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键词:失控、阿米巴、能动性、收款、专业管理,那些设计公司好奇又纠结的问题(上)

雪琦 ADU咨询 2023-03-14
7月25日、26日,ADU陈阳老师在成都(致澜景观)和重庆(纬图设计)分别开展了“有机思维”全国巡讲,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不仅有本地的朋友,更有从河南、贵阳、厦门、广州等地远道而来的朋友。这次我不给大家仅是以简讯的形式展现活动,而是详细整理了活动中各位在设计公司管理过程中提出的那些好奇又纠结的问题,看看陈阳老师是如何回答的,是否也解决了没机会到场的朋友们的困惑。


有机会不会导致失控?

 

提问:有机对设计公司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设计的目的是创新,但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有机思维会不会导致失控?往往设计公司里面的人、团队水平有高有低,对于公司的标准应该怎样去控制?这可能会有一个冲突在里面。

陈阳:理解,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都有类似的疑问。《失控》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凯文·凯利——硅谷的未来学家写的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非常难懂,但是值得一看。失控在他看来,用机械思维看一个有机体总感觉它在摇摇晃晃,这个状态如果用有机思维去看,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比较享受的状态。

我知道你说的失控是另外一个意思:当我们真的按照底层单元,赋予他自主权,然后分层决策的时候,他的能力又达不到这个层次的要求,就会失控,是这个意思。其实问题在你身上,为什么你让底层单元有那么多自主权呢?他从没有自主权到有自主权状态是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从生下来到18岁这样一个18年的成长,他的认知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一个5岁孩子的认知当然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你不要把一个让10岁孩子能够自主决定的事儿交给5岁的孩子,他现在具备什么能力你交给他,能力强了再交给他。你什么都交给他,那是你的问题,当然你什么都不交给他呢,他可能到了18岁不会成长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因为他习惯了都是你替他做决定。所以这是一个过程。

有机的转型本来也不是一个突然“放”的动作,我们的组织通常都是偏机械化的,到有机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在他本能的决策范围内,能够决策的就让他做,比如买个文具或决定去哪里旅游。但是如果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孩子,你让他当项目经理,那是你的问题,要求过高,即便是他自己提出的要求,你也别让他当项目经理。如果我们都觉得他还不够格,你“放”给他,当然会失控。

你本能的想,哎呀,陈老师,你说的挺理想的,比如我们100人公司按道理应该有10个项目经理,问题是我只有3个,所以我急啊,把另外7个人拔高使用。那还是你的问题,你急什么呢?为什么弄出100人了呢?机械体的本能思维是快越好,越大越好。你能让你儿子从生下来用5年时间长成18岁大小伙吗?所以有机体的成长速度,一般来说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它往往慢于机械体的成长速度。机械体一旦成功因为它效率高,比如流水线可以弄10个,但是你养孩子可不行啊,他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一般孩子5岁上幼儿园,10岁在小学,15岁就中学,18岁上大学,有个案但大部分不会特别快。

以机械急迫的心态,希望让年轻人马上成长起来,不给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然后你说是有机思维导致的失控,我认为你可能错误地理解了什么叫有机。有机它本来就没那么快。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干成一件什么事情基本上要一万个小时,你说我不干一万小时,我就三千小时、两百个小时,可能练得有点像但实质上差得十万八千里。有时候换个角度来说,对“失控”这个担忧是对的,但是方法上,第一不要过激,第二循序渐进。

急的话要怎么办呢?我们ADU这个公司说起来从08年到现在11年了,就那么几个人,虽然在这个行业中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但规模并没有扩张,我做我喜欢做的事儿,公司管理各方面更像有机的状态就可以了。

延伸阅读
有机化三步曲

《底层单元》   《异质发展》  《分层决策》


有机理论与阿米巴的区别?
 

提问:我刚刚听了您关于有机理论的描述,我想问一下这与稻盛和夫所提出的“阿米巴”有什么区别?

