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国宝,很贵的!”丨这9句话,在博物馆里千万不能对孩子说!

2017-11-18 朋朋哥哥 耳朵里的博物馆

朵朵说


爸爸妈妈带孩子去逛博物馆,大多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素养。但家长们在不经意间说出的许多话,却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今天朵朵就拉住朋朋哥哥为大家排雷!看看去博物馆时,有哪些话一定不要对孩子讲?



朋朋

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

为孩子讲解14年,更懂孩子的讲解员



01

“这个东西是国宝,很贵的!”


朋朋:在博物馆里,文物并不是用“金钱”衡量的,更不应该给孩子灌输文物和“钱”的等价关系。其实,这些文物能够保存到今天已经非常不容易,无论是石头、木屑,甚至曾经被烧过的土块,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更需要了解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而这些文物中有的是传世的,有的是出土的,但不管怎样,背后都有保管者、考古学家付出的辛劳,我们要尊重他们对于文物价值的认知。


02

“这个有喜气(保好运),赶快去摸摸!”


朋朋:这句话不论是在景点还是在博物馆,真的非常常见,但千万不要和孩子这样说。


最重要的一点——保护文物。文物的保管、展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只有在特定的温度、湿度中它们才能持久保存。


欣赏文物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也是后代人的权利




特别提醒:不仅真品不能摸,复制品也不可以,复制品的作用是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展品,比如国博的昭陵六骏,大家把马屁股摸的油光锃亮也不合适。


03

“展牌上不是写了吗?自己看!”


朋朋:展牌上的信息是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呈现出来的,对于孩子的认知和阅读能力来讲,有些内容是很难消化的,所以需要父母对这些信息做一些解释,让孩子能更好的消化和认识。


特别提醒:怎么看展牌在前一篇文章提到过>>>点击这里复习看展牌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积攒基础信息的环节,需要亲子共同完成。


04

“去,你上前挤一下,听听那个讲解员的讲解。”


朋朋: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讲解都适合孩子听。


比如,国博中国古代佛造像展厅的讲解,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就不太合适。有的老师讲解偏重于学术;有的则偏向于情感分享;有的是简单的知识传递,需要找到适合的讲解再去听。


当孩子在听的时候,也要观察他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张扬,有的沉闷,有的冷静,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他选择的是自己最适合的听课状态就可以了。如果他不喜欢在前排凑着,没必要把他往前推,确保他能听到讲解员怎么讲就可以了,当人群走过去之后,还可以再回过头来看这件文物。




其二:听讲解,也需要注重礼仪。


参与听讲解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行为,而是和其他人一起看展的行为,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人学习的需求。


在一个团队当中,尽量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同时可以尽己所能,去照顾身边的人,比如个子高的可以让让个子矮的,绅士的男孩子可以让让女孩子等,博物馆参观礼仪很重要。>>>点击这里复习


05

“你说错了,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朋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鼓励孩子多说,这是“学习内化”的重要形式。但是,孩子此时拥有的信息是没有体系的,难免会说错,这都很正常。


比如,孩子听我讲木乃伊是怎么制作的,回就去给爷爷奶奶讲这个故事,家长发现他说的顺序和步骤完全是错的,就上去指正他,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



其实,家长首先应该鼓励孩子这种分享的行为;其次,要借着分享过程中的错误,和孩子再次了解和学习,以增加他对这方面的印象。


06

“把这个牌子上的抄下来。”


朋朋:博物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高兴的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喜悦感、轻松快乐的感觉,那这个学习就是不成功的。


另外,展品和展牌的信息,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拍照存留。


07

“好好看,回家咱们写个观后感。”


朋朋:写观后感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参观完展览后,有一个回顾和总结,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尤其是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但是观后感不是命题作为,不是看了“秦汉文明展”就要去写一个“秦汉文明”的作文,而是要引导孩子去找这个展览中,他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帮助他去发散比如,父母可以提几个问题,让他围绕这几个问题去组织观后感,或者也可以由他自己提问题。


08

“很累了吧,再坚持下,一会就看完了。”


朋朋:兴趣和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客观情况这个情况不仅包括体力、注意力等,也包括孩子在阅读、知识等方面的基础。


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合理选择,和孩子之间做好沟通,避免用命令、权威的口吻要求孩子。



展厅里参观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既耗费体力也耗费脑力的双重考验,我们应该轻松快乐的去寻找到这其中的乐趣。


09

“今天看了这么多,你记住哪个了?”


朋朋: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不是背单词,不是学数学公式,不是在做一道物理题……所以当时是否能记住,并不是衡量这次博物馆参观是否有价值的一个标准。


至于参观博物馆是否有价值有没有衡量标准呢?也是有的:


当参观完展览之后,孩子和你之间是否愿意就今天看到的话题继续沟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说明在我们培养孩子走进博物馆这个习惯的过程中,他开始主动去参与了。


还有就是孩子们在以后去其他博物馆或学习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忽然想起来,若干年前他曾经去博物馆时看到这样的一个点。

最后还是那句话,走进博物馆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有负担的事情


我们其实更多的是在孩子心里种树,有的可能是科普的树苗、有的可能是艺术的树苗、有的可能是自然的树苗……就看将来哪棵树苗能够长大,哪棵树苗可以更加旺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朵朵今日福利:

 

想和孩子走遍世界顶级博物馆?这里有一份长长的预习单!为你推荐9部博物馆主题纪录片,涵盖世界近百家博物馆的丰富知识,学习起来~


在线观看推荐纪录片

长按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二维码

在微信号内回复关键词「博物馆」


「你可能还喜欢」


新展丨仅展10天!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齐聚一堂

新展丨全国最大的古代壁画展将登陆上博!

资源丨想看懂世界顶级博物馆?

功课丨故宫“千里江山”大展参观导览已上线!

功课丨史无前例的赵孟頫特展该怎么看?

功课丨年度大展“秦汉文明”,亲子看展攻略来啦!


更多精品文章,陪你深度看展览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