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建筑师在乡村是否承担了太多专业之外的责任 ——「新民居?:乡村居住的当代可能」研讨会回顾
细雨寒风中赶来的全国乡建大咖(常民建筑谢英俊、四面田王蔚、中国乡建院孙久强)、广东省三师下乡的发起机构住建厅及代表(李永洁总规划师、广工朱雪梅院长、华南理工民居研究所陆琦教授、土人景观庞伟)、广州历史古村保护协会代表(何绍光与梁志毅)、深圳NGO代表(古村之友汤敏、土木再生任珏、山寨城市林达)以及回应点评嘉宾(艺术家李一凡、《碧山》杂志书林小熏)等嘉宾,从上午十点开始高密度高强度的分享研讨一直到下午两点多。
研讨会发起的初衷之一,是期待促成广东省住建厅持续了一年的“三师下乡”政策的民间交流和对话,从而促进在该政策的指导下NGO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如研讨会所设立的两个场次——「乡村建造」和「乡村营造」,嘉宾发言及研讨内容涵盖了:上半场乡村建造主旨演讲谢英俊:现代民居设计与生产-数码化经验分享案例分享1,王蔚:百年乡建,从文化开始2,孙久强:尔圪壕1号院3,庞伟:乡村是中国最真实、最难啃的那一块4,朱雪梅:岭南乡村居住特色及当代营建主题研讨1,建筑师在乡村是否承担了太多专业之外的责任2,传统的中国建造技艺和乡建院的运营模式下半场乡村营造主旨演讲李永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住的基础前提案例分享1,陆琦:岭南新民居的地域文化表现2,梁志毅: 历史乡村发展的隐性成本3,任珏: 以村为络,互动城乡的数字化城乡营造4,汤敏: 古村书斋——公益模式可持续活化古村的设计5,林达: 城镇发展策略的影响力评价主题研讨1,回到原点:如何认识乡村的价值和未来2,城市人的思维植入乡村是不是把乡村文化吃掉了?随着发言和讨论的逐渐深入,研讨会进一步聚焦到乡村“新民居”的物理建造如何回应的深层的传统乡村文化、生产模式的问题?乡建工作者又如何以在地的思维重新认知落差巨大的乡村价值和未来?作为一枚生活在城市里的建筑师又凭什么为乡村服务?这些话题让研讨会现场的话题从具体乡村建造方式延展到乡村营造和公共服务的领域。时间虽短,许多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未及深入探讨,但无疑听众为提供了一场口感丰富的乡建饕餮。
最后,虽然场上嘉宾均拳拳倡导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当现场听众问到有多少位嘉宾是居住在农村的,只有来自台湾的谢英俊一人举手(他居住在部落里面,但以大陆的城乡尺度只能算是城郊的距离),不禁让大家顿时回到乡村沉默的现实里。诚如主持人黄伟文总结说:“‘我们’这些城市人,从早上饿到下午两点多,在这里讨论‘他们’的乡村。这让村里人听到,不知如何理解和笑话?”
本书印量有限,仅推出100本供读者收藏三杯加大碗拿铁的价格你值得拥有
请使用以下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跟我们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