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浓缩于盆盎之间的田园精神——访川派盆景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重民

2016-09-23 中国盆景

[采访手记]

“盆景的精神,就是一种山水精神,一种田园精神,一种对自然的回归精神,这和当前成都市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建设和回归自然向往是一致的。”这是结束采访后,张重民发给记者的一条短信。他简短而诚恳的话语重新赋予了这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更为丰富的内涵层次和现实意义。


 对张重民的采访是在成都市人民公园管理办公室内完成的,因为此时的张重民除了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外,还是成都市人民公园的副主任,高级园林工程师。


采访一开始就打破了记者对于园艺工程师的粗浅印象,原以为每天与泥石、树枝打交道的他们应该是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然而,师从名家、擅长书画的张重民却完全推翻了这样的窥见,侃侃而谈的专业知识,引经据典的文化内涵,自成一家的艺术审美,无不令人对这门处处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园林艺术有了新的认知,对园艺家张重民在盆景艺术上的造诣和修养更是充满了敬意。




川派盆景:浓缩于盆盎之间的田园精神

——访川派盆景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重民


川派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流派之一。2011年,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以其自成一体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启了川派盆景艺术数百年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张重民,川派盆景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川派盆景艺术结缘30余载,同时得两条传承脉线名师真传,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成为川派盆景艺术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




溯源: 兴于东汉盛于唐宋


四川盆景,自东汉雏形、起兴于五代、历唐、宋,元、明、清,一路沉浮,以山草、树石构成景观、表达心志,至清末、民初形成风格、流派,以其独特的技法体系、造型风格,成为中国盆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称为“川派盆景”。

相传五代时,就有后蜀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遍植梅花并依画意蟠扎,作多姿梅桩,其子雨村继而从之;唐宋时,很多官员、文人如李德裕、苏东坡、梅尧臣、陆游等也时常制作、吟咏盆景。成都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的“花乡”,青羊宫花会历史非常悠久,张重民从师父们那里曾听说过当时的一些盛况,清末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羊宫都举办花会,来自成都周边各县的盆艺者、花农及爱家们都会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树桩盆景,像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到青羊宫花会展示、品评、销售,非常壮观,可见盆景当时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由于树桩蟠扎技艺在民间花农中兴起、发展,到清末民初时,川派盆景特别是树桩类盆景的制作技艺如:十大身法、三式五型枝法、棕丝法,均已定型并程式化、系统化。


20世纪40年代,川派的山水盆景在一批文人和玩家们的推动下兴起、发展;五十年代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59年陈毅元帅就曾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那段时期,应该算是川派盆景在建国后最为鼎盛的时期了,一方面很多传统的盆景艺术作品被蜀中民间收藏家给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还很热衷。在张重民的记忆中,因为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期间,川派盆景也曾遭受过重创和打击。直到改革开放后,川派盆景重新发展,一度兴兴向荣。


说起从事盆景艺术的经历,张重民谈到: “1978年知青返城后,从师学艺,技艺到了一定程度,感觉到要把盆景当作一门艺术、自己的终身从事工作来搞的话,文化的需求量太大了,于是考学读书,学了4年中文。毕业后曾想过离开,想去考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生,做学术,也许更多的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结果还是留了下来,这一留就一直坚持到现在”。学艺期间,张重民深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川派盆景泰斗陈思甫、盆景艺术家何子元、陈古清的真传,分别向他们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四川规律树桩的蟠扎技术和山水盆景制作、造园、堆山叠石、理水、绿化栽植等技术,为日后的自成一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特征:巴蜀文化的缩影


盆景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精心培育而成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美的缩影,是自然美景的片断。它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它顺乎自然之理,又能巧夺自然之功。


川派盆景除了具有盆景艺术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等共同的艺术特征外,还具有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谈起川派盆景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张重民如数家珍,一口气道出了川派树桩盆景的10种身法、五种枝法的制作技艺、造型方法等艺术表现形式,他认为这些技法、技艺的掌握在一个优秀的盆景艺术大师看来,还只是传承和从事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张重民认为:川派盆景历来被誉为“立体画、无声诗”,其艺术本质应当是一种山水精神,一种对田园、山林的诗情画意的向往、回归;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即予,予与山川神遇而迹化也”。当盆艺家心中流动的情感与充满生机的山川、田园融为一体时,以主体生命空间意识流动总量、同自然山川生命的流动总量相饱和,把面的茫茫大千世界的浩大气魄和对生命的哲理性的领悟,融寄予山水田园中,让人们在大自然山川田园的关照和交流中,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升华,这是一种壮阔的宇宙精神啊。而其相对应艺术特征就是“小中见大,缩龙成寸” “藏参天覆地之意与盈握中”。所谓丛山数百里,当然尽在小盆中了。


