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世纪仅展出两次的《千里江山图》,9月即将亮相故宫!

2017-08-19 耳朵里的博物馆


朵朵说


9月,故宫即将迎来一个重磅大展——青绿山水特展。其中北宋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又将再度亮相,仅展两个月。在上个世纪,这幅作品展出不过两次,绝对难得一见。


朵朵上次用纪录片介绍了这幅画(>>点击回顾),今天分享一篇文章,讲讲《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也和你一起欣赏古代其他青绿山水传世佳作。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1.

绝世天才之作


北宋有一幅旷世名作,

它关乎理想、关乎青春,

也关乎着短暂而精彩的生命,

它就是《千里江山图》,

古代中国文人梦境中那片永恒的青绿色理想幻影。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绘制,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图卷中极为经典的一件作品。它上一次公开展示是在四年前,于“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展出,也是首次全卷展示。四年后,我们将有幸再次见到全卷风貌。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

诸多历史珍迹展出时间不会太长。

同时,在之后需要“休眠”的时间

也一般不少于三年。


《千里江山图》(局部),图中可以看到局部使用的颜料较厚,并且已有脱落现象。


2.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

因在绘画过程中使用了

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而得名。


《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青绿山水孤品,

它的部分颜色很厚,

每次打开难免会有少量脱落的现象,

这也让真正的爱画之人甚是心疼。


所以上世纪仅仅展出了两次,

此外还曾经引发过《千里江山图》

是否需要静养20年的大讨论。



王希孟

中国绘画史上唯一一位

仅以一幅作品而青史留名的天才。


更绝的是,

《千里江山图》是他在18岁时所做的作品,

这都无疑让后人们无限感叹着。


据记载称,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

王希孟耗时半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

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

不久他便英年早逝。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3.

少年之死


关于王希孟的英年早逝,

流传有两种说法:

一是王希孟身体过于羸弱,因病离世;

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

徽宗大怒,遂赐死。

到底王希孟死于何因,

后人也只能猜测一二。


蔡京《千里江山图跋》,行书


根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可以看出18岁时,他在徽宗画院学习。曾得到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但是,根据《北宋名画臻录》(清代善本),对《千里江山图》记载不多的文字,又说明王希孟是被皇上赐死的。


《北宋名画臻录》原文记载:“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陈丹青曾这样讲述这幅画:“《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通常成年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18岁的王希孟是忙着做加法。人在18岁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今年大约9月起,我们又将有近两个月的时间能够亲眼见到全卷真迹,想必这一定会成为今年金秋最美妙的相遇。当站在原作面前欣赏时,定是另一番感慨涌上心头。那么,在欣赏这幅《千里江山图》之余,我们还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其他杰作。


▲ 青 绿 山 水 佳 作 ▲


—— 1 ——


隋 展子虔《游春图》


青绿山水开始于隋代,曾作为主要的山水样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宫廷,宋代以后逐渐式微。相传,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卷,同时开启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 2 ——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唐朝名画录》称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李昭道继承父业,“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从李昭道的作品,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的进一步发展。


唐 李思训、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绢本设色,55.9×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明皇幸蜀图》色彩金碧辉煌、古朴典雅,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幅宋代的摹本,但很好地体现了“二李”金碧山水的艺术风格。


—— 3 ——


北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青绿山水发展至南宋时期,以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二人在继承李思训、李昭道大青绿的画法基础之上,创造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


北宋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


—— 4 ——


元 钱选《山居图》


元代画家钱选也创作青绿山水,画风师法唐代赵伯驹,上溯至隋展子虔,追求古朴恬静的格调,整幅画作极为雅致且耐人寻味。卷末自题诗一首,表达了他隐于绘事、绝意仕途的思想。


元 钱选《山居图》(局部)


—— 5 ——


之后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青绿山水遭到贬抑,逐渐被挤出了画坛主流的位置。但依旧有不少文人画家创作青绿山水,以明四家之一的仇英为代表。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


在仇英的青绿山水画中,多以“院体”笔法勾皴,并以文人画追求墨韵的擦染方法,把山的阴阳向背交待清楚。尽量保留了水墨气韵,有一种清雅之气。


明 仇英《仿明皇幸蜀图》


青绿山水虽然在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没有占据很大的篇幅,但却无疑惊艳了后世。在它的青青绿绿中,我们的视觉得以触摸到古代文人心中那片理想的梦幻国度;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面前,我们更将有机会与那颗永远年轻的天才之心相互接通。


即将到来的九月,让我们一起去看吧!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芭莎艺术”,作者张婧雅


重要提示:朵朵整理了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纪录片,在「耳朵里的博物馆」公众号回复书画即可观看

观看纪录片

长按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二维码

在微信号内回复关键词「书画」



「耳朵里的博物馆」推荐阅读


一线高校的免费资源学习世界和中国历史

暑假和孩子来故宫,最强行走攻略立刻奉上

如果这个暑假你要去成都,请收藏这篇文章

8月,28个精品大展等你去探索(附攻略)

如果你要去埃及,请收藏这篇文章

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词


大英展丨睡莲丨伦勃朗

古希腊丨文艺复兴丨博物馆丨敦煌

成都丨兵马俑丨世界文明丨艺术

诗词丨中国历史丨传记电影

……

海量纪录片资源看起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