陈阳:嗯,很多人都提到“阿米巴”。阿米巴也是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但是在管理学上我们可以从三点去考虑这个问题:第一,运用这个方式成功的公司是否是智力型企业?因为智力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管理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第二,产品是工业化量产还是定制;第三,属于B2B行业还是B2C行业。

对于设计行业几乎可以说“阿米巴”没有什么用。“阿米巴”是在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中,为了激发其中的活力和相互协作才产生的,是在工业行业中,精细化分工足够多、产业链足够长、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存在的。而且在这个产业链中,前端工作人员几乎与后端客户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在设计行业中,每个设计师几乎都可以直接接触客户,所以不存在阿米巴这种需要打破产业链过长的问题。

当然,不是说很多管理学方式不能借鉴,而是要考虑解决什么问题。有些领域适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一个问题导向还是方法导向的问题,很多人搞混了。
 
延伸阅读

《阿米巴,别忽悠设计师》 


如何让初创小公司的团队发挥能动性?
 

提问:我在团队初创阶段遇到一些困惑想请教。因为我们现在团队还比较小,就十来个人,而且也算是起步的阶段,听了陈阳老师的课和书,比较认同,包括高(静华)总也在传递这个理念,但是我们在团队初期的时候,要建立这样一个有机组织,包括前面提到的分层决策,我们也希望激发团队的一些活力,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等,在这些方面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呢?

陈阳:10个人还是比较家庭式的氛围,什么叫家庭式氛围, 就是你一桌饭能解决。很多人感觉家庭式氛围很亲切,很舒服,当然这与企业还是有区别的,一开始家庭氛围极大地有助于企业初期的建设,但后面要做调整,不能长期维持家庭式的企业。

大概在10多年前CCDI上海公司早期创办的时候就是十来个人,开年会很简单,一桌饭就解决了,后来人开始多了起来,很多人都不认识,会有这个转变。按照家庭纽带和上百人之后的区别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差别——无限责任。家庭之间是无限责任,纽带感很强烈,互相之间可以尽职尽责,另外相互的认知程度很高。

10个人的话或许可以微弱地做两个层级的划分,必然会有一些人在更高层级做一些事。就像我和雪琦两个人,有些事情她决定,不是我决定,我听她的,一定让她明白这一点,当她明白这点的时候,自主性慢慢起来,她想去做的一些事情就会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哪怕是10个人,仍然尽一切可能给他在他这个层面上做自己的决策,甚至他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要调动你作为他的资源,如果有相应的开支是他自己决定,不需要给你汇报,这就是分层决策。你一旦有这个事,人家会觉得你这个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太一样,这个事情在朋友、同学之间也会传播。我觉得起码在分层决策上要有这个设置,不过从项目角度上分不开,10个人基本上有1、2个项目经理就够了,但是日常的有些事情可以分,哪怕有一、两件事情都让他觉得,我不是执行的人,我是动脑子的人,公司需要我的“脑”。

 由商务团队收款还是项目经理收款?


提问:非常幸运,正在我非常纠结和疑惑的时候可以遇到ADU,我是做运营这块的,我有个很纠结的事情在思考,目前很多公司经营由运营或商务来做,但在设计公司中,经营很容易与生产团队脱节。如果把经营让生产团队来做,我也害怕,他们没有比较强的经营意识或商务能力,能否做好经营管理,更害怕经营的问题影响到生产。那这两种模式,哪种会好一些?

