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涛:当前做好汇率预期管理更重要

2016-01-19 管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文/管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新年伊始,外汇市场继续动荡。根据对2014年二季度至2015年三季度六个季度的国际收支数据分析表明,现在我国资本外流有国内经济偏弱、国际美元走强等基本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单边贬值预期造成的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集中购汇的影响。


加强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是深化汇率改革、维护市场稳定的关键。


经济下行和美元走强是当前我国资本外流的基本面因素


自2014年二季度起,我国开始出现资本外流,截至2015年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资本项目连续六个季度逆差,预计第四季度仍然是净流出。导致我国出现资本外流的基本面原因,既有来自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内部冲击,也有来自于国际美元走强的外部冲击。


从内部冲击看:

  • 国内经济下行造成投资的风险溢价上升,资本流出增多

2014年9月就是因为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欠佳,导致境内外汇率差价跳升。随着中国经济调整不断深入,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舆论不绝于耳,这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的疑虑。


  • 国内经济下行导致国内财政金融风险释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重估

近年来,银行资产质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走势等问题,总是被市场不断炒作。


  • 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改变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供求关系

2014年11月央行同时降准降息,就触发了从当年底到2015年初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连续跌停。而美欧日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本币汇率大幅走弱的经验,进一步刺激了境内加速偿还美元债务和资产多元化配置。


国际美元走强:

  • 带动人民币被动升值,造成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受损、人民币汇率高估的担忧

2014年初至2015年7月,美元指数累计升值了21%,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升值了11.6%和11.3%。市场预期随着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美元进一步走强,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有可能难以维系。同时,走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多年负增长的通缩阴影,也需要人民币汇率的调整。


  • 美元加息和升值的预期改变利差交易的条件,刺激国内企业加速偿还美元债务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在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的环境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低波动率,导致我国境内机构大举对外举债,利差交易盛行。到2014年底,外币外债达到8955亿美元,较2008年底增长了1.3倍,其中美元债务占到80%,短期外债占比由58%上升至76%。而相当一部分利差交易未做套期保值,对于人民币贬值非常敏感。


  • 市场对美元升值周期经常伴随着新兴市场国际收支危机的解读,引发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心

2015年3月份,在美元指数强势冲击100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出现了大量预防性购汇,当月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达到777亿美元。3月下中旬以后,随着美元汇率技术性回调,加之国内重申汇率维稳基调,二季度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326亿美元,远低于一季度逆差1200亿美元的水平。

  

“8·11”汇改前的资本外流主要受基本面因素影响


通常,当人民币汇率预期比较强烈的时候,境内外汇率差价(即境内CNY同境外CNH的差价)会拉大,因此,境内外汇差可以作为评估市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替代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岸人民币市场(即CNH市场)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参照物,而且数据的可获性和连续性均有保障。


2014年4月初至2015年6月底,境内外日均汇差57个基点,与2012年外汇供求基本平衡时期日均差价61个基点基本持平,显示人民币汇率预期基本稳定。这意味着2014年二季度到2015年二季度,正是观察基本面因素主导跨境资本流动的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或者说是一次较好的自然实验。


2014年二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612亿美元,资本项目累计逆差1813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累计减少963亿美元。其中,资产(即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如QDII/RQDII和对外其他投资如对外放款等)项下净流出5326亿美元,负债(即外来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来证券投资如QFII/RQFII和外来其他投资如外债等)项下净流入3313亿美元。


可见,“藏汇于民”是前期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反映了外汇资产由央行集中持有向民间部门分散持有的转变过程。截至2015年6月末,储备资产占我国对外金融总资产的比重为58.6%,较2014年3月末回落了6.8个百分点。


同期,外来其他投资项下累计净流出1440亿美元,而之前的五个季度为净流入2785亿美元,这表明市场开启了美元利差交易平仓模式。但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来证券投资项下仍是净流入,同期负债项下总体仍维持净流入格局。


汇改后贬值预期加大了我国资本外流压力


“8·11”汇改,优化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其直接后果是8月11日、12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主要依据上日收盘价连续下调,市场交易价连续跌停。这引起了关于人民币加入竞争性贬值的市场恐慌,人民币贬值预期骤然升温。尽管当局采取了包括抛售外汇储备、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真实性审核等一系列维稳措施,但人民币贬值预期迟迟不能消退。2015年7月初至12月底,境内日均汇差352个基点,远高于此前57个基点的日均水平。其中,8月11日-12月31日日均差价更是高达440个基点。


分析2015年三季度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较好观察市场预期带来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内经济延续调整、国际美元高位盘整,基本面因素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同期A股市场经历了牛熊切换,境内外日均汇差扩大至315个基点,人民币贬值预期陡增。


