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6!上映11年仍口碑爆棚,这才是“西游记”的巅峰

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2023-01-25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啊,我是朵朵~

说起《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坚韧不拔,西天取经的精神,真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啊。

正因为如此,它数次被演绎成各种版本,故事中的孙猴子变换成了各种样子,而那个唐朝僧人,形象却越来越优柔寡断。

真实的玄奘究竟什么样?所幸,我发现了这部高分经典纪录片。


虽然没有妖魔鬼怪,但依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从神话回到历史,从传奇回到真实。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遇到困难只会寻求徒弟帮助的唐僧,而是为了自己信仰坚韧不拔,历经艰险的求道者玄奘。

🎬🎬🎬
观看纪录片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玄奘」,立即获取

1.
第一重困难,对未知的恐惧

公元六百年,玄奘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高祖、曾祖、祖父,都曾是朝廷高官。玄奘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再加上深厚的家学,玄奘从小便受其熏陶。

只是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小小的玄奘接连遭受厄运:母亲在其五岁时去世,父亲在其十岁时去世。


家族就此衰落。为了生存,兄长带着玄奘来到了洛阳的寺庙。

这个时候的僧人,并不是想做便能做的。玄奘在寺庙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天性,于是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由皇帝亲自发动的选拨僧人活动,聪明的玄奘被破格剃度,正式成为一名僧人。

于是,玄奘又度过了六年安稳时光。在这六年里,他惊人的记忆力和独到的见解,让他在佛学界崭露头角。然而,战争爆发了,如此静好的岁月再次被打破,痴迷佛法的玄奘选择南下,开始游学。

这一走便是七年,在这七年里,玄奘遇见了很多高僧。在一次次拜访中,他对佛法的参透越来越深,同时,困惑也越来越大

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


无意中,玄奘听说了印度的那烂陀寺。据说,那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而且,寺中还有一位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

对佛学异常热爱的玄奘,热血沸腾了,他想要去印度,去那烂陀寺,去寻找佛法的真谛。

然后,玄奘“出国留学”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因为当时大唐刚刚建国,和北方边疆的民族也没有达成和睦相处的协议,为了应对随时会到来的战争,不能随意出境。


原本打算同行的人退缩了,但是玄奘却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尽管这条路很难,充满未知,但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毅然决然。

在当时,中国去印度有两种选择,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虽然陆路要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目的地,但相对来说,比海路要安全得多。

但也仅仅是相对来说,这条路依然充满艰险,仅仅是瓜州尽头的戈壁和沙漠,便时常让成群结队的商人迷失方向、丢失性命。

唐僧并没有被这一重困难吓倒,他以《般若心经》为自己打气,坚定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2.
第二重困难,人与自然的阻挠

西行的路,并没有因为玄奘的无畏和坚持而变得简单,从出关开始,这条路上便充满阻挠。

公元627年,二十八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了。

没有《西游记》中的皇帝相送,也没有人心怀期待他的归来,他就这样悄然无声,又义无反顾地踏上属于自己的征途。


为了能够顺利出境,他遇见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石槃陀。

他是一个胡商,希望玄奘可以为他摩顶授戒,以成为居士。

对于石槃陀来说,这意味着自己和佛祖距离更进一步,便可以在这条险阻的经商路上多一些庇护。

玄奘满足了石槃陀的要求,于是,石槃陀成了玄奘的徒弟。更巧的是,石槃陀对这一带的路很熟悉,他主动提出,帮玄奘偷渡出境。


在出境的时候,另一个年老的胡人在劝玄奘放弃西行未果后,提议交换马匹,那是一匹瘦小的枣红色马,和传说中的白龙马完全不同,但却可以在紧要关头辨别方向。

然而,他们刚刚绕过玉门关,石槃陀便后悔了,他担心玄奘被抓住后会牵连他,于是想趁玄奘睡着的时候杀了玄奘灭口。

好在,玄奘提前发现了,经过一番赌咒发誓,石槃陀放过玄奘,独自离开了。

玄奘继续西行,开始他真正的“西游历险记”

他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挑战生命的极限,四天五夜滴水未进;他在风雪交加的天山艰难前行,看着同伴一个个倒下...


还有风情各异的国家,每一处对于玄奘来说,都暗含着不同的阻挠。

他路过高昌国的时候,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礼拜,他们请求玄奘留在高昌,让全国的人们都能听从他的教诲;


他路过西突厥汗国的时候,可汗对他十分热情,但对于他西行的目标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印度很热,人又很黑,根本不值得一去;


还有撒马尔罕国,从国王到百姓,都只信拜火教,看见僧人便攻击...

就这样,玄奘一路克服,一路走过,最终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印度。


3.
第三重困难,放弃已有的荣耀

公元631年的秋天,经过四年跋涉的玄奘,终于到了那烂陀。

这里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玄奘也如愿见到了那烂陀的主持戒贤法师。


戒贤法师已过百岁,健康状态并不好的他,等来了这位来自大唐的学生。

“四年前,我曾经在长安许下誓言,不到印度,绝不东归一步。”

愿望终于实现了,玄奘也已经三十二岁了。

在那烂陀这所综合性大学中,玄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从一名学生,变成大家眼里的高僧。

一晃,五年过去了,玄奘决定继续远行,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女儿国,便从他此后的游历见识中分剥而来。

公元640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准备回到长安。但是戒贤法师出言挽留,希望玄奘参加一个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

在古印度,辩经是十分激烈的,失败者会承担严重的后果,为了戒贤法师,玄奘留下了。


毫无悬念,玄奘胜利了,这一战,让他的声名更盛:他真正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

这样的荣耀,让玄奘受到更多的追捧,他的草鞋,都被当作圣品;这样的佛缘,让众人倍感珍惜,所有人都希望玄奘可以留在印度。


但是,他依然决定放下这一切,回到大唐。他带着收集到的珍贵典籍和佛像,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次告别是艰难的,所有人都知道,玄奘再也不会返回印度;对于玄奘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放弃已得的荣耀,回归故里。

他也不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因为偷渡出境,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好在,唐太宗没有怪罪玄奘,还安排好了回国的行程。

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

虽然行程提前,没有官员得知消息,但百姓还是站满街头。第二天,在宰相的主持下,还为玄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19年,5万里行程,110个国家,玄奘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瑰丽的史诗。

而玄奘亦没有被眼前的风光迷惑,西行结束了,他又开始一个新的任务——佛经翻译。


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他白天翻译,晚上则写《大唐西域记》,记录这十九年来西行的所见所闻。

为了更好地翻译,他总结了几百年来的翻译经验,融会贯通后,开创了一种新的翻译风格。在完成《大唐西域记》后,玄奘更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翻译工作中,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公元648年,唐太宗建议玄奘脱掉袈裟入朝为官,玄奘却拿出刚刚翻译完的《瑜伽师地论》,再次请求唐太宗作序。

这一次,唐太宗答应了,并高度肯定了玄奘的西行之举。


有了官方的支持,玄奘的翻译工作越来越顺畅,他也更加呕心沥血。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应弟子们的请求,准备翻译新的经文,但看了几行后,他放下经文,告诉弟子,这部经书和之前翻译过的一本很像,而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已经用完了。

他用最平静的语言,告诉弟子们,自己的归期将至......

玄奘的故事结束了,但他留下的精神和文化瑰宝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你和孩子只看过《西游记》,只知道能打善斗的孙悟空,不妨再看一看《玄奘之路》,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精神偶像!

🎬🎬🎬

观看纪录片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玄奘」,立即获取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回复见面礼获取博物馆攻略 / 主题纪录片


 觉得不错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