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博新开《红楼梦》大展!看完再看87版《红楼梦》:无数人心中永远无法翻拍的神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1号唠嗑员 Author 1号唠嗑员

你好啊,我是朵朵~

周日我去看了国家博物馆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展览免费,人挺多的!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

🕗2019年12月20日 - 2020年3月19
📍国家博物馆 北2、北3展厅
🎫免费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入馆 

如果你是“红迷”,这个展览简直处处是彩蛋;如果你还不太了解红楼梦,这个展览起点略高。


先帮大家顺一顺展线:


第一单元,是从先秦文学开始,陈列许多文学著作的善本,都是耳熟能详(但很少真的读完的)如《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等,相当于一部微缩的“中国文学史”,帮助我们定位《红楼梦》出现的时期。


第二单元,曹雪芹和他的家族。陈列了许多相关文物,如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奉诏刊刻的“治隆唐宋”碑拓片、查抄曹家奏折、曹雪芹书箱、曹雪芹墓碑拓片、曹氏风筝等。帮助我们了解他的大家庭。


第三单元,讲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有许多和《红楼梦》相呼应的明清文物,比如宝玉房里西洋画风的仕女图、荣禧堂里的“古铜鼎”、“墨龙大画”、“玻璃盆”等。还有特别精彩的十余套清代服饰,精美绝伦。


第四单元,是百宝格式的展示《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从印谱到绣像……让我们看到《红楼梦》在清代的广泛传播,感受到中国人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


第五单元,是《红楼梦》影响下,产生的各种文化衍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博馆藏的《怡红夜宴图》与《大观园图》此次均全卷展出,同时精选了十帧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让人大饱眼福。


展厅里还有许多我们共同的《红楼梦》记忆,比如年画、月份牌、茶叶罐、热水壶……更有87版《红楼梦》在循环播放。


展厅里回响着林海的《琵琶语》和87版《红楼梦》的序曲,还有多处泥塑的场景,沉浸感还是比较强的。


不过,展厅里展牌内容比较简单,想要看懂,确实需要身边跟一位“红楼梦十级选手”,或者听听讲解员的讲解才好,目前国博的讲解还未上线,请随时关注官网查询。


相信你看完这个展之后,会和朵朵一样,迫不及待的再看一遍经典的87版《红楼梦》,这部无数人心中的永久典藏,背后却有数不清的不容易。(后台回复:红楼梦,可获取观看地址


文章经1号唠嗑员授权转载(ID:laokeyuan01)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播出。

从那之后,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人心中永远也无法超越的国剧经典。而且也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最无法被翻拍的经典神作。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


这部剧承载着亿万观众的集体记忆,也镌刻下了演员们最美的高光时刻。如今32年过去了,每当重温这部剧,无数人还是会充满无限回忆与感慨。

30多年,沧桑巨变,但经典却如金子般,在往事中永放光芒。那么,87版《红楼梦》到底是如何被锻造成难以超越的经典?


 -1- 

史上最强顾问团队


1979年,一位从英国BBC考察回国的工作人员给央视提了一个建议:

国外已经将莎士比亚的名著拍成了电影,登上了大荧幕。我们自己的古典名著是不是也能被搬上荧幕,再创经典。

没想到这个随口一提的建议,居然说到了他们心里。央视高层领导决定采用这个建议。


就这样,电视剧87版《红楼梦》的筹拍工作拉开序幕。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原著,剧组请来了众多专家学者一同出谋划策。

请了红学家周岭、刘耕路和周雷来担任编剧。除此之外,还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专家顾问团。

这个阵容堪称空前绝后,仅此一家。说一下名字就让人惊叹不已。


著名作家沈从文、曹禺,书画家启功和红学家王昆仑周汝昌等20多位大师级人物。
名单包括:

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沈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等,每一个名字都是金光闪闪,多达20位。

这个团队几乎囊括了当时文学界的半壁江山,水准无人能敌。


遗憾的是,这些人当中,仅有杨乃济先生还健在,其余都已驾鹤仙去。更遗憾的是,87年电视剧开播时,已经有4位专家离开人世。

除了强大的专家团队,最为重要的人,莫过于导演王扶林

王扶林与演员合影


早在正式筹拍之前,王扶林就将自己关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闭关研读了整整一年的《红楼梦》原著和相关学术资料。