考虑到剔除官方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后,我国对外净负债2万多亿美元,出于债务负担增加的担忧,市场天然对人民币贬值较为敏感。结果,三季度出现了资产和负债项下流出叠加,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降幅扩大。当季,资本项目逆差达到1491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减少1606亿美元。其中,资产项下净流出674亿美元,负债项下净流出817亿美元。


负债项下由顺转逆的主要原因:一是外汇局统计的本外币外债合计减少1485亿美元,而上季还是增加51亿美元;二是国际收支口径的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净流入降至450亿美元,环比下降24%,为2010年以来最低;三是外来证券投资项下的股票投资净流出57亿美元,为2012年以来首现,上季为净流入150亿美元。


关注单边贬值预期下集中购汇的行为


资本流动只是影响汇率走势的诸多因素之一,资本外流并不意味着本币汇率必然贬值。正如美国国际收支常年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如果只用经常项目赤字来解释美元的贬值、资本项目盈余来解释美元的升值,显然失之简单。


我国现在正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旧常态进入“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新常态。这于我国其实属于一种合意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助于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在这种国际收支格局下,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双向波动将越来越常态化。


目前我国基础国际收支状况依然强劲,不论是“藏汇于民”还是“债务偿还”,正常用汇都是有保证的。2014年二季度至2015年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顺差合计6754亿美元,较前六个季度增长26%。


期间,只有2015年一季度和三季度,负债项下出现了大流出,外汇储备资产才出现了较大降幅,人民币汇率有较为明显的贬值压力。而其他四个季度,资产项下净流出,负债项下仍为净流入,外汇储备资产涨跌互现、小幅波动,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内外部基本面因素导致的资本外流,应该已经在资本项目由前期大量顺差转为逆差中得到了体现。现在只是因为市场一致性的贬值预期,造成了集中购汇的局面。反过来,外汇储备下降、资本管制收紧,又进一步加剧了贬值预期,刺激了更多的恐慌性购汇。


尽快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必须过的坎


“8·11”汇改提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地位,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应有之义。开放环境下,僵化的汇率制度容易招致货币攻击,实行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国际潮流。然而,搞市场汇率,我们就必须明了一些事情,并在知识和工具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 市场化汇率双向波动是常态

根据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市场汇率会围绕均衡汇率上下波动,同时又不可能偏离均衡汇率太远。均衡汇率只是合理汇率水平的理论价值,并无市场公认、统一的标准或模型。


在汇率形成越来越市场化的情况下,由于市场对于均衡汇率有不同的解读和预判,如有关心长期因素的,就有关心短期因素的;有关心实体经济因素的,就有关心金融层面因素的;有关心经济因素的,就有关心非经济因素的。市场的看法既不可能统一,也没有必要统一。


基于市场预期的分化,出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将会越来越常态化。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缺乏参照系,期间市场震荡加剧甚至出现超调也是可能的。


  • 市场预期要重视但不能盲从

2015年底,人民币汇率波动率达到2.1%,较“8·11”汇改前的1.1%有所提高,但在世界主要货币中仍然排名靠后。由于市场波动不足,市场预期未能充分释放,较易形成单边预期。短期内会导致汇率杠杆调节作用的失灵,长远看则会积累汇率超调的压力。


然而,市场预期哪怕是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也并非一贯正确。1994年初汇率并轨,当时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汇率将破九望十。但结果是,当年人民币汇率不跌反升了3.0%,外汇储备规模翻了一番。


同时,市场预期是善变的,随波逐流容易迷失方向。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当时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将进入五时代,现在市场又纷纷看人民币要破七到八。市场总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忽视某方面的信息,以致形成单边预期。例如,同样是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前些年还众口一词说是太多了,现在却又出来了一个2万亿到4万亿规模才合适的说法,外汇储备多乎?不多也。前些年所谓高净值资产家庭或人士对外转移资产的事情已不时见诸报端,只是当时不是大家的兴奋点,现在却变成了印证资本外逃的新闻被热炒。


  • 树立正确的对外投资理念

随着企业实力壮大、居民收入提高,其本身有资产多元化配置的客观需求,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最近,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外汇或配置境外资产的兴趣骤然升温,甚至传闻有到银行排队购汇的现象。然而,如果仅仅因为预期人民币贬值而增持外币或者境外资产,而没有具体投资意向,这是全民炒汇而非真正的投资。


至于由此引发居民集中购汇的现象,则更令人唏嘘,因为通常只有出现危机、动荡和战乱时才会有“挤兑”外汇、黄金的行为。一个经济成长、社会安定、国际影响力上升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国竟然出现这种情形,真乃旷古奇闻也。


