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穿梭历史现实 寻觅气象之根
4月24日,由中国气象局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承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协办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走基层看气象活动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探人民气象事业的发源地,寻找埋藏在时光中那些永难忘怀的故事。
在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平均海拔达到1000米的延安,海拔1137.6米的清凉山实在只能称得上一座小山。
但就是在这座小山上,铭刻着共和国的红色基因——山的一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而在半山腰的几孔窑洞中,走出了日后为我国气象事业奠基的中央军委三局气象训练队。
位于清凉山的中央军委三局气象训练队训练、教学场地
当初的窑洞已经坍塌,图为在原址附近按原貌复原的窑洞
这支训练队中,走出了许多在气象史上镌刻下姓名的传奇人物。
日后先后担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副局长、中央气象局副局长的张乃召,是训练队的教员兼翻译。而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主席的邹竞蒙,彼时年仅16岁,已经成为训练队的一员。
延安时期的邹竞蒙
走在今天的清凉山上,从当初训练队学习的地方拾阶而上,走过短短几十步山路,延安多普勒雷达便会映入眼帘。
延安多普勒雷达站
这座用现代科技守望着延安阴晴冷暖的雷达站,和当初开创气象事业的先辈学习生活的地方,距离仅仅几十步。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延安也不过如是。
说起清凉山这支气象训练队,就不能不说美军观察组,而说起美军观察组,就不能不提延安中学。如今位于延安中学院内的八孔窑洞,在延安时期是全城最“高端”的窑洞,也是美军观察组的驻地,它们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美军观察组驻扎过的8孔窑洞
那时,美军飞机需要对华北、华东乃至日本本土的日军开展轰炸,迫切需要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1944年,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他们肩负着开展气象观测和飞行保障的重任。
起初,美军观察组打算自己派人在各地建设气象站。
但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由美方协助训练人员并提供必要设备,我方指派人员组建气象站。就这样,21名学员从军队和地方选派而来,他们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和一定的通信基础知识。
美军莫兰德·布里兰(左)和查尔士·多尔在施放探空气球
三个月的学习后,他们掌握了气象观测和发报技术,圆满结业。
有6人被分配到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建立了6个气象站。这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批气象站。
而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我方接收了他们留下的气象台。从此,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
如今的延安市山清水秀
如今,见证了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这段历史的8孔窑洞,就静静矗立在延安中学院内。仅仅数十米之隔的教学楼内,传来属于祖国花朵的朗朗书声。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这里、在此刻又被无限拉近。
推 荐 阅 读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刘钊
图片来源:延安市气象局、中国气象报社、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
微信编辑:简菊芳、王亮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297(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