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孩子难交流?从这五本书打开话题的入口

2017-01-04 朵朵 耳朵里的博物馆



有些话,孩子或许不会说,有些烦恼,父母却又看得见,想要更懂你的孩子,从亲子阅读开始,从阅读了解孩子内心的书本开始。

你的孩子是否很淘气,但是淘气的背后有他怎样的想法,你又是不是能读懂?

你的孩子对成长是否很好奇,好奇心的引导,你又是否能拿捏的得当?

你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否有很多疑问,你是愿意和她一起思考,还是会打击她的积极性?

... ...

孩子的烦恼,其实你也有过,从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阅读,重新回到自己的儿时,陪伴你的孩子,一起面对烦恼,一起快乐成长。



重新思考如何走入孩子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心声



《托德日记》

7岁以上

[美]马克·舒尔曼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托德日记》——一部被称为是“触动人心”的少年日记。身为家长,或许你最初翻阅这本书册的目的在于启发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写日记。但是在不断地深入翻阅中,你会发现本书的价值定位早已经超越了寻常日记的阅读意义。借助着这本日记,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可以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伙伴,像重新认识一个朋友一样,听听不同行为背后的心里话;对于父母或者老师们来说,或许可以帮助你们重新思考究竟该如何走入孩子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心声,陪伴他们的成长。


书摘试读

 “现在咱俩被拴在一起了,每天放学后,你、我、这些课桌、这个讨厌的笔记本、还有你那堆信纸信封。转头想想,其他那些孩子肯定很嫉妒我,因为我有一对一的指导老师。当然啦,不包括你总把我叫到办公室促膝长谈,也不包括你总叫我妈来这样的事情。你凭什么认为我每天下午会乖乖地坐在这里,手握铅笔,脑袋空空的,听你唠唠叨叨,不去惹什么麻烦?

  (我自然有我的理由。)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我是可以改造好的,是吧?你就是想改造坏孩子。你其实根本不了解我们。你甚至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被逮住。有人说把我锁起来,不让我参与那些募集资金的活动,街上就会安全很多。可是他们说得对吗?其实对于那些可能会闹事的孩子,我是有某种积极的影响力的。很多时候,他们酝酿了一半的计划都会因为我而继续不下去。”



陪伴孩子走那段自我价值的追寻之路


《洞》

10岁以上

[美] 路易斯·萨奇尔

南海出版社



故事是精妙又夸张的:史丹利由一个自卑自怜没有朋友又受人欺负的胖子,到经历过绿湖营少年训练营的折磨后,不仅交到了朋友,还找到了勇气和自信,化解了家族几代人的诅咒,甚至找回了祖宗失去的宝藏,展开人生新一页,这些巨大的转变,他的心路历程,除去小说的夸张化以后,留下的部分正是我们许多人从青年到成年所经历过的。除去书中其他对于社会和种族的思考,单单在青少年自我价值的追寻和成长的意义方面,应该已经足够父母陪伴着孩子去思索了。


书摘试读

“读到这个故事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人去翠湖营呢?大多数营员都没得选择。翠湖营是专为坏男孩开设的训练营。
  让一个坏男孩在炎炎烈日下挖上一整天的洞,他就会变成一个乖宝宝。
  有些人就是这么想的。
  斯坦利·叶那茨有过选择的机会。当时法官说:“你要么蹲监狱,要么去翠湖营。”斯坦利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还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野营呢。

......
  斯坦利和他的父母都竭力装作斯坦利只是去野营一阵子,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斯坦利小的时候,经常拿着一些毛绒动物玩具玩野营的游戏,他管那种游戏叫妙趣运动营。有时候他把弹珠当足球让动物们踢,有时候他让那些动物参加障碍跑,有时候还让动物们玩蹦极——把它们系在断了的橡皮筋上,让它们从桌子上纵身跳下。这会儿,斯坦利就装作是去参加妙趣运动营,他心想投准还能交上几个朋友,至少能在湖里游游泳吧。”



