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宪烨:盆景园地裁剪百味人生

2017-06-07 阳江日报 中国盆景

【盆景名家】

痴迷盆景艺术创作自成一家,悉心指导盆友诲人不倦,注重理论研讨出版专著多部——

曾宪烨:盆景园地裁剪百味人生

策划|梁小可

撰文|石宁钰 

摄影|李向东

 (本文选自《阳江日报》2014年6月30日4版-阳江新闻网)


▲曾宪烨说,一件件盆景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天不见都心发慌。


▼盆景、国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曾宪烨新近依朱本南先生的盆松,再创作的《傲骨》。

▲朱本南山松作品

▲曾宪烨画作《傲骨》。


2014年5月6日早上8点多钟,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到千家万户的天台,曾宪烨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走出家门,来到了相距约两公里的岗背西路女儿的家里,爬上三楼40平方米的天台。这是他的“盆景天地”,错落有致地摆放着40件盆景,都是他的心爱之作。给盆景淋水、除草、捉虫、摘芽、疏枝,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


这些盆景与曾宪烨相伴了十几二十年,都基本成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有的盆景曾经拿去参展,获得多个奖项;有的正在作最后的打扮,准备参加2014年盆景博览会。但多数还在进一步蓄枝造型中。


每一件盆景,都凝聚了这位67岁老人的无数心血,就像是他自己的孩子。曾宪烨每天都要上这个天台打理一番,累了就坐在那张旧凳子上休息一会儿。看着一件件苍翠的盆景,老人脸露满足的神情,对往事的点滴回忆涌上心头。


▲曾宪烨作品《春醉》 (树种:春花)

偶然结缘

放下画笔,剧团美工迷上盆景


拿起修枝剪前,曾宪烨最想拿的是画笔,当画家是他小时候的梦想。


曾宪烨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他和弟弟常去城外的山林砍柴帮补生计。那时,当画家的想法藏在他心底,是个不敢言说的奢侈梦想。


往事有些辛酸。上初中时,阳江还没有卖宣纸的地方,曾宪烨为了学国画,手里攥着几块钱,一个人搭车去广州买宣纸,路程是7个小时。学画需要投入,家境贫寒自然得不到太多理解和支持,但命运却没能让他停止当画家的梦想。


1965年高中毕业后,曾宪烨下乡到塘口公社上垌大队当知青,过着清苦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有人无意间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当时的县文化馆几次抽他出来参加画展。


曾宪烨说,当时,他觉得这正是自己画国画、搞版画的好机会,就更加勤奋地练习画画。1976年8月他被抽调回城,成了阳江粤剧团的美工。1984年,他进了工人文化宫,画电影广告、负责宣传工作。


一边做着这些和美术有关的工作,一边赚钱养活自己,对他来说,是件很享受的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国画作品曾多次获奖。


直到有一天,这个剧团美工看到了一种绿色的“雕塑”,便深深爱上了这门赏心悦目的艺术——盆景。


他深深地明白,盆景和国画一样,只是把书画里线条的节奏、韵律、力度、空间变化变成盆景中枝线的造型技法;不一样的是,和国画相比,盆景是有真正生命的艺术。


从此,曾宪烨手中的画笔变成了修枝剪,漫漫人生中有了新的使命:巧妙地借笔国画,把盆景打造成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活的雕塑。


为纪录自己人生这一个转折,他在一篇《我的盆景梦》中写下:“我自幼喜欢中国画、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1986年后开始接触岭南盆景,始发觉岭南画派、岭南盆景一脉相承,追求的是紧跟时代、创新、改革、开放、自然。”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阳江刮起了一阵盆景风。1986年,曾宪烨建起了新居,有了70平方米的屋顶露台,为他玩盆景提供了空间。


这就是曾宪烨盆景梦的开始。几十年过去了,曾宪烨还是感慨,正是因为有了国画的基础,他探索盆景艺术才比别人少走了很多弯路。


潜心创作

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


因为有共同的艺术爱好,曾宪烨和“盆友”们经常一起探讨树桩的裁剪、造型。1996年9月,江城区成立了盆景协会,把这些“盆友”们聚在一起,曾宪烨被推选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年轻的后生仔,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切磋盆景技艺。


那时,每到周末,老少“盆友”们就齐聚某个“盆友”的家里,一整天都围着一个桩,大家沏一壶茶,弯着腰,或者干脆蹲到地上,各抒己见,看看该如何裁剪、向哪个方向造型。有时意见不合,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每当这个时候,曾宪烨总是把想法几笔描画在草稿纸上,讲出道理来,大家才慢慢信服,最后再一起商量定稿。


