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州“90后”卖掉广州房子,返乡助父打造亿元生态茶园。不过,他们的种茶方法被人笑傻……

2017-11-01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在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岭头村朱湖顶山上,寨后村村民刘志坚看着一片“杂草丛生”的茶园感慨:“种了十几年茶,还没见过这样的。”这片茶园种出来的白叶单丛卖到1000多元/斤,是当地均价的10倍。


在朱湖顶山上茶园中的杨永成


这片茶园的主人是年过半百的杨永成,1996年以来,他亲手制作的岭头白叶单丛不时在广东省的名茶比赛中获奖,“我一直希望能再打响‘中国岭头单丛’的品牌。”为此,8年前,他承包了千亩山头种茶,儿子杨雪锋卖掉广州的房产并出让服装配件厂,返乡助力父亲圆“茶梦”。两人瞄准高端市场,深扎生态种植,如今他们的种植模式、制茶工艺和市场把控已颇为成熟,正在向周边村庄乃至整个饶平推广。


杨永成的儿子杨雪锋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琪

实习生 杨雪莉


积极推广生态种植


前不久,杨永成当选为饶平县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同时兼任该协会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负责饶平茶叶的推广工作。于是,各种茶叶交流会、培训会接踵而来。“之前去英德参加一个生态茶园标准化的培训班,回到饶平又有政府领导来考察,那边寨后村有8个茶园等着我们去推广生态种植。”对于推广生态茶园,杨永成乐此不疲。他已在岭头村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茶叶生态种植运营模式,正试着在岭头、上社、寨后等几个临近的村庄推广,带领当地产业升级。


杨永成二十几岁时进入饶平的制茶厂工作,后到梅州管理几百亩茶园。1996年,他参加广东省农业厅举办的第三届广东省各类名茶评比,获得第一名。如今谈起首次参赛即获奖一事,杨永成依然有些激动:“我通过改变发酵程度和烘培方法,去掉了单丛原来的苦涩味,让这个茶的口感变得更好。”此后,杨永成在荆山村种了几十亩茶,又在汕头市开了茶铺。2000年之后,因为单丛市场不景气,他和家人在广州经营起服装配件厂。直到2009年,杨永成花了40万元,承包了岭头村朱湖顶1600多亩山地,决定“死磕”岭头单丛。


“我们一开始就瞄准高端市场。”杨永成解释,岭头单丛30年前就已闻名国内,还被用于招待外宾,“它具备走高端市场的条件,但只有极少数茶园走高端路线。”在杨永成看来,岭头单丛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他决定从最源头的种植端下手,开展生态种植。“生态种植是我的强项,20多年前我在梅州管理的茶园就是生态种植。”


生态茶园里的茶树没有特意剪裁,7年的茶树大约有2米高


不打药不施肥不剪枝


“刚回来种茶时,被村里人笑,说我种茶不打药除草,也不施肥,草长得比茶树还高。”站在朱湖顶上,望着自己的茶山,杨永成说,茶农都习惯用除草剂草,再通过施肥促使茶树生长,“大家觉得茶树没有化肥长不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杨永成解释说,“不打药、不施肥,生态种植的茶树根扎得更深,吸收养分的能力更强。”除此之外,杨永成还不剪枝。通常,茶园会通过剪枝控制茶树的高度,方便采茶,但杨永成认为剪枝会影响茶的质量,在他的茶园里,种植了7年的茶树已近两米高。“让茶树自由生长,枝头结出来的芽芯会更好一些。”


刘志坚承包了100多亩山地种茶,紧邻朱湖顶。有着十几年种茶经验的他对杨永成的生态种茶模式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我的茶山就跟他们挨着,真的很难相信不施肥茶树也可以长得这么好。”而对于杨永成不剪枝的种植方式,刘志坚也称没见过:“听说古时侯的人是这么种的,但是现在哪里有不剪枝的,这样摘茶多麻烦啊。”但刘志坚承认,杨永成种出来的茶叶,“茶口感很顺,回甘久”。


最近几年,杨永成的茶叶屡屡获奖,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评选中,其提交的“绿叶明珠”岭头单丛获得了金奖。“我们现在的茶均价卖到一千多元一斤,但其他地方同样获得金奖的茶叶,多卖到几千元一斤,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品牌做得更好,这也说明我们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由于不用打药也无需施肥,目前杨永成的茶园支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工除草费用,“1600多亩地一年需投入四五十万元人工除草费,等茶树再大一些就可以采用机器除草了,到时成本会降一些”。另一方面是采茶的成本,因为没有控制茶树的高度,工人采茶时需要登梯作业,“一斤干茶的采摘成本大概是25元,而一般茶园的是20元以内”。生态种植要比一般茶园辛苦,“因为没有打药,要经常待在山上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其他茶园打完药可以几个月不上山”。


茶树淹没在杂草里


参加展会开拓市场


其实,杨永成决定承包朱湖顶1600多亩山地种生态茶时,并非没有阻力。“当时全家只有我一个人支持他,我太了解他对茶的喜爱了。”杨雪锋说。


家人之所以反对,一是因为杨永成已经有一定的年纪,怕他开荒种茶身体受不了;二是一家人在广州开了一间服装配件厂,值得继续投入扩大规模;三是生态茶园前五六年基本无收益,而朱湖顶此前无人种茶,开荒投入颇大。“但是我很看好岭头白叶的市场,更相信我爸,他种茶、制茶几十年,在省里的评茶比赛中也拿了不少奖,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广州的婚房卖了,用于茶园的开荒。”杨雪锋说。


杨雪锋还把服装配件厂的经营权让给姐姐,和父亲一起投身茶园的建设。杨雪锋拿出一张照片:几根木棍撑着红白蓝帆布做成的帐篷里,摆着一张小木桌和几把塑料椅,桌子下面的泥地上放着水壶和碗筷。“这就是我们开荒时的生活条件,累了就在这个帐篷里休息,吃饭也在这里。”完成基本开荒后,父子俩在接近山顶的位置建了两间铁皮屋,“连电都没有”。


杨雪锋介绍,已种植了7个年头的茶园目前刚有规模化效应,今年干茶亩产量是40斤,明年80斤,后年能达到100多斤。“后年进入稳定期后,年产值能达到4000万元。这是茶园一半的产量。”原来,由于前期开发资金有限,父子俩仅开发了800亩山地,另外800亩地去年才开始种植茶苗,“等第二片茶树产量稳定后,茶园的年销售额是可以破亿的。”


父子俩目前并不发愁销售。“产品供不应求,主要是口碑传播。比如一家知名外资企业最近到山上来谈合作,就是因为我们一个客户送了他们老板一盒茶叶。展会也是我们开拓市场的重要渠道,去年以来我们一直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今年开始参加国外的展会,都有不错的收获,比如已经开拓了印尼市场。”杨雪锋强调,市场开拓完全基于产品品质,“我们能在展会中获得认可,说到底还是茶的品质好。”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南方农村报

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