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立刻向红学家们请教。因为他坚称:“没有质量过硬的剧本,一切都是妄谈。


1982年的冬,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间屋子里,挤满了专家学者,热闹非凡。大家围坐一起,商讨剧本的改编。

那时候,他们抱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87版《红楼梦》编剧时的周岭

那时每天都像踩着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这是当时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导演王扶林所描述的心境。

最后他视死如归的说:“《红楼梦》的改编,事关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千万不能搞砸了。”

所以,每次改编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内心的朝圣之旅,充满无上敬畏。

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最终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


 -2- 

上最强演员塑造


1983年,剧组刚成立时才3个人。

为了能够选出最匹配原著的角色,王扶林决定全部采用新人,一切从零开始。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王扶林坚持“符合原著”高于一切的原则,大胆启用新人。于是,剧组在北京郊区建造大观园作为拍摄基地,并开始面向全国征选演员。

可谓是倾尽了“举国之力”来挑选演员。


演员招募令发布之后,每天收到的信件都可以装满整整一麻袋,多如雪花。除了自荐,剧组还跑遍了全国各大艺校、剧团甚至是各大工厂去招募演员。

有的演员甚至是从大街上被挑中,拉来试镜。足足用了整整1年多时间,从几万报名人选中,最终挑出了153名演员。而且几乎全是草根新人。


1984年陈晓旭在进行演员培训时的采访其中,林黛玉一角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据说,有人为了林黛玉一角,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最终,气质与内涵出众的陈晓旭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一角名天下。可让人悲憾的是,从此“天堂多个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演员选定后,被集中送往圆明园培训基地。专家顾问团亲自培训他们,为时两期。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表演、练习琴棋书画,进行形体训练,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等。

然后反复观察3个月后,确定最终角色人选。就算到了拍摄期间,她们还要一边拍摄一边学习。

学习古琴
导演说戏

整个拍摄时间长达3年之久。前后投资680万,走遍全国10省41个地区219个景点。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

剧组更是在北京建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

哪怕是资金短缺,全体剧组也是上下一心,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巨作拍摄。


 -3- 

完美无瑕的服饰造型


《红楼梦》的造型服饰更是精雕细琢,堪称一绝。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了能够塑造出属于红楼梦的年代气质。就每天去图书馆,翻阅古文资料,拜访学者……最后还痴迷了进去。

她说:“我来剧组不是来赚钱的,我是为了圆我的红楼梦想的。”

史延芹
由于《红楼梦》没有具体特指哪个朝代,她就决定提取中国各个朝代最美、最精华的服饰元素。

然后加以融合设计出了独属于红楼年代的服饰意蕴。


最终,耗时三年,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设计出了2700余套精美绝伦的服装。其中王熙凤一人不同季节的服装就有74套。

仅秦可卿出殡时的服装就多达七百种,绝大部分还只出场了一次。


而且设计的服饰,都与每个人的角色性格与心性高度吻合。比如给宝钗设计的服饰颜色多为半新不旧的中庸之色。因为宝钗秉性生来不爱不与人争羡。

薛宝钗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给黛玉设计的颜色多为素雅之色,因为黛玉是“世外仙姝”。生来高洁清灵、幽怨慧秀、清冷感伤。

林黛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宝玉单纯善良、待人温暖,服装颜色大多以红色为基调,暖色为主。种种细节考究,尤为绝妙,让人拍案叫绝。也足以让人物回归到书中一般,又一跃跳到现实。

贾宝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除此之外,杨树云的化妆造型与史延芹的服饰造型堪称珠联璧合。二人联手,将红楼美人推向了时代巅峰。


杨树云在装束造型方面,也是力求精益求精,完美无瑕。仅给陈晓旭做一个头型,就要花上至少三个小时。


黛玉的“罥烟眉”、凤姐头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等等都参考了史料文献。从古书和画里找寻灵感。


尤其是黛玉的眉毛,研究了无数个日夜,也是一筹莫展。直到杨树云看到曹雪芹好友的诗句“遥看丝丝卷烟柳”,才豁然开朗。


于是就立马跑到杭州的西湖边上去仔细观察柳叶,琢磨眉形。最后出妆后,陈晓旭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禁潸然泪下。