“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搞盆景最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一点都急不得。曾宪烨很清楚这一点,按照岭南盆景的技法,每截枝条都从一个小芽培养起,一节,一段,像照顾小孩一样,让它慢慢长大,“积聚成型”。


他的确不急,比如他的盆景作品“傲骨欺风”(雀梅),经过育桩、修剪、蓄枝、造型,花了12年时间才成型,但给人的感觉一气呵成,神韵俱佳。这件作品获得1998年第二届省港澳台岭南盆景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


曾宪烨说,搞盆景是急躁不了的。有时一不小心,或看走了眼,把一个好端端的枝条剪断了,又要重新培养,费时费力。搞盆景可锻炼眼力、心力和耐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盆景拿去参加展览,获得了多个奖项。如《有容乃大》作品获省第一次会员作品金奖。由于家里的天台空间有限,曾宪烨把一部分盆景放在女儿家的天台上。每天早上,先到女儿家的天台侍弄盆景,再回到家里打理盆景,两点一线,风雨无阻。他说:“这些盆景都是自己十几二十年的心血,就像亲生的孩子一样,一天不见就觉得心发慌。”


曾宪烨在省内盆景界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不少外地盆友慕名上门拜访或求教,他总是热情接待,相互交流学习。他的下一个想法就是,从事盆景教学,让更多的人知道岭南盆景的技法。


10多年来,所有认识曾宪烨的“盆友”,都尊称他“曾老师”。

诲人不倦

网上论坛做版主悉心指导盆友


随着年龄增长,曾宪烨很少外出。他又学会上网,用网上交流的方式,指导别人。


于是,曾宪烨又多了一个身份:岭南盆景论坛的总版主,还负责起“盆景深度探讨”专栏。在由广东盆景协会主办的岭南盆景网上,曾老师是一个热门人物。尽管年纪大了,但他还是下了苦功,学会了上网,学会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设计盆景图。许多盆友把自己的树桩或盆景放到网上,恳请曾老师指导,或赐个设计图。


曾宪烨觉得,岭南盆景网是探讨发展岭南盆景艺术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承担好版主的职责,他几乎每天6时起床吃完早餐,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岭南盆景网回复论坛的帖子。如何截剪、构图、造型,他先发出帖子引导大家讨论,最后指出树桩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详细的造型设计图解。有时在晚上临睡前,他还会上网回复贴子。


2014年4月8日,曾宪烨在论坛上发了一个《茉莉花的香,杀到位了吗?》的帖子,把盆友“茉莉花”的一个九里香树桩放上来进行深度探讨。“你会如何截定造型方案?”几天时间,就有1400多人浏览,得到100多个回复,大家指出原作者截桩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设计意见。最后,曾宪烨提出自己的看法,附上分析图、裁剪图、设计图,让盆友们大开眼界。


2014年5月1日,一位盆友把一棵七里香发上论坛,请求曾宪烨帮忙设计。他看到帖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是:“七里香密结一团、主次不分、少精华少特色,不适合制作盆景。”末了,曾宪烨还附上一句:“直言,请见谅!”


曾宪烨并不在乎得罪人,他说:“我只能对我认为是有前途的桩进行设计。”这是他明确挂在网站里的设计原则。他说:“我的脾气很直,经常得罪人,但还是要对别人负责。”


理论总结

出版三部专著探讨岭南盆景艺术


时至今日,最让曾宪烨感到高兴的,是他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编著了三本盆景专著。他说,岭南盆景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时间并不长,因此那时介绍岭南盆景技法的书刊极少。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曾宪烨和盆友们又在赵士湛(已故)的家里一起讨论如何选桩裁桩。有盆友提议:“既然你都清楚了很多盆景技艺的理论知识,何不把这些都写出来,供大家一起学习,进一步探索岭南盆景艺术。”


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既能把平时与盆友们一起探讨的问题写出来,又能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同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国画、盆景理论知识,让更多想玩盆景的人看明白,少走一些弯路。


于是,他白天奋笔疾书,晚上挑灯夜战,把平日里借鉴岭南画派的技法和意境融进盆景创作中,一字一句用笔在稿纸上写下来。一边写着自己的研究,一边搜集着大量的资料,两年后,在1999年6月,他的第一本盆景专著《树木盆景造型养护与欣赏》(与马文其合著)问世。


这本书融进了曾宪烨多年以“截枝蓄干”方法创作的经验,把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加以探讨,对盆景的基础知识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很适合盆景初学者学习,广受盆景爱好者欢迎。