好笑的爸爸


《父与子全集》

5岁以上

 [德] 埃·奥·卜劳恩 绘

上海三联书店



传统文化里,关于父爱听得最多的描述是父爱如山。表达了父爱的坚毅、稳重和深沉,和伴随的沉重。这本父与子,在爱的深沉之余,用极强的幽默感带来一丝轻盈。温情而有趣。


书中的父亲是个秃头、有胡子、爱叼烟斗、爱看书的人。儿子是一个爱玩、爱零食、爱撒娇却继承了父亲正直性格的小屁孩。两个人凑在一起,偶尔不靠谱,时而不着调,碰撞出父子间爱的火花。


父爱没有国界,不分时代,德国画家卜劳恩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没有惊心动魄的时刻,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情节,却让人久久难忘。

有人说,《父与子》的故事是不能讲的,是要安静下来细细地品味,那个顽皮的孩子和憨态可掬的父亲,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父子情意。父母可以陪同自己的孩子读一读《父与子》,这位已故的德国画家所描绘的人间天堂,会让你们在会心的大笑中记住这一刻,享受这一刻,让孩子在“父与子”相处的爱中快乐成长。



以15岁的目光,重构这个世界的哲学


《苏菲的世界》

10岁以上

[挪] 乔斯坦·贾德

作家出版社



这本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小说的体裁让它本身也是个充满悬疑性的故事,到后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绍的哲学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十分精妙。如果你愿意陪同自己的孩子阅读这本书,或许你们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交流。以15岁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的关系,世界仿佛会重新出现在你们的面前,而你和孩子并不确定会探索到什么,但是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比结果更有趣更重要。于是你们会开始一起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一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之旅了。


书摘试读


“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她们谈着有关机器人的问题。乔安认为人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这点苏菲并不太赞同。她想: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

......

苏菲打开花园的门时,看了看信箱。里面通常有许多垃圾邮件和一些写给她妈妈的大信封。她总是把它们堆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走上楼到房间做功课。

......

今天,信箱里却只有一封信,而且是写给苏菲的。信封上写着:“苜蓿路三号,苏菲收”。只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
  你是谁?
  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手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菲再看看信封。没错,信是写给她的。但又是谁把它放在信箱里的呢?”



成长如战争,让我们重新站回孩子的视角


《星期三的战争》

10岁以上

[美] 加里·施密特

南海出版公司



这真是一本字里行间洒上趣味粉的书,一本精心缝制得连缝合线都细密有致的小说。

书中的那个小男孩,让人喜爱极了,在童年可能面对和卷入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战争”涡旋中,他一直都是那么坚忍、向阳、揣着童真、伴着快乐、闪着聪颖调皮,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赞叹不已。


冷战、越战和嬉皮士这些时代背景元素也成为了情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每一个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人物之间的关系设定非常巧妙。


在孩子看来,通过这个故事他能找到自己的趣味点和思考点,认识自己想要冒险和成长的心。如果父母陪同自己的孩子读过之后,或许你们不会再认为这只是一本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一本关于爱、理解、宽容等等的解读,或许会给你一个从孩子角度认识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感情的奇妙思考。


书摘试读


“大人们为什么都这么说话呢?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时,身上的某种基因就启动了,紧接着,这种话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嘴里冒出来。他们好像根本没发现你说的是母语,也不觉得应该去理解你说的事情。而是像一只提线木偶,或者一张坏掉的唱片,总是滔滔不绝地重复着那几句话。”



在温馨的氛围里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分享阅读的感悟

并在这种美好的体验中

自然而然的形成一起阅读的习惯


大家都爱看


《周末去哪儿?北京10家略小众的博物馆推荐》

↑↑

(点击标题跳转收听)



值得亲子参观的8家隐身于高校的博物馆,你去过几家?

↑↑

(点击标题跳转收听)

在博物馆为孩子讲解13年,他来说说如何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

(点击标题跳转收听)


点击“阅读原文”,2017 “耳朵里的博物馆”陪伴孩子听世界,看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