再比如王熙凤那个“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眉眼。也是源于杨树云的灵感大发之作。

他想起沈从文跟他说过一幅画:《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第七妃。“此人很像王熙凤,你看她的眉毛上挑,面相精明厉害。”

然后又想起在电影《乌鸦与麻雀》里,侯太太的一双弧度很大的眉形特别与之神似。
灵感迸发融合,最终化出了伶牙俐齿、面相精明的王熙凤。


服装造型如诗如画,演员则能通达到人角合一的境界。宛若置身于书中游走,化身于浮华若世之中。


 -4- 

一朝入梦的旷世歌曲


除了精美绝伦的服装造型,《红楼梦》还留下了13经典歌曲。闻名遐迩,家喻户晓。
也堪称《红楼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13首歌曲都出自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之手。

王立平


1982年,王立平找到了当时《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他毛遂自荐,希望能够为《红楼梦》创作音乐,圆自己一个红楼梦。

“我知道你们不能完全相信我是否可以写好,但是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年代放在《红楼梦》上。我先为你们写一个《红楼梦》的主题曲,你们请顾问团的专家听一下,如果可以我就继续地写下去,如果不可以我立刻就走人。”


最值得一说的是,当时一个演员都没有定,就先把作曲的给定了,这是少有的。此曲一出,所有工作人员宛若进入了《红楼梦》的意境之中,更加通透明朗。

王立平曾这样形容自己与《红楼梦》的缘分:“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而他的创作经历,是一朝入梦,终生无悔。在此后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有的一切都与《红楼梦》紧紧连在了一起。

经过日思夜想,最终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为了创作出属于《红楼梦》的音乐,他倾尽了自己所有心血。

他说:“只有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把每一首都写成精品,让人舍不得放下。”
靠着这股信念,仅《枉凝眉》就写了一年零两个月,而《葬花吟》则写了一年零九个月。

王立平说《葬花吟》调子一出来,连我自己眼泪也下来了!


在《红楼梦》的卷首语,曹雪芹写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立平的创作之艰最为贴切。

“《红楼梦》是我这辈子写得最用心最吃力的作品,简直写得我气断神伤。多少次我都后悔作曲,觉得已经走向绝路。”


但最后,他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终生不悔。

“《红楼梦》花了我太多的时间,耗费我太多的感情,经历了太多思想的波折。写得太苦了,太难了,也太过瘾了。”

最终,耗时4年半,完成了《红楼梦》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乐,流传至今。如今听来,仍旧犹如一杯陈年老酒,沁人心脾,如痴如醉。


就在去年,王立平回忆创作《红楼梦》歌曲的事迹,瞬间登上热搜。“稿酬每集250元,当时都没把钱当回事,都想怎么把戏排好。”

这句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同时,又顿生震惊与敬仰。


王立平曾讲过:“从前一直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我一直说是下一部,但现在我可以说,是《红楼梦》。”


 -5- 

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为什么能够成为经久不衰,愈发光芒的经典。我想只有四个词能概括: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所谓匠心之作,莫过于此。

那时候的他们,为了一部作品,耗尽自己毕生心血,不为名不为利。《红楼梦》引爆荧屏之时,导演王扶林也不过只拿了400元奖金。

他们付出了最纯粹的心把它做到极致,才锻造出这样一部旷世经典。也最终成就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令后世众生敬仰铭记。

你看那经典来了又去,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本文转自公众号1号唠嗑员,业余讲故事,职业唠嗑员。唠娱乐万象,嗑人生百态。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1号唠嗑员(ID:laokeyuan01)。


🎁

观看地址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红楼梦」,立即获取


■近日大展推荐

年底特展大爆发,别挑花了眼丨19个适合亲子参观的展览为你精选出来了!

■敦煌“搬来”北京

敦煌首次被“搬”进京!壁画、洞窟、佛像近乎完美复刻,究竟值不值得带娃来看?

■戏精文物笑shi个人
怪物史瑞克、愤怒的小鸟、马龙…怎么都在博物馆里?!戏精文物出动,笑shi人了!


 为亲子家庭制作的博物馆音频导赏

 点击图片,免费收听 

 后台回复 见面礼

免费获取往期海量博物馆资源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阅读推广人

我希望为更多家庭缔造一座“耳朵里的博物馆”

看展攻略 / 国宝故事 / 世界文明 / 艺术启蒙

点个“在看”再走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