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金中投终牵手,「高冷王」如何接地气?

2016-11-04 金羊毛工作坊

文章:中金公司或与中投证券合并,「高冷王」如何接地气?

来源: 券业星球

作者:券星研究猿


7月4日下午一点钟,Bloomberg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题为「CICC, China Investment Securities Said to Be in Merger Talks」的通讯,指出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就潜在并购进行磋商。消息来自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任何可以证明该项并购已处于实操阶段的信息均未透露。



Bloomberg "CICC, China Investment Securities Said to Be in Merger Talks"


Bloomberg进一步阐述,作为「中国的高盛」,中金公司曾承办一系列大型国有企业上市项目,然而2005年以来曾经首屈一指的中金迎来「失去的十年」,到2015年营业收入排名已从当时的行业第一降至第23位。中金公司业务重心定位于高净值个人及企业客户,而中投证券则拥有零售业务上的优势,两者将有机会产生互补效应。


消息发布当日中金公司港股股价一度上涨愈3.7%,同日晚间,中金发布了澄清公告:


本公司与该公司(中投证券)就战略合作及业务机会进行探讨,彼等探讨目前处于非常初步阶段。本公司确认,截至本公告刊发之日,本公司并未与该公司达成任何意向或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此外,致力于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本公司将继续积极发掘合作机会、并与业内优质企业进行广泛商讨。


中金公司在证券星人的眼里,向来保持着无比高冷的姿态,这种印象源于一系列感性认识:


  • 公司全称「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足够令人仰望不已;

  • 国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行,主要发起人为建行、摩根士丹利、中投保公司;

  • 公司原CEO为朱镕基之子朱云来(2014年10月前);

  • 投行业务净收入排名行业前十,并购重组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居行业前三;

  • QFII、QDII等跨境业务上的优势地位;

  • 2012年以后研究团队不再参与新财富评选;

  • 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女士宏观研究领域偶尔发声且掷地有声。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中金、中投合并的动机是什么?


「高冷王」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存在合并可能性」消息一出,业内纷纷对其动机进行猜测。由于中金公司及中投证券当下均属「汇金系」券商,因此有解读称,中金此举是为A股上市扫清障碍。


截至目前中央汇金仍参股或控股申万宏源、银河证券、中投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在汇金曾经最为倚重的申万、宏源、中投、中金及银河几家券商中,申万宏源已完成合并,且在A+H股上市;银河证券于2013年受特批(突破「一参一控」限制)在H股上市。两年前,业内曾猜测汇金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投证券将与银河证券合并,后者也将借机回归A股,但由于各种「不可说」的原因,该项合并终未成行。逐步解决「一参一控」问题后,中金公司登陆A股将成为可期的事件。




「中金A股上市」猜测的另一合理性在于证监会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对于同业竞争的限定性条款被删除。该条款具体内容为:「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修订版《办法》中删除了一系列针对IPO的限定性条件,其中就包含上述条款,转而采用信息披露方式对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进行监督。


为什么不是银河证券,而是中金公司?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我们不妨YY一下,为何是中金&中投,而不是银河&中投?





不难发现银河证券各项业务行业排名均靠前,属于实力强劲的综合型大券商;而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则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互补性:「高冷王」主攻投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业务,中投证券则在零售业务方面颇具行业地位。




合并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中央汇金对旗下券商的整合,还是中金公司主动意愿?


关于此次合并,还有一处待解的问题:合并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中央汇金对旗下券商的整合,还是中金公司主动意愿?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决定从两条线索入手:申万宏源合并案例,以及关于中金公司的一些公开资料。


我们在此引述一段证券时报于2013年就申万、宏源合并事件的报道,汇金的风格,一看你就懂:


对于汇金推动的此次整合,宏源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多位高管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事前毫不知情,完全出乎预料。宏源证券一位相关人士称,股东方昨日早晨组织开会,仍仅称将有重大事项,对事项内容只字不提。


在中金公司方面,券星研究猿仔细参阅了其2015年报以及2015年业绩发布会时的纪要,发现中金公司事实上是决定「高冷到底」的。首先是年报中有关公司下一步战略举措的描述:


展望未来,公司将内生外延增长并举,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继续扩大客户基础,推进向资本型业务的转型,加强中后台机构建设,提升质量、拓展规模、稳健运营。具体战略举措包括:1)扩大中金品牌影响力,加强公司在高端领域的优势地位;2)扩大客户基础,提供更全面的增值服务;3)加强资本型业务发展,着重产品创新;4)发挥公司跨境优势,把握市场机遇;5)进一步发展财富管理和投资管理业务,培育持续增长能力;6)着力推进中后台建设,使其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7)积极研究外延式增长,加速规模扩张。(引自2015年报CEO致辞)


在2015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有一段关于「外延式扩张」的描述,是这么说的:


对公司而言,有价值的并购包括:可以增强海外资产配置能力的并购,把国内财富管理规模做大的并购,把中金品牌研究能力体现出来的并购,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并购。(引自中信证券研究报告)


可以获知,中金公司并未强调零售业务的短板对于公司前景的影响。因此我们强行&武断地推测,此次并购意愿由汇金主导。


由合并传闻引发的行业格局思考


有关合并的消息,概属传闻而已,券星研究猿也仅仅在此做出臆测,并不代表任何权威结论。然而从此事,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证券行业未来前景的启示(没错,这是一个颇为高端的话题……)。


其一,关于券商的并购重组,我们已有多桩可供研究的案例,包括华泰&联合、申万&宏源等等,合并过程中涉及诸多经营理念、团队整合、公司文化的问题,即使是业务互补,「强强联手」中遇到的难题通常也多于「强弱结合」,因此对于业务和人员的审慎评估十分关键。


其二,证券业强调「大平台」的原因之一,在于规模效应下更低的负债成本,以及与之相应的更大利差空间,这正是未来证券行业力争的转型方向;此外,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大型券商在诸多创新业务上也有更多试炼的机会。


其三,国内证券业发展至今,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1)就行业自身而言,对比海外体量不小,但价值趋同,业务模式差异化不明显;2)就竞争环境而言,行业集中度偏低,在混业趋势下,外部主体持有证券牌照意愿颇高,券商将有可能面临来自银行、互联网机构的强力冲击。因此我们非常乐见国内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文章最后,券业星球引用「高冷王」中金公司新任CEO毕明建在公司2015年报中的一段话,作为对题旨的升华(很有内涵,仔细看):


从长期趋势看,中国证券行业在规模与结构上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当前银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业占据90%以上的份额,远高于美国的水平,而证券行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及3%,金融生态类似于美国此前的情况。美国金融自由化推动证券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期」,行业收入扩大了十余倍。下一个十年,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将可能在中国引发证券行业的一轮蓬勃发展,行业规模有望持续较快上升。


中国证券行业虽然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新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间交往的日渐频繁,都带来了新的金融发展需要。随着资本市场参与主体日渐丰富、投融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证券行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欧美市场曾经出现的大规模并购重组、高收益债、资产证券化等资本浪潮,有望在不远的未来,一一再现于中国这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市场上。以通道为主的、现券经纪为主的业务模式终将让位于利用资产负债表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新模式,行业收入结构也将随之得到优化。在一些新领域,中国和海外市场面临相同的发展机遇,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战略机遇面前,如何把握机会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将考验每个金融机构的眼界、战略和执行力。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金羊毛工作坊”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