众所周知,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自古就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富饶地区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称号,四川更是多名山大川,多样的自然风景资源,丰富的植物材料,都成为了川派盆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川派盆景艺术的繁荣起着很大的作用。张重民说:四川的山水、树木极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高、悬、陡、深、幽、秀、险、雄之造型,集合于盆盎内,以险峻著称;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艺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精制技艺,故尔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这说明川派盆景起兴与发展,是与其地域风貌,蜀山蜀水的人文与自然的浸润分不开的。


意境:借鉴中国山水画


从某种概念来讲,盆景也是美学、绘画和园艺的综合体。盆景的制作要给人以美的欣赏,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等都在盆景艺术中得以广泛应用;盆景的造型构思与中国山水画如出一辙,同样讲究诗情画意,高低层次,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盆景的主要造型材料为具有生命的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的植物,这就决定了制作它还必须掌握园艺科学和养护管理的知识。


师从山水画名家张幼矩、朱常棣、罗其鑫学习中国画的张重民,对盆景艺术借鉴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构思深有体会,在他的盆景艺术作品中往往能看到中国山水画立意、构图的影子。他说,纵观盆景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画和盆景艺术,就好像是孪生兄弟一样,有着“血缘关系”。它们都是造型艺术,均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空间感,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美.它们又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有着共同的历史传统,一脉相通的审美观和创作方法,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当然前者是有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形态,后者则属二维空间造型形态。”张重民谈及中国画对盆景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言语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与膜拜。他告诉记者,由此展开来说,做任何一门艺术,还是得潜下心来好好研究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它们的根源所在,只有知道根在什么地方,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


传承:于保守和改良中找出路


曾经一度辉煌的川派盆景,自本世纪年2006年以来,由于身处内地,开放程度低,逐渐缺乏与其它流派的充分交流和融合时间与机会,再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冲击下的艺术断代,人们对盆景艺术的追求热情逐渐消褪,使得川派盆景艺术一路走来始终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在创新发展上相对保守,其主要流派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当然有时保守也并非完全就是错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传统技艺得以完整的传承,直到今天,我们的年轻一辈也还能看到和学到川派盆景最正宗的技法。”张重民如是说,“纵观任何一种艺术,其实都是在传与承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一些,更有生命活力,艺术当随时代”。


正是基于一个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在近三十年的盆景艺术研究和创作中,张重民不仅完整的学习和掌握了川派盆景的传统制作技艺,而且还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创新,用包容的态度借鉴多种其他门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重民就提出川派山石盆景、树石盆景构成中“势”的“起、承、转、合、落、结、走”的创作理念,盆景中散点石的创作理念,“台隔”、“树隔”、“层层得势”、“视觉心理连线”、“渐变缩小、放大、旋转、移动”等创作构成法则,以及中国绘画理论及造型法则在盆景三维空间中的结合与运用等,并将这些理论和法则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检验,获得了空前成功。也因此为他赢得了诸多的奖项和荣誉,同时,张重民还用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理论知识撰写多本专业书籍,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国内多部大型权威性盆景专著的编撰;对近年来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回归田园城市生活


与一众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盆景除了宝贵的艺术收藏价值外似乎还有着它不可小觑的市场经济价值。盆景是园艺中的一种,工作之余,明窗净几,置一、二盆盆景于室内欣赏可以陶冶情趣,丰富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张重民看来,这些都是盆景艺术能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份愉悦,也是盆景艺术能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所在。“现在喜爱盆景的人很多,但愿意花钱购买的却很少,甚至更多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了解这门艺术。”张重民对盆景艺术的前途有些忧心重重。他说,市场反应冷淡也直接影响着盆景创作者的热情,在他所带的十多名学生中,尽管大多现在都已经成长为川派盆景艺术的中坚力量,但完全靠从事这行来生存的已经不多了,他们也把一些精力投向了市场回报更快,经济效益更大的其它园林设计类项目中。


“一件好的盆景作品是需要长时间来精心培育的,有的甚至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完成,你想,如今的年轻人能耐得住这种寂寞的有几个,更何况生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张重民忧虑的说到。尽管如此,张重民也没有放弃艺术上的追求,要提高人们对盆景艺术的喜爱程度,就得想办法去展示它的艺术魅力,普及它的文化内涵。他说,为此他曾做过很多的努力,比如举办免费的公益讲座,在公园里进行现场盆景制作的演示,甚至还与现场的观众互动,请他们来发挥想象力进行盆景创作,但只要多一个喜爱的人,也就多了一份对川派盆景的支持与理解。