此后,曾宪烨不断探索岭南盆景的技法,并写成文章在《花卉与盆景》、《树木盆景》等盆景刊物上发表。多年以来,他一共发表300多篇论述盆景技法的文章。


2007年7月,曾宪烨开始编写第二本书。他试图从新的角度,再次整理、总结从事盆景创作20多年的心得体会。这本《新编盆景造型技艺图解》(与马文其合作)于2008年1月出版。曾宪烨曾将这本书送给一个香港的盆景大家,得到这样的评价:“这是现阶段盆景理论知识超前的一本书,对于盆景的制作、品赏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012年1月,他着手编写第三本书,将近年与盆友讨论的热点理论知识,用浅显的图解形式加以讲解、分析。部分桩材实例来源于岭南盆景网论坛中的“深度探讨”栏。这本书名为《盆景造型技艺图解(最新彩色版)》(与马文其合作)于2013年2月出版受到全国盆景界一致好评,成为许多盆景爱好者研究盆景的教科书。


当初,为了把“盆友”们的盆景作品拍成图片放在书中,曾宪烨攒钱买了一台6000多元的相机,自学摄影。


采访中,曾宪烨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书。他用已长茧的双手摸着这些纸张,一页翻过一页。某个树桩是哪个盆友的,某件盆景当初他们是如何研究、如何创作……书中每个人和每幅作品都有他们背后的故事,作为深深的怀念,他们曾经因盆景结识的友谊,已经化为最珍贵的记忆。

人物档案


曾宪烨,1947年生。平生喜好书画,1986年开始盆景创作, 2004年被评为“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2008年被评为“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被聘为“广东岭南盆景专家组成员”,2011年通过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亚洲美术家协会会员”。


平时,遮阳帽与修枝剪从不离手,注重技法、枝法和造型形式的探索,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岭南盆景的风格。盆景作品曾获得第二、第三、第五、第九届“粤港澳台岭南盆景艺术博览会”佳作奖、紫荆奖、铜奖以及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作品展金奖。


1996年至今,任江城盆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十多年来,每逢节假日都不定期举行盆景艺术交流活动,言传身教,并在岭南盆景网主持《盆景深度探讨》专栏,讲解岭南盆景技法,探讨盆景造型技艺。广东盆景界的“盆友”都尊称他为“曾老师”。

记者手记

搞园艺要耐得住清贫


采访前,记者翻阅过曾宪烨编写的书籍,浏览过他在岭南盆景网主持的版块,想象着他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应该身处在一个热闹繁华的住处,交游广泛,写作时执笔正襟危坐,玩盆景时意气风发……直到见到他时,怎么也没想到他竟是个脾气直爽随意,和蔼可亲的老人,专注于自己的爱好,乐此不疲。


有人培育盆景是为了卖盆景,获得经济效益。但是,他对自己喜欢的盆景,从来舍不得卖,蓄养在阳台上,精心打理。当岁月蹉跎,世事变迁,多少年的光阴里,他总是沉下心来,甘于寂寞,静静地按照自己思路进行创作,把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变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盆景。接受采访时,他说,搞盆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人搞了二三十年盆景,却没有下一件成型的作品,是因为在作品快要成型时,卖给了别人。这样虽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会留下遗憾,毕竟上等的树桩是可遇不可求的。


记者翻阅采访资料,看到他曾在2012年春节的一个夜晚,听着窗外的爆竹声写下的一段话,深受感动。他这样写道:“一年又一年,时间不觉就过去了。对着一件成熟的盆景作品,回想当初,才觉得时间的可贵。但人的一生就是要有希望,有喜好,有目的,有追求才充实完整。自己努力了,就无愧于心了。”

几十年的时光,曾宪烨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者,他从坚守着画家梦的勤劳美工变成一个披星戴月的园艺工,但不改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

精彩回放:

柏悟人生

盆景悬根露爪美不胜收

曾宪烨《有容乃大》的创作轨迹

川派盆景的“外科手术大师”

小盆景如何施肥?让盆景改头换面有技巧

一盆盆景,就是一方世界!

赵庆泉李云龙石景涛现场演示盆景创作

人生一世,活着就是一场修行!

中国盆景欢迎您!

随时欣的盆景展览馆

联系我们加小编微信号:zgpj999,或QQ:2871022604

中国盆景艺术交流群:463174091

投稿邮箱:2871022604@qq.com

弘扬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艺!

欣赏盆景艺术,分享快乐生活!

中国盆景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cutt.com/app/down/10040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