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变!十九大报告透露出的这些内容,你读懂了吗?

2017-10-19 钟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导 读

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发展与改革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内涵?将会对金融业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备受金融业界关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接受CF40秘书处访谈时说,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

其中,“双支柱”的表述,是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钟伟提出,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提到非常高的程度,这就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仅仅是外延式的规模式增长。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业务的时候,不能脱离资本的约束,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对风险的关注。

十九大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改变,将会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什么影响?钟伟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必须服务于脱虚向实的大主题,服务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决战阶段的目标,服务于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这也是金融体制脱虚向实的一个长远立足点。

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使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给金融机构这匹野马套上了一根缰绳。未来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MPA框架的制约,金融机构必须要追求资本充实与风险平衡的内源高质发展之路。

第三,金融机构可能要和中国经济一样,必须从注重速度转为注重质量,从高速转向高质。未来,金融机构拼规模、拼混业,拼渠道共享、拼交叉销售等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第四,服务实体经济和守住风险底线成了重心。创新在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已经不是重点。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而如果创新带来的风险比较多,甚至直接挑战系统性风险底线,这种创新就会难以接受。所以创新还会存在,但创新和风险必须采取一个微妙的平衡术。

第五,强调系统性风险底线思维。守住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是国家整体的战略思维,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在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防范风险、处置好风险。

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秘书处对钟伟的访谈整理而成,首发于CF40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双支柱下的服务实体和守住底线

——读十九大报告有感

by 钟伟

十九大指明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十八大和十九大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召开,所面临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背景有所不同。十八大召开之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问题, 因此中央随后提出要以“新常态”来认识中国经济现状,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所以“三去一降一补”是十八大之后五年的工作重点。在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成就总结当中,对此体现得非常充分。

十九大的任务、战略与十八大有所不同。十九大提出,未来三十年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建党100年时必须完成的艰巨挑战。

实现中国梦的第二步,也就是到建国100年时,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过程当中,更多地强调了高质量的增长,而不是高速的增长。十九大报告最后也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寄予年轻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过这一棒。

以上两个“百年目标”当中的30年,以2035年为界划分成两个阶段,也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要初步完成百年中国梦第二步的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因此十九大不仅仅是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未来五年的蓝图,也规划了未来三十年的总体战略目标。

在总体战略目标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取向性也发生变化,即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重局部突进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整个国家由富到强的转变。 

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服务实体、双支柱调控、守住底线

在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发生变化之时,与十八大时相比,中国的金融体制的目标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措辞是这样的: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把金融做大、使得金融体制更加现代化、更富有创新活力,是十八大所强调的侧重点。

从2012年以来到现在,中国的金融体制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金融业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影子银行、股市异动、互联网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有代价的。回顾过去的五年,金融创新的成果不少,但是教训也很多。

在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实体经济、金融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调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

我们再来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如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上表述当中,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与十八大报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十九大报告也有和过去有所区别的地方。 

十九大报告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第一,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习近平曾提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十八大之后的历次会议以及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反复强调金融不能脱离实体、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谁是本谁是末、谁服务谁的问题。十九大开宗明义强调这一点,是与十八大体现出的一个不同之处。

第二,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支柱”的表述首次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当中出现。宏观审慎政策写入十九大报告,使得中国金融体制必须朝着更高目标发展。中国的宏观审慎框架实际上是中国广泛吸收了国际经验、并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提到非常高的程度,这就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仅仅是外延式的规模式增长。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业务的时候,不能脱离资本的约束,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对风险的关注。

第三,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底线思维在十九大之前的多次中央高层和国务院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的会议、报告当中反复提出,在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得到了鲜明的验证。这也体现出,如果守不住风险底线,发展和创新的意义就不大了。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讲,如果发展和创新会酿成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可能暂时就是不合时宜的。

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

金融机构务须追求资本充实与风险平衡的内源高质发展之路 

十九大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改变,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我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必须服务于脱虚向实的大主题,服务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决战阶段的目标,服务于到2035年中国初步建成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这也是金融体制脱虚向实的一个长远立足点。

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使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给金融机构这匹野马套上了一根缰绳。金融机构如果想跑得快,就必须要有风险管控能力,必须要有内源性的资本积累能力,如果不能够兼顾资本和风险,就不能跑得快。所以未来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MPA框架的制约。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MPA框架也在不断地扩展内涵和外延,也许在明年,更多的金融同业活动会被纳入到类信贷的MPA监管框架当中。

这就使得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必须时刻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货币政策变化,第二是MPA覆盖范围和考核要求的变化,第三是金融监管政策变化,这三个方面都同时制约着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三,金融机构可能要和中国经济一样,必须从注重速度转为注重质量,从高速转向高质。未来,金融机构拼规模、拼混业,拼渠道共享、拼交叉销售等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而且金融机构更多地要注重增长质量,尤其是内生性的可持续增长。

第四,服务实体经济和守住风险底线成了重心。尽管从现在到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创新在中国仍然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金融创新到底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有什么样的实质性影响?

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机构在从事金融创新的时候,强调自己是一家技术型公司,而不是几乎拥有全部金融牌照的金融企业,可能更多是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因为一家技术型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远高于金融机构,而且在不必接受严格金融监管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或者未来新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加入到它的平台之中。

因此,尽管创新很重要,但创新在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已经不是重点。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而如果创新带来的风险比较多,甚至直接挑战系统性风险底线,这种创新就会难以接受。所以创新还会存在,但创新和风险必须采取一个微妙的平衡术。

第五,强调系统性风险底线思维。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这些表述是非常严厉的。进一步往下推,如果风险事件处置不得力、不得当,恐怕就要追责了,从失职、渎职到追责,风险防范形成了没有死角的全覆盖。

守住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是国家整体的战略思维,而金融稳健的大堤是由千千万万的金融机构、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所决定的,所以从微观和局部上来说,金融机构在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防范风险、处置好风险,否则风险的积累就可能会带来区域性、局部性乃至系统性风险。

总结而言,回顾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历程,以及展望未来五年甚至未来30年,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仍然是重要的,但从现在到未来更长时间,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得金融体制将在货币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及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三大架构的制约下高效稳健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是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方向。


近期文章精选:

钟伟解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金融体系坚定而持久的刹车

周小川十九大前夕明确金稳会四大关注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在列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同业业务监管可能出啥招?

央行陆磊:金融改革中的三大未解理论性问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