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对8•11汇改褒贬不一 中国应加快去产能的实质性步伐
美智库对汇改褒贬不一
中外沟通机制应继续加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专家指出:
随着中国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今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推出不应只关注国内影响,应同时关注政策的溢出效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与市场的沟通愈发重要,中国今后在沟通方面应该能做得更好。中国与IMF应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中方未来派驻IMF的专家也应对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中外的沟通机制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专家认为:
去年的8•11汇改方向是好的,央行也向外界同时进行了中英文的解释,市场后来的反应其实是有些过激了。
两三年之前,很多中国企业在离岸市场购买美元,因为彼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而且借贷美元的成本更低。但现在企业的预期或许反转了,过去几个月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外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在偿还他们的外债,并不是所谓的“资本外逃”,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没有恶化。
所以对中国来说,根本没有出现“天塌下来”的局面。
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专家认为:
政府花钱维持汇率稳定的做法并不可取,效果不好并且难以持续,还给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但中国过去几个月采取的方式显得有些“尴尬”。而且中国经济的自由化程度仍然不足,中国还需要在放松金融监管、放弃对国企的过度保护等方面努力。
不赞成中央银行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的做法,因为对外汇资源的运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专家认为:
总的来看,中国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操作中经常举棋不定,甚至是前后矛盾。比如汇改之后,中国政府似乎是要允许更多的资本流动,但又在出现资本流出的情况之后采取措施防止资本外流。
同时,人民币在未来一定会走强,因为中国虽然不能再维持至少8%的增长速度,但还会以5%到7%的增长率持续增长10年左右。不过从短期来看,如果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肯定会贬值,但在短期内这应该是可接受的。
最危险的其实是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不坚定:股市一下跌,就收紧政策;人民币一贬值,又收紧政策。也就是说,一旦市场的反应超出政府预期,或者与政府预期相悖,政府的改革措施就会倒退。所以,政府应该让市场形成与政府改革目标一致的预期,不要因为下不了决心而在发布政策时含糊其辞,否则8•11汇改后的一些乱象还可能会重演。
供给经济学并非万能
中国应加快去产能的实质性步伐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专家认为: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家开始反思过往的从需求端入手的经济政策,因为这些政策最终导致了天量的信贷——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影子银行信贷。重视供给侧,就意味着我们从此要警惕海量信贷带来的恶劣影响,政府不应该再从事大规模的信贷刺激,而应避免债务/GDP等指标的失控。
迄今为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还称不上充实、完善。以去过剩产能为例,去产能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那些盈利指标恶化、前景黯淡的企业不应该再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这些企业或者被市场机制淘汰,或者被更强的竞争对手接管。
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命令迁移企业,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有竞争力的企业自然会存活;竞争力不足则会被淘汰,政府不应该浪费力气来转移这些企业,况且政府也很难判断两到三年后的产能状况。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专家认为:
中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尤其是削减过剩产能进展很慢,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船运)的国有企业继续从银行获得贷款,但他们并没有按照市场机制来生产,因此要想去产能,必须从改革这部分国企入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改革税制,但中国的税制在精密程度上无法媲美美国,因此很难通过改革税制来影响经济,中国供给侧改革还是应该从改革国企、削减国企规模入手。
布鲁金斯John L. Thornton中国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指出:
上世纪里根总统在第一届任期内,采取了诸如减税、放松监管的措施,想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供给经济学。
但里根总统在第二届任期就放弃了这些内容,因为这些措施没有效果。减税带了了财政赤字的激增,所以在第二届任期里根总统选择了增税。
实际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供给经济学是错误的。在某些条件下,减税的确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是当前很多企业坐拥充裕的资金,企业的问题在于投资意愿不足。供给经济学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近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