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劝你卖北上深房子的,不是中介的托儿,就是十足的骗子!

2017-02-19 国民观察


作者:韬略哥

来源:财经韬略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冒出来,劝大家战略性看空中国楼市,抛售中心城市的住宅。


卖了之后怎么办?无非是“租房+理财”,或者是移民。

 

我要说的是:给你提这个建议的,如果不是一个“半瓶子醋”的专家,就是一个中介的“托儿”,或者十足的骗子。

 

比如说你在北上深有两套房子,价值大概2500万元人民币。如果你卖了房子,拿到了现金,这时候有两大选择,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移民

 

有两套房子,可以套现2500万的,基本上人到中年。这样的一个家庭,孩子正在上中学或者大学,有留学需求。但对于夫妻二人来说,社会关系基本上在国内,移民到国外,首先面临谋生问题和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

 

2500万人民币,大约是360万美元,看起来不少。首先面临一个问题,你如何把钱转到国外。在当前外汇管制收紧的情况下,只有违法途径。这就存在巨大的风险。此外,是如何获得海外身份,如果是投资移民美国,还有时间成本和移民失败的可能。到欧洲的二三流国家,语言更是问题。

 

即便到了国外,仍然存在财产如何保值增值的问题。买几套房子出租是最顺利成章的做法,但国外房屋税费和维护成本很高,很多服务租户的琐碎工作甚至需要自己动手,估计很多中国人都不能适应。大家都习惯了国内的生活方式:换个灯泡都让物管来干。

 

我的朋友,就有很多人通过移民,成功地使自己变成了阴阳人:生活在国外、事业在国内,一年到头来回奔波,还存在复杂的纳税问题。当然,如果你喜欢国外清净的生活,折腾一番自无不可。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仅语言问题就是无法完成的跨越,更别说如何打发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时光。

 

由于人民币已经启动贬值周期,长远看目前的发钞速度每年都会带来四五个百分点的贬值压力。所以,未来中国楼市如果见顶,首先见的也是“美元顶”。这让购买国外的房产,具有现实的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镇化仍然只完成一半,再加上经济存在较大发展潜力,中心城市的房价可能还有相当上涨空间。当然,这要看国内经济转型是否成功。

 

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已经完成。其中心城市的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流出的避险资金炒作实现的。换句话说,洛杉矶、旧金山、纽约、温哥华的房价,多半是中国人自己炒起来的。在全球化见顶、欧美排外思潮崛起的大背景下,这种势头能维持多久很难说。澳大利亚已经出现了强迫违规购房的中国人出售房屋的现象,这对于中国炒房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租房+理财

 

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卖掉房子租房住,然后用巨额现金做理财或者投资,等房价暴跌的时候买回来。


其实这个方案同样不靠谱:金融市场的风险远比房地产市场大,波动更频繁、交易更为方面,散户很容易被洗劫。至于等经济不好的时候,抄底买便宜的房子,也往往成为幻想。按照中国的体制,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出台刺激政策是非常方便的,历史上四轮房价大涨都出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而不是经济好的时候。那种稍纵即逝的“下影线”,你很难抓得住。

 

卖房获得的资金如何管理,是个沉重的负担。炒股?买P2P?恐怕同样不靠谱。信托产品呢?上万千的资金可以找到8%10%的年回报率的产品,但问题是如果违约怎么办?最保险的是买银行理财产品,但回报率很难超过5%。也许你会说:5%不少了,2500万一年就是75万。

 

但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可以看做发钞速度)现在大约11.3%GDP增速如果扣除水分或许只有6%(这是财富创造的速度)。所以,人民币购买力每年缩水大约就是5个百分点。理财产品给你的5%年回报,其实仅仅让你不贬值而已。如果因为经济情况不好,国家出台刺激政策,M2增速提高,你马上面临财富贬值。比如2009M2增速达到了27.7%,超过当年GDP增速19个百分点。赶上这种年份,你5%的年理财回报,等于一年下来财富贬值了14个百分点。

 

拿着北上深等中心城市的房子就不同,他们至少会跑赢“M2增速-GDP增速”。也许某一两个年份没有达到,但突然有一年就会跳起来补涨,比如2016年。有人测算过,深圳房价的长期涨幅甚至赶上了M2的增速。所以,拥有中心城市的优质住宅,本身是能赶上“真实通胀”的,至于租金则是额外收入。所以,在大城市房屋“租金回报率偏低”是个伪问题。

 