去年,成都市提出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这也让张重民看到了川派盆景艺术新一轮的发展抱负。他说,盆景是对大自然的浓缩表现,建设田园城市的向往就是对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回归,相信川派盆景会在这样一种回归自然的热潮中找到一种新生的力量。


“在工作中,倡导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旅游经济、园林特色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动力;倡导盆景艺术家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厚的文化内涵、多门类艺术修养与精湛的技艺、市场意识、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新的科技含量与传统栽培方式相结合,以确立经济大潮中盆景的品牌地位和生存空间。”这是张重民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在个人总结中写下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么做的。张重民说,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完全是为了那份肯定个人贡献的荣誉,更多的还是想为川派盆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办更多的实事。


[川派盆景]

以四川命名的中国重要的盆景艺术流派之一,起源于四川成都西郊,其流传地域涵盖川西与川东。川西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温江、郫县、灌县、崇庆、新都、什邡等县。川东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边各县。



[人物链接]  

1956年生, 毕业于成都教育学院中文专业,1995年起历任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副主任、成都市人民公园副主任、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副主任、现为成都市人民公园副主任;园林高级工程师、园林技师;曾分管上述公园盆景创作与生产、公园景点建设、园林绿化、各类展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理事(至今);成都市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馆巴蜀诗书画研究会画师;成都市锦水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园林书画摄影协会副会长;省市历届盆景评比展评委;中国第五届盆景评比展展评委兼微型盆景评比组组长;中国第六届盆景评比展评委;中国第七届盆景评比展监委;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评委;中国“蜀汉杯”盆景评比展评委;成都市“红砂杯”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评委;2014成都市“安龙杯”评委、专家组组长、副总裁判长并出题授课;中国第六届花博会暨第四届花木交易会评委;2000年获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的“跨世纪优秀盆景艺术家”称号;同年作为中国盆景名家入选《中国当代名人名作盆景精粹》(上海科技出版社)一书;1998年盆景作品入选《中国盆景艺术大观》(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盆景作品入选《中国盆景金奖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盆景作品入选《世界盆景金奖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盆景作品入选《中国川派盆景》(上海科技出版社)、同时入选《中国川派盆景艺术》(北京林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四川盆景艺术》(安徽科技出版社)并被评为川派盆景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获园林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2000年因在造园艺术和盆景艺术方面的优秀业绩,连续两年被评为园林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十月被评为川派盆景艺术大师。2007年5月被推荐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候选人,2008年4月参加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班培训、考试。2008年被推荐为成都市第九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候选人;2008年、2009年分别获市级、省级非物质遗产川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的“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称号”(四川仅一人)。2010年作为川派盆景主要非遗传承人和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成功。




自1978年起即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园林景点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工作;研究风景园林、盆景制作的平面和立面空间 构成关系,并拜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盆景艺术家何子元、陈古清为师,分别向他们全面系统地学习四川规律树桩的蟠扎技术及山水盆景制作、造园、堆山叠石、理水、绿化栽植技术;师从山水画名家张幼矩、朱常棣、罗其鑫学习中国山水画,同时自习中国花鸟画及书法;结业于成都画院山水画研究班、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研究班。1989年中国第二届盆景艺术研究班;1997年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艺术研究班;   2005年第八届亚太地区盆景艺术研究班。1981年以来获成都市历届盆景评比展一、二、三等奖;1984年作品《飞峙大江边》获四川省首届盆景评比展一等奖;1989年作品《牧歌》获中国盆景第二届盆景评比展二等奖;1999年《高山流水》、《相依》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盆景评比展银奖.铜奖;2001年《高山流水》、《相依》获中国第五届盆景评比展金奖.银奖;2001年《山野风骨》获中国“蜀汉杯”盆景评比展金奖;2003年《松风醉卧图》获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盆景评比展金奖;之后因担任全国、省、市各类盆景评比展评委,按有关要求,未再选送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在长期从事园林景点的设计.施工.研究、管理工作中,完成了百花潭公园数处大型景点假山、水体的设计、施工、堆叠;完成宜宾五粮液酒厂大型塑石假山施工、设计;完成大熊猫繁殖研究中心大型洞窟塑石假山(成体.亚成体.幼体)造型施工;完成百花潭公园内各景区的绿化布局施工;直接指挥百花潭公园各类大树的移栽和片植;完成百花芳邻住宅小区绿化布局设计与施工;完成百花潭公园盆景园的设计、施工,使之成为川西旧园改造的范例;完成百花潭公园东西沿河一线大型景区“翠榕绿道”设计、施工;完成百花潭公园西大门区域“破墙透绿”设计、施工;完成“中华家园”、“城市家园”住宅小区山体、水景的设计施工;完成省重点项目攀枝花市“红格温泉开发区”绿化景点施工,并任技术总监;完成省重点项目西昌花卉博览园景观施工,并任技术总监;完成都江堰金叶宾馆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完成心怡德盛苑大型楼盘创意、设计;完成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区大型水景及绿化组织施工,并任总监;参与并组织在各公园内历年举办的省.市花卉展.书画展.盆景展;参与并组织历届人民公园春.秋季花卉展,并直接组织、率团参加:(89)中国第二届盆景评比展;(97)中国第四届盆景评比展;(97)亚太地区第四届盆景评比展暨研讨会;(99)昆明世博会;(2000)中国第五届盆景评比展;(2004)中国第六届盆景评比展;(2005)第八届亚太地区评比展暨研讨会;(2003)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2005)中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2007年代表四川参加第四届中国盆景论坛并发表演讲。