陈阳:收钱是经营团队收还是项目组收(项目经理负责制),这两种方式都有。我自己以前的实践是:经营部负责收定金,整个项目收款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既然要对项目全权负责的话,必须在这个阶段接手。

这取决于我们对项目经理的定位是什么。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在财务和经营上应该有一定的能力。其实我们以为设计师只要画图好就行了,这有问题。在我个人与很多设计师打交道后发现,一个好的设计师往往在经营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能力。那些你见过的大师,大多都是经营高手,他扮演的是主创设计师,但其实具有较高的商业敏感性。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位的,专业、商务或其他方面,沟通、情商等都是这些能力的一个表现而已,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伴随其他能力的提升,其实这是扭曲的,高手这些能力都能体现,只是时间有限未必每一方面都参与。

所以我建议换一个角度,从有机角度去看,一个人应该是完整的人,所谓完整的人,是在多方位都有所体现,如果他致力于成为一个好项目经理的话,应该有一定的经营洞察力。这是我推荐的方法。当然他可能在一开始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技巧,那么经营部门要适当地多与他沟通、交流,帮助、支持他去做成这件事,包括曾经与甲方在一些经营过程中碰到信息的及时反馈。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不是割裂,前面是我做后面全是你做,做个交接就完事儿了,而是“交错”,当你在前期沟通达到一定的商业基础后,设计团队接手了解前期与甲方是如何沟通的。你也不要定金收完后什么也不管,要在设计团队做方案的时候参与一些工作,这样有一个“交错”的方式,可能会减少过程中一些信息的流失。这是我的建议。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但是我觉得从有机角度而言,应该用“交错”的方式,让项目经理参与,对于他全面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高水准的设计师是好事。

我见过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不仅设计能力强,经营能力也不差。我听说Zaha的经营能力非常强,如果不做设计师完全可以去从商。告诉你的设计团队要想成长,商业对他们的设计一定有帮助。

 

能否招到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呢?
 

提问:我现在碰到一个困惑就是招人,现在要招到比较合适的员工很困难,尤其管理人才,设计师转做管理有时候又不太专业,是否可以招聘其他行业的人做管理?但是设计行业又比较特殊,是否需要管理层懂专业呢?

陈阳:其实技术型和管理型这两类人才在设计公司都需要。我们知道设计行业技术门槛比较高,很多设计师可以转行去做其他很多工作,特别是建筑设计师。所以导致在管理上有一个特殊点,不能用普通的MBA所学的管理方式去做管理。如果是其他行业招聘来的管理人员,不懂设计行业,那么你就要帮他熟悉建筑行业的特征,发挥她的管理优势;如果是技术人员呢,就需要补充管理方面的知识。

比如说什么是好的财务总监?懂业务的财务总监,他理解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状态,不是我们所说的会画图,而是有业务理解力和洞察力。
 
延伸阅读
《懂业务的财务才是设计公司的好财务》



未完待续

下一期关键词:

生存、一线开发商、价格联盟、Marketing、价值观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陈阳

  • ADU 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总裁高级研修班  讲师         

  • 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

  • 8年房地产行业、12年建筑设计行业、11年管理咨询工作经验


陈阳先生拥有丰富的设计行业管理经验,在过往的工作经历中曾担任过:

  • ECUC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 有限公司总经理

  • HAYA 北京环洋世纪建筑设计公司(后 凯里森) 总经理

  • CCDI 悉地国际 上海公司总经理、总部运营副总经理

  • 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现华蓝设计集团)深圳分院 建筑师

陈阳先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擅长设计公司的管理转型和提升,被誉为“中国设计行业第一位实战型管理专家”,著有《白话设计公司管理》,《白话设计公司战略》,创新性地提出设计公司的ADU产品开发五步法、五种专业化发展导向、设计公司的管理模型、企业组织发展三轴理论、有机组织论等,并将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工具,例如管道管理、细分市场模型、运营数据体系、职级体系等成功应用于设计公司的管理实践中。


近期课程及活动预告
1、“有机思维”全国免费公开巡讲 (北京、天津、上海待定)
2、“有机组织管理创新WORKSHOP”第六季深圳班(8月底)
3、品牌与产品共生02 —— 设计公司“品牌创造连接”系列活动上海站 (8月待定)


咨询与报名:雪琦

 微信 renxueqimkt

 手机 185 2156 63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