  • 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纪律

根据外汇市场的有效性理论,汇率走势是难以预测的,投资者也就难以获得超额利润。为此,市场主体应该控制好货币错配风险,用好金融避险工具。


实际上,从2014年初起参加了六次国新办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作为履行市场教育职责,我每次都反复提示市场要适应汇率波动新常态,不要用国家债务总体安全替代企业债务风险管理,不要用市场判断替代市场操作,不要以赚不赚钱、花不花钱来决定要不要做套期保值。但大多数人当时可能都把这些话当成了官话,无动于衷。如果在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时,能够对美元债务敞口进行风险对冲的话,一方面当时成本相当低,另一方面现在肯定也就安心了。即便2015年初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时开始这样做也不算迟。(编者注:新闻发布会内容附于文后)


成熟的市场必须以成熟的市场参与者为基础。随着汇率弹性增加,从低波动率到双向波动,从政策锚转向市场锚的过程中,市场出现过度反应和解读在所难免,是改革必须经历的阵痛。


市场和政府应主动调整和适应汇率双向波动。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应该增加承受力,不应妄加猜测,自己吓自己,而应多从市场中寻找人民币汇率涨跌的答案,合理套期保值。政府也要容忍市场波动,保持客观中立,少对具体汇率水平发表意见,加快市场发展,减少外汇干预,不断便利市场主体使用和交易外汇。


  • 改善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是政府必须补的课

不管承不承认、接不接受,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已经进入了多重均衡状态,即在给定的基本面情况下,市场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具有资产价格属性,市场预期对外汇交易策略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调控就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一项重要职责,而这一方面靠做,另一方面靠说。有时候说比做还重要,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新旧常态的过渡时期,人心不稳、传闻四起,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


做好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诚意很重要。要尊重市场,把市场主体放在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对立面,心平气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以心换心,才容易取得市场的认可或者谅解。


做好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专业是基础。要了解市场,说对话不要说错话,说内行话不要说外行话,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越不着调,市场就会越没有信心。


做好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信誉不可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政府调控市场也要依赖于其公信力、可信度。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知道的不说、不能说的不说、做不到的不说、没想清楚的也不说,不能失信于市场。政策信号混乱本身也会增加不确定性,加剧市场震荡。


做好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技巧要把握。汲取2005年汇改的成功做法,要多谈机制、少谈水平,淡化汇率贬值的话题性。有些言论多用市场的嘴去说,更能体现其客观公正性;有些言论少用官方背书,也有助于增强政策的回旋余地。


做好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主动有必要。尤其当前敏感时期,政策不透明也是不确定性,是市场风险之源。应该对政策的不实传闻及时澄清,减少不必要的市场恐慌;对于出台的重大措施也应该主动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发表于上海证券报,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2014年第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节选)


[提问]:您刚才说了近期企业的顺周期财务运作增大了资金流入,但在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和日间波动区间扩大的背景下,企业是否会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甚至会出现损失?外汇局将如何支持企业应对?


管 涛: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波动以来,有媒体报道,境外叙做人民币结构性产品,如目标可赎回远期,也就是TRF的投资者出现损失。所以,大家也很关心境内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情况,对此,我从三个方面回答:


  • 境内企业适应和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发展,交易产品、交易主体都得到了丰富。当然,通过这次汇率波动我们也注意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过去在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波动较低的时候,企业主要是管理人民币升值风险,所以大量开展了远期结汇,而对于外币负债的敞口风险没有进行有效的对冲。这次汇率波动以后,前期的一些国内外汇贷款或者从海外借的外币负债,就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是,这种波动也给市场上了生动的一课。3月份以后,随着汇率波动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冲前期外币负债敞口,增加了远期购汇,3月份日均远期购汇签约额比前两个月的日均水平增长34%,而远期结汇签约额下降了36%,这是造成3月份远期结售汇顺差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这应该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 客观全面地认识汇率避险工具的作用

企业在从事对外经贸往来的时候,如果用外币计价结算必然就有外汇敞口,就会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要用一些工具对这个风险进行管理。


但是不同的交易策略产生的财务后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衍生品交易是基于实际的贸易和投资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需背景,那么对冲风险的套保行为是帮助企业把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提前锁定收益或者成本,然后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生产经营。但是如果没有贸易和投资的背景,只是追逐风险的投机行为,那么一旦看错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承担实际的损失。


而国内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一直秉承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产品创新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企业风险承受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所以对于各类的衍生品交易在客户端我们都是坚持实需管理,有利于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反向调整,可能使得前期在人民币汇率高位水平上做远期结汇的企业出现了浮亏,如当时在6.1的价格签的远期结汇合约,现在已经到6.2以上,按照市值重估的话有一定的损失,但只是帐面的浮亏,不是实际的损失,因为对于出口企业来讲,在签一个远期合约的同时,是按照远期约定的价格签订出口合同,然后按照那个锁定的收益进行生产经营。


可能损失的是什么?远期合约履约的损失是按照现在更好的价格结汇的机会成本,可能后悔当时要是不做远期结汇,按照即期价格可能更好,但这只是机会成本,因为当时已经按照签约价格锁定了收益,所有生产经营都是按照6.1来组织的。


