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2017,去杠杆将是主旋律
2017年,“十三五”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而其中“去杠杆”将是重中之重。在2016年“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稳增长”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去杠杆”的任务则迫在眉睫。在短期之内总杠杆率难以降低的情况下,更应坚持去杠杆的政策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控制总杠杆率以避免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循环;企业亦应实实在在地降低其杠杆率,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困境。
2017年,深化“去杠杆”的必要性与逻辑是什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从金融领域和企业层面阐述了这一问题。
以下为正文:
2017,去杠杆将是主旋律
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先行指数PMI的触底回升,以及PPI指数由负转正、工业生产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见底,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缓和。“稳增长”初见成效,接下来,去杠杆将显得更加重要。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0%以上,企业总负债是GDP总值的1.65倍,居全球首位。企业负债率之所以如此之高,和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审核制有一定关系,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就成为主要融资渠道,这种融资结构是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重要原因。然而,从动态角度看,最近五年,企业资产负债率在持续上升,利息负担逐年加重,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大。因此,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尤其是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杠杆率,不仅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扩大的需要。
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当稳增长压力不在,去杠杆立马迫在眉睫。
另外,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去杠杆也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机构日益关注的焦点。在市场利率中枢不断下移的过程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面对资产端收益下降的压力,通过放大杠杆率来谋求较高的资本收益率是一种普遍选择。因此,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内看到的是实体经济下行过程中,货币多轮宽松之下的金融资产逆周期膨胀,银行资金通过委外理财、同业理财、各类收益权和资管计划,大幅扩张金融资产的投资,金融加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彼此强化,加剧了收益波动,形成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无论是2015年的股灾,还是2016年的债灾,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金融加杠杆的结果。
由于目前的金融资产泡沫规模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因此,央行倾向于通过加强监管来约束泡沫的继续生长,而不是收紧流动性、刺破泡沫。
针对各种杠杆借着“金融创新”之名不断衍生、膨胀,2016年10月,央行向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提出将表外理财资金运用项目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测算。 11月8日,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质量情况、外债风险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流动性监管模式,把重点从控制基础货币、准备金率转向全面控制银行的信用扩张。其主要目的是控制金融机构的广义信贷合理增长,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由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严考核会推动银行把表内信贷资产转至表外,以规避广义信贷规模、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多方面的监管,央行通过扩大考核口径,把表外理财业务也纳入考核领域,意味着“不透明信贷”创造萎缩,一方面,将有效限制银行的表外业务通过杠杆作用,吹大资产价格泡沫,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高收益资产规模受到冲击,低信用企业再融资风险加剧,信用债违约风险上升。
因此,如果说,2016,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去杠杆”之间还要左右平衡的话,那么2017,去杠杆无疑是主旋律:先是金融去杠杆,而后是企业去杠杆。货币政策目标也将从稳增长逐渐转向去杠杆。(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林采宜”)
近期文章精选:
离岸人民币绝地反攻之后,来看看央妈这些年是如何管理人民币贬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