦为代表的城中村聚集了大量来深打拼的租户。《岗厦黄昏》通过土木再生介绍的三位租户代表,给大家呈现曾经住在岗厦村(河园片区)的租户们眼中的岗厦村和城中村生活。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街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街区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城市。如今中国的街区充斥着“看的见的围墙”、“看不见的红线”和各自为营的物业管理。本研究试图选取这类街区的代表,并尝试提出一种开放街区的策略。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作品局部
作品基于对深圳城市发展建设的研究及对城中村的深度走访,认为城中村部分保留的传统村庄的权力结构与集体经济,使其有潜力成为弥补国家福利体制所缺失部分的非体制性社区,同时成为民主乌托邦的一块试验田,也就是巴别塔之村这样一个乌托邦的原型。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在城中村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绘画的方式探索和展示城中村的精神意义。有朋友在描述城中村时对城中村做了形象的描述,意指城中村是城市中的桃花源。城中村到底是什么?可能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答,这也是这一次创作的大背景。桃花源其实讨论了去与留,生与死,挣扎与快乐,生活和梦想,迷茫与憧憬等等 现代人也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再见!我们的桂庙时代》由公众号深圳吃货小分队原创发布。文章拍摄及记录了即将拆迁的深圳大学桂庙新村食街店铺,该文章一推送,即获得10万+的阅读量,我们特别邀请创作团队参加本次展览,以吃货之名来重新思考城中村的生活记忆和价值。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深圳蛇口 原大成面粉厂 主题展
▲长按二维码,浏览『身边的城市』主题网站
至今,深港双方先后举办过五届展览: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由张永和担任总策展人,主题为“城市,开门!”;2007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首次与香港携手联合办展,改名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览演变为双城互动、一展两地的独特类型,深圳展由马清运策展,主题为“城市再生”(香港展由王维仁策展,主题为“城市再织”)。2009年,深圳展由著名跨界文化人欧宁策展,主题为“城市动员”(香港展由姚嘉珊策展,主题为“城市动员:自备双年展”);2011年,深港双城双年展首次与非华裔策展人合作,邀请了国际著名建筑主题展策展人、建筑师、博物馆专家、教授及评论家泰伦斯·瑞莱策展,主题为“城市创造”(香港展由金光裕、李亮聪策展,主题为“三相城市: 时间 • 空间 • 人间”)。2013年,深圳展由奥雷•伯曼(Ole Bouman)团队与李翔宁+杰夫里•约翰逊(Jeffrey Johnson)团队合作完成策展工作,主题为“城市边缘”(香港展由傅柯林团队策展,主题为“超越城市边缘——理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