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想了解的西农学院——农学院

2017-12-2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

农学院


学院现设农学系植物科学系种子科学系;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特色

长期以来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西北旱区,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和小杂粮等旱区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其中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旱作农业和小杂粮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小麦遗传育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研究,2014-2015年小麦研究领域通讯作者发文量、JCR 期刊特征因子前10%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小麦品种选育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西农979为全国第三大主栽品种。

  旱作农业研究特色鲜明。率先开展的“旱作农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等方面研究,丰富发展了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提出的“旱区稳定型种植制度”、“旱地秋覆盖春播”、“旱作农田集雨种植”等技术,在北方旱区广泛应用,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于长期研究积累,开设了“旱农学”课程,并成立了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经过长期凝练,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了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和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5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陕西杨凌分中心、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等15个国家、省部及5个校级科技创新研究平台,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办《西北农业学报》、《麦类作物学报》学术刊物。是陕西省农作物学会和陕西省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简介

现有教职工234人,其中教师170名,具有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71人;具有博士学位111人,硕士学位28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6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三秦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陕西省“三五人才”8人; 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

  现有在校学生1260人,其中本科生730人,硕士研究生375人,博士研究生155人。自设系建院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4939人。著名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研究员、中国农业区划的开拓者沈煜清教授,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同志,现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朱静芝同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王辉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科杰出人才李立会、著名旱地小麦育种家梁增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许为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耀祥等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成果

学院积极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黄淮麦区四次换代更新的6大品种中学院培育了4个,在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起了主导作用。上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年推广最高面积达九千万亩,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记录;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研究员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宁锟研究员选育的小麦“陕农7859”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的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持续保持该领域国际前沿水平。学校实现了陕西省玉米品种的3次更新换代,林季周研究员先后育成武字号、陕字号玉米杂交品种20多个,是我国较早提出和利用玉米单交育种的农学家之一;俞启葆研究员创立了棉花病圃选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学院在杂交小麦选育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的能力。当前,正在努力加大国家及省级审定品种的推广工作。以“西农“979”为代表的小麦优良品种正在陕西及黄淮麦区推广;以“秦研211” 为代表的油菜新品种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推广,目前在黄淮麦区建立示范园20个。经过不懈努力,小麦优良品种“西农979”在河南省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全国三大主栽品种之一。

  学院将坚持人才强院、学科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渗透交叉,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为建设以我国旱区农业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农学学科而努力奋斗。

网络编辑;郭姗姗 张欣

审核:杨美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