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考不上我就打死你!”这是被害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 我不想比”
——《我只是个孩子》
01
“她管我太严了!”
中午,儿子想看一会儿电视,妈妈发现后,忍不住怒吼:“前三名都考不进,你还要看电视!”
17岁的儿子一阵委屈:“我不过是刚回到家,看到电视开着,就凑上去看了几眼。”
妈妈继续生气地大吼:“我告诉你,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你要考不上我就打死你!”
想到平时母亲对他考得好就夸,考不好就打骂,少年的内心憋屈得像一座火山。
在拎起书包准备上学时,他突然发现门口有一把榔头,随后捡起榔头返身朝妈妈的后脑勺重重地锤下,妈妈应声倒地,地上一片血泊。
这是2000年1月17日,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一起真实事件!
据少年交待:"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学习就抓得很严。中考后,我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刚开始排名第44名。后来通过努力,高一下学期,我一跃到了第10名。妈妈很高兴,叫我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应该在班级前10名……"
悲剧在这时候就埋下种子。去年11月底,母亲参加了家长会得知,孩子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竟排在班级第18名后,非常生气,回家后狠狠的打了他一顿;少年喜欢踢足球,母亲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少年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了,最终这种不满便如火山般爆发了……
02
《我只是个孩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起人伦悲剧的发生?这个孩子确实值得同情,母亲确实也管的太严了!可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孩子主动学习,是他们心中认知内驱力的要求。一旦孩子自身认同一件事,那么对这件事的兴趣就会随之增强,就会去主动学习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反之如果孩子的这种热情被家长拿来作为某种考核指标,比如“学习是为了考第一名”、“考试必须拿下第一名”,也许最终第一名到手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被破坏了。
家长的一些高标准严要求,可能偷偷的把孩子的天然内驱力,给替换成了外驱力。外驱力反噬了内驱力,最终受伤最深的是孩子。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9岁的江西男孩吴耀杰自弹自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
听完,父母评委观众都地哭得稀里哗啦。句句扎心的歌词,有多少是孩子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身后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 我不想比”
吴耀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板是“唱歌”,但爸爸妈妈眼里,别家孩子的“长板”才是自家孩子学习的参考值。
最后呢,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孩子却开始排斥自己的“好心”干脆不愿学习了,或者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了一丁点儿灵气....
很多家长也在苦恼,应该怎么办?
03
别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
童年,是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过程,任务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而大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看不到这点,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
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
在这个年龄段不断强调孩子的竞争心理,过度的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不仅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还很容易培养出争强好胜、输不起的孩子。
即使你的孩子最终成了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你眼里的“全优生”。但她内心却不快乐。
04
我们的孩子应该像个孩子
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长板”,并着重培养,让它发挥最大值。
不要给孩子过度灌输输赢观念
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排他性的。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培养孩子好的品行,比考100分,拿第一名重要得多。
家庭教育遵循“Less is More”的原则
“Less is more”是上世纪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家长在育儿道路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有着“新加坡三毛”之誉的作家尤今,她的育儿之道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她认为,看孩子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允许“家庭”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不一样。
尤今是一个敢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母亲。她的三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上过补习班,她也没有强迫孩子上过任何兴趣班,更没有给孩子灌输过“竞争”跟“比”观念。但她的孩子都很出色,两个儿子在国外工作,女儿如今也是一名出色的律师。
让孩子知道输不起的人也赢不了
如果你的孩子好胜心强,条件允许的话,放手让孩子碰碰壁、吃点苦吧。
成长本身就是一次挑战,孩子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若是父母能够冷静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处境,让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自信。
遵从孩子的天性,不设限、定目标。
哈佛女孩丁丽晴在谈及她的家庭教育时说,在五年级之前父母完全不管她,每天玩什么也不干涉。
“可以不完成作业”“成绩及格就好”“可以对家长说‘不’”……后来,丁丽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5所世界名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去年在申请大学时,从准备考试、给大学写入学申请到请老师写推荐信,每一步都是丁丽晴自己独立完成的。这种“我的学习我做主”的行为,却得到了她父母的完全支持。
比如,丁丽晴小时候,曾一度喜欢上弹钢琴,但考过五级后,有一天她却忽然不想学了。面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丁增安夫妇没有指责和追究,而是给予了充分的宽容。他们允许女儿说“不”,接受女儿的顶嘴和自作主张
后来,稍大点,她自己参加辩论小组、划船队,父母见划船挺累的,反而劝她“休息吧,不用这么拼”,“注意身体,悠着点儿”是丁爸爸对女儿叮嘱最多的一句话。
后记
我们的孩子应该像个孩子,他们可以成不了别人眼里的第一,但却是我们的唯一。
在童话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中,想牵着蜗牛走得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
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视角、最饱满的心灵,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封图:一只猫
▍整理:教育百师通
▍编辑:灰先森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