所以说,如果是实需原则,汇率避险工具可以帮助你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降低财务风险。如果没有实需,特别是境外做人民币结构性产品的,很多是无实需的,前期大量对赌人民汇率单边升值和低波动性,这次汇率出现反向调整后,这些机构可能就会承担一定的压力,杠杆率越高则压力越大。因此,不同的交易策略产生的财务后果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说汇率变动后就会损失,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加快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具体来讲是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丰富交易产品,增加交易主体,改进交易机制,拓展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市场流动性。二是坚持产品适销原则,维护公平交易,督促银行充分揭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不能过度夸大产品功能。三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对汇率双向波动的风险都要管,以前企业管理的都是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对于负债方可能出现人民币贬值的风险方面并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这个将来是要加强的。此外,还要帮助企业正确认识汇率避险工具的作用,不能把汇率避险工具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要还原为管理风险的手段,对外汇敞口要进行适度的套期保值,但过度的套保实际也是投机。四是进一步提高数据透明度,不断扩大外汇统计数据的披露范围,加快数据披露的频率,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2014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情况发布会(节选)


[提问]:近期外汇局提出了发展外汇期权,丰富汇率避险工具,支持外贸增长。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也看到,可能会存在利用外汇期权套利的行为,在汇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应该如何防范银行企业利用外汇的衍生品进行投机,在对于企业避险方面又有什么样的建议?谢谢。



管 涛:对于这个问题,外汇局持两种立场。

  • 对于企业基于实际的贸易投资活动进行的合理套期保值,外汇局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外汇市场的目的也是支持企业有效管理汇率风险。

  • 对于企业进行的投机交易,尤其是通过虚构交易、伪造单证的方式进行投机套利,外汇局不支持甚至严令禁止。


为引导市场主体正确使用汇率避险工具,外汇局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 有序发展外汇市场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根据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定价水平、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衍生,发展市场真正需要的外汇产品。


  • 引导银行审慎经营

围绕服务实需交易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汇衍生产品监管,引导银行根据“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的展业原则,将监管要求前移和内化至银行内部操作流程,变过去“要我做”为“我要做”,进一步调动银行对相关业务进行真实审查和合规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外汇局重点加强对银行的事中事后监管。


  • 加强企业风险教育

通过持续的市场教育,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正确认识汇率避险工具的作用,对汇率敞口进行适度套保,避免背离主业、脱实向虚。


至于企业如何审慎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这是一个“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从国内外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些经验教训看,对于企业运用外汇衍生产品有几点体会:


  • 企业应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常态,改变线性单边的思维定势,从以前只管理单边升值风险转向全面管理双向波动风险,通过套期保值将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集中精力做好主业。


  • 企业要了解自己的交易,不参与不熟悉的交易,在交易之前要对衍生产品进行估值,并确定风险限制水平。


  • 企业财务部门不应是利润中心,而要把衍生产品交易看作锁定风险的工具而非赚钱的手段。


  • 企业应进行适度的套期保值,过度套保也是投机,是追逐风险。




2014年第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情况发布会(节选)


[提问]: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外汇局也出台了发展外汇衍生品的相关政策,但是据我们了解,一些企业却反而减少了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业务,请问管司长如何评价。


管 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以来外汇市场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同时也有些问题值得关注。


  • 外汇衍生品交易出现显著变化

一方面,汇率双向波动打破了人民币单一预期,企业改变了过去只做远期结汇不做远期购汇的单边交易策略。3-9月份,月均远期结汇交易量比1-2月份减少48%,而远期售汇交易量增长18%。


另一方面,外汇局6月底出台了以外汇期权为重点的外汇市场发展措施,同时简化市场准入,衍生品交易趋于活跃。8月份外汇期权交易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8倍,相对于同期远期交易总量的比重从7月份的8%上升到21%。这些变化反映了市场的自主性调整,也显示了政策支持的效果。


  • 加强企业风险教育仍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我们注意到,面对汇率双向波动,一些企业还表现出不适应。由于过去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波动率较低,甚至一段时期内远期结汇价格比即期结汇价格还要好,这使远期结汇成为一些企业赚钱的工具。结果导致一方面有些企业认为,如果做远期或者其他衍生品交易不赚钱,就没必要做套期保值。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衍生品交易形成一种定势,仅对外汇收入做远期结汇,但是对外汇支出或对外负债不进行套期保值,就是常说的“裸贷”,借了外汇贷款,本来有外汇敞口,却不锁定汇率风险。


下一步,外汇局将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发展,支持市场主体运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应按照适销原则向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服务,加强对企业的风险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套期保值意识。同时,面对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常态,企业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财务纪律,合理运用衍生品等手段管理汇率风险,减少用自身主观判断去替代适当的市场操作。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本智库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