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双展主题展之一:身边的城市】媒体报道汇编

2016-01-07 土木再生
2015年12月4日,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以下简称“深双”) 在深圳蛇口开幕。本届深双以“城市原点”(Re-living the City)为主题,以重塑城市与家园,打造美好未来世界为主旨,倡导对建筑、城市的现状再利用、再思考和再想象,通过设计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

土木再生发起的“身边的城市”(My City)自发建造独立调研作为本次主展场的主题展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赏,众多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部分媒体的报道汇编
12月4日深双展开幕后,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如深圳商报、人民政协网、今日头条、新浪收藏、景观中国等。






12月10日,政见的观察员杨鸣宇发表了一篇文章——《城市化了,城里的你有沒有生活得更美好?》,作者对“身边的城市”所展示出的城中村调研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12月14日,来自城市中国杂志的文章——《2015 UABB 十大“值回票价"展项》,将土木再生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评选为本次深双展上十大"值回票价"展项的第七名。


『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介绍 2015年4月,土木再生联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发起“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调研”,希望发动专业者,在没有接受委托任务情况下,自发研究身边城市的一些现象和课题,尤其是深圳较为特别的自发建造现象。这个项目得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公室和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城市规划与建设委员会的支持,也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建筑师、规划师及城市研究学者的积极响应,吸引了来自深圳大学、香港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所等十多所高校的城市专业研究者及多个城市研究机构的踊跃参与,提交了10多个优秀的深圳自发建造研究课题。经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申请和组织策划,这批调研成果得以在2015UABB主题展上展出。
随着深圳过去35年的城市化发展,城市非正式空间迅速扩张,又逐渐缩小, 深圳城市发端的原生态活力也蓬勃生长,又逐渐式微。这些现象及其机制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对主流专业界来说。在城市越来越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的城市开发操作模式之外,城市居民自发的建造,有时更能直接回应居民用户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原所有者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权利,以及根植于土地空间上的历史与人文脉络,并且在空间利用效率、开放度、功能混合度、创造城市活力上,有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民间底层智慧。
这批成果以自发式城市研究来呼应自发建造现象,通过创新运用学术文献、话剧剧本、小说、纪录片、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多样方式,将深圳非正式空间的历史、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多维度、多媒体地再现了与主流视野中不一样的深圳城市活力景观。
项目发起: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共同发起: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支持机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公室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城市规划与建设委员会学术支持:孟建民、刘晓都、马立安、杜鹃、黄伟文统筹策展: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任珏、万妍、赖凡、傅娜、邓世杰展览设计:段鹏、张雪石




关于我们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催生了很多社会团体。"土木再生"就是在深圳发起的以深圳、香港及台湾三地建筑、规划设计师为主的,致力于用设计知识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专业志愿者联盟。成员包括职业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人等多种专业人士。

与一般的仅凭热情自上而下送设计进灾区的支援方式不同,"土木再生"的理念是希望开展通过对震区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城乡建设方式进行反思和探索,来推动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灾环境的再生,家园、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适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以及土木相关专业的再生。

总结灾区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土木再生"也在逐渐转型,从起初专门致力于灾后重建工作过渡到通过对周边城乡环境设计质量的关注,包括本地传统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土木建设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并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民非企业"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希望构建一个思想知识库和开放协作平台,汇集乡村/边缘社区实践案例(包括城乡范围内的自建房、乡镇规划、公共设施和临时设施、受忽略的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交流探讨乡村/边缘社区设计与营造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资源供应提供信息对接的服务。

官方网站:www.retumu.org

官方微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 http://weibo.com/retumu

官方邮箱:retumu@sina.com

官方微信:土木再生 / retum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