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为什么要保护企业家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关注我们
文/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创新创业,从思想面上看,和一位经济学家有关。他是奥地利人,叫约瑟夫·熊彼特,于1930年代提出一套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看来,多数经济变化都是周而复始,人口增加,经济总量也增加,但人均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是一种平庸的经济。要冲破这种平庸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发展,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真正的关键,最激动人心之处就是突破平庸,达到人均产出和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
为什么人均水平极其重要?因为只有人均水平提高了,经济结构才会发生变化。人均收入水平低,满足温饱还有困难,那些较高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技术活动和文化享受就没有空间。那样的话,整个经济面貌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现代经济增长。
如何突破周而复始的平庸经济增长呢?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到今天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概念,这就是创新。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很难突破经济增长仅仅随人口增加而增长,就无从实现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国度,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增长也就是人口增加、经济总量也相应增加,但人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大概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经济大体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论总量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在600年内没有显著提高。1840年以后,人均水平还有所下降,那就是能不能保留地球球籍的问题了。为什么传统中国经济呈现这个势头?按熊彼特的理念,就是缺乏创新、或者有创新的苗头却没有普遍和持续。
人均收入快速上升也带来挑战。最大的问题,是在满足温饱之后,人们的消费需求究竟向哪个方向走。大概念当然还是衣食住行,但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的需求也上来了。究竟搞哪样不搞哪样,优先顺序如何,谁也不完全知道。产业部门当然尊重顾客,可以信奉“消费者为王”但消费者往往也不完全知道。发问卷也不成。马车时代发问卷,问需要什么?消费者可能说要更快一点,更舒服一点的马车,如此而已。但不容易蹦出一个“要汽车”的需求来。
这就是说,从温饱满足向上走,连续的需求中可能出现不连续的飞跃。从马车的连续改善中,不一定跳出一部汽车来。在邮路的连续改善中,也不一定跳得出一部火车来。但是一旦蹦出一部汽车、跳出一部火车,再问问广大消费者,人们可能说“我们要的就是这家伙”!
这里,要发生不连续飞跃,有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在熊彼特看来,能实现不连续跳跃的,恰恰就是企业家。不管他实际的社会身份是老板,还是工程师或工匠,甚至是文化人或普通消费者,谁突发奇思怪想、谁坚持把想法变成产品、谁的跳跃性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谁就是企业家。所以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合乎逻辑地把企业家看作经济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真正激动人心的就是非连续性的飞跃。经济当中有很多连续性的东西,支撑了我们的经济一代一代源远流长,但是经济要有看头,最关键的还是要有飞跃。熊彼特把这个飞跃叫创新,产品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原料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市场找到了新的搞经济的办法。没有创新的冲击,经济就很平庸,顶多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一起变大,但人均水平没有持续提高。
熊彼特还有一个看法,经济增长是人的活动,总会有波动。当然,他对长波、短波周期的估计,今天看划得过于机械了。不过经济总有波,则得到验证。
比如大家正在经历中国经济的一个很大的转变,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实际上是一个高位下行的态势。2007年中国GDP增长最高的季度算成年率是15.2%,到去年最低只有7.3%。今年两会讲下行压力还是很大,今年要实现的增长是7%左右。大数看过去,增长数度减低了一半。所以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好多企业、行业和地区,还是蛮困难的。
这个波怎么对付?高速增长有惯性,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高速增长时期很多成本惯性,有延滞性。高速增长时大家用人抢人,工资就高,大家都要拿块,地价就高,大家争用资源,所有资源的价格就高。政府的雄心也大,抽税也多。到了经济下行一来,并不是所有指标同时都一起下来的。对很多企业来说,卖价下去了,但成本没有马上下去。这时候怎么生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突围。
道理是同样的成本,生产不同的东西,其含义就不一样。用老办法生产老款式的产品,成本压力当然不堪负担。但如果有一点创新,同样的成本就负担得起了。这时最近一个手段很多企业的生存之道。乔布斯用的那些工程师不会便宜吧?为什么用得起?苹果手机在美国萧条时期还有能耐让大家通宵排队争相购买!这是什么力量?就是以创新消化成本的力量。华为也一样,去年我们去考察时华为主动给新进入的员工加薪。他就没有成本压力?有,但创新的产品让他更有竞争力。
当然,创新的风险非常高。象今天走廊里这么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各个年代企业家们脑子里冒出来的新主意,到底哪个最后在市场上会成,哪个能长久引领潮流?恐怕上帝也不一定知道。为此就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完成这个艰巨的筛选过程。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体制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能是市场经济的体制。
什么是市场体制?市场体制就是最大限度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体制,就是保护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的体制。跳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管你是几零后,有个想法、有个创意就可以试一把。别人不信,你自己信不信,一百来斤是不是放进去?能不能说服形形色色的投资人支持你来试一把?然后把创意变产品,把产品放到竞争的市场舞台里受检验。现在看,走出温饱以后,要对付起起伏伏经济增长之波,也就只能靠这一套。这个体制已写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的理解,就是搭一个平台,招呼天下英雄好汉,把连续过程当中可能产生飞跃的创意,从想法变成商业计划,变成产品,变成服务,然后拿到市场上来检验。
这里有一个关键。因为创新风险极高,所以非有大奖不可。为什么要保护企业家?大家看阿里巴巴一上市,天下多少年轻人就不睡觉了?没有一个超级大奖在那,谁来玩?现在的收入分配环节,首先要把不公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开出天价的大奖,没有什么不公,顶多有点运气成分,那也应该保护。当然首富们自愿多搞公益,更好。但政府、舆论、公众要咬牙支持。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苹果乔布斯的成功,要赔进去多少企业和企业家。一个马云的成功,又得多少企业家陪上?平均说来,“利润”就没有那么高啦。但激励更多潜在的企业家、创业家进入,在充分的竞争中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最后的好处还是消费者和全社会的。
中国转型到今天,还是要注意体制运行的成本。有一个想法变成行动,麻烦是大还是小?各种审批手续容易还是不容易?行政审批是不是减到最必须的部分?这也决定创新的命运。在中国讲创新创业,一定是跟改革、跟法治联系在一起。没有这一方面的跟进,创新创业的规模很难对冲下行压力。
(本文来源于人文经济学会。)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关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本智库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