在对园林景点和盆景艺术长期研究.具体施工.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百花潭公园1998—2002年5年规划设想》;《大型塑石假山的造型与制作》(获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盆景研究札记》(获市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园林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盆景中的点和散点石》(获市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园林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关于盆景构成的研究》(获市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园林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盆景的境界与空间》(获园林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998年出版《盆景》一书(四川科技出版社、30万字获西南、西北地区出版银奖)1998年参与编撰《中国盆景艺术大观》(上海科技出版社),并撰写其中四川卷部分,任编委、摄影;1989年参与编写《成都盆景论文集》;担任大型画册《葱茏天府都》编委、摄影,重点展示川派盆景部分;1997年撰写论文《参加亚太地区第四届盆景评比展暨中国第四届盆景评比展体会》,在四川盆景届引发大讨论;2001年参与编撰《中国盆景大师作品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任编委、摄影;同年参与编撰《中国盆景艺术名人名作精粹》(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任编委、摄影;2002年参与编撰《中国盆景名园藏品集》(安徽出版社出版)任编委、摄影;2004年参与编撰《中国川派盆景艺术》(林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任副主编、摄影;2005年出版《中国川派盆景》一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2005年以(98)版《盆景》一书为稿,编写成都市“红砂杯”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盆景竞赛教材、考试题,并亲自授课示范。2007年以川派盆景传承人身份与省盆协、市花卉盆景协会一起,向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川派盆景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成功。




在工作中,倡导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旅游经济、园林特色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动力;倡导园林、盆景艺术家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厚的文化内涵、多门类艺术修养与精湛的技艺、市场意识、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新的科技含量与传统栽培方式相结合,以确立经济大潮中盆景的品牌地位和生存空间。在近三十年的盆景研究和创作中,不仅全面学习、掌握了川派盆景制作技艺,而且在80年代提出川派山石盆景、树石盆景构成中“势”的“起.承.转.合.落.结.走”的创作理念;提出盆景中散点石的创作理念;提出了“台隔”、“树隔”、“层层得势”、“视觉心理连线”、“渐变缩小、放大、旋转、移动” 等创作构成法则;提出“三远法”在盆景创作中的取舍运用;中国绘画理论及造型法则在盆景三维空间中的结合与运用;提出结构美学在盆景造型和中国造园中的运用等理论,都在近年来川派各类盆景创作和布展中得以广泛运用,被誉为“张氏盆景制作法”。多年来在培养园林和盆景人才的方面成果显著,培养的学生们在国际、全国、 省市等各类评比展中脱颖而出,连年均有作品获金奖、银奖,目前已是川派盆景中坚力量,为川派盆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张重民书法绘画作品选]


精彩回放:

川派盆景专题展获奖作品欣赏

根植于巴山蜀水的川派盆景欣赏

“风景园林月”川派盆景展风采

川派盆景传承川派技艺推陈出新

川派盆景大师何子元个展作品欣赏

一寸枝条生数载 佳景方成已十秋

中国盆景欢迎您!

随时欣的盆景展览馆

联系我们加小编微信号:zgpj999,或QQ:2871022604

中国盆景艺术交流群:463174091

投稿邮箱:2871022604@qq.com

弘扬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艺!

欣赏盆景艺术,分享快乐生活!

中国盆景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cutt.com/app/down/100408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中国盆景微社区自由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