第三、普通中产家庭该如何配置资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述两种卖房方案都不太靠谱,但相比之下第二种是最不靠谱的。大量现金在手里,而且以人民币方式存在国内,是非常不安全的。对于大多数中国的普通中产来说,未来的资产配置应该是这样的:

 

1、大城市优质住宅,应该占总资产的70%左右。总资产不超过5000万,没有必要配置境外资产;总资产不超过2500万,则没有必要配置房产以外的资产。

 

2、一个家庭,最好在“高级别、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大城市(也就20个左右)拥有两套优质住宅。太多(比如超过5套)也没有必要,因为未来中心城市或许会有累进制、惩罚性的房地产税。但对于房地产税不用担心,可以等它出台之后,再出售多余的房产(特别多的例外)。不用担心不能出手,中心城市的房子有人接盘。

 

3、房子以外,需要配置一些实物黄金、美元,其他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信托产品、债券、股票(包括A股、港股)。最好能参股“靠谱朋友”的比较靠谱的创业项目,但资金量不要太大,可以分散投几个试试。

 

4、虽然中国楼市或许正在接近“美元顶”,但距离“人民币顶”仍然有相当大距离。北上深这种城市的优质住宅,绝对不能轻易卖,而应该成为家庭的财富之锚,超长线(30年、50年)持有,当做养老的依靠。


5、现金永远是最危险的,卖了房子拿着大量现金,就如同裸奔。


6、把自己的财商估计的低一些,投资策略保守一些,你会更幸福。


炒房炒钱的人要小心了!央行1份报告70次提到1个词!


央行最新重磅文件70次提到风险


2月17日晚上7点40分,央行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令人震撼的是:央行在这份大约3万字的报告里,70次提到了“风险”,16次提到了“泡沫”,这向我们传递了重要的政策信号!

 

 

其中,报告还两次提到了“房地产泡沫”,并首次强调,要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这对楼市会带来什么影响,房价会大降吗?


央行每个季度会公布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阶段性的总结和展望,对于投资者来说极具研究价值。


2016年四季度,是中国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稳健中性”的关键节点,也是房地产市场从放松到不断加强调控的关键节点。因此,这份报告更值得关注。


一、防止“以钱炒钱”加杠杆行为


在去年的季报里,央行提到了“风险”的次数在不断增加,二季报提到了53次,三季报里63次,四季报里达到了空前的70次。


报告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


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保险资金运用、房地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


报告给出了具体措施,包括:


继续做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及时提示风险,完善应对预案。


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等等。


……


高度重视“资产泡沫”,尤其是楼市泡沫

 

在四季报里,央行非常罕见地16次提到了“泡沫”(主要是资产泡沫),而在二季报里只提到了1次,三季报里只提到了7次。此外,四季报还两次提到了“房地产泡沫”,这是二三季报里没有提到过的。

 

对于房地产,央行在四季报里是这样说的: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指导分支行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房地产调控,在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下一阶段,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机制建设,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主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更为重要的,是从完善财税制度、改进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入手,从供给端解决房地产供需错配问题,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显然是下一步央行在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上的基本策略。“宏观上管住货币”,意味着M2增速很难再超过12%,在2017年多数月份会在11%左右挣扎,甚至逼近10%;而m2和m1的剪刀差也会收窄,维持低位运行。这对于楼市、股市来说,是个偏空的消息。

 

虽然央行强调了“因城施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信贷会比较宽松,但缺少了一二线热点城市的带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会比较缓慢,市场将逐渐呈现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局面。


央行报告还告诉我们,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在过去一年里从21万亿增长到了26.7万亿,占全部贷款比例的25%。去年个人房贷余额增长了4.9万亿元,而商品房销售是11.76万亿。即便考虑到供楼结束的因素(比如1万亿),纯新增个人房贷占新增销售额的比重也只有50%左右。这说明个人购房者的杠杆率不算高。


此外,由于CPI出现显著反弹,物价上涨压力上升,央行报告对物价问题关注度提高。如果CPI继续走高,则央行将有全面加息的压力。这对于股市、楼市将构成利空。


银行全面收紧融资,地产告别“高杠杆”时代!


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多渠道证实: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融资全面趋紧,具体包括四项:


1、禁止“配资拿地”等地产夹层融资

2、新增开发贷趋紧

3、拒绝给“五证不全”开发商提供贷款

4、暂缓存量信贷置换房贷等交叉融资手段


一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兴业、交行相关人士也称,开始收紧房地产类贷款,包括个贷和开发贷规模都受到严格控制。


2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文件(以下简称“4号文”),强调对北上广深等16个房价上涨过快城市住宅项目的私募产品不予备案。


去年10月底,证监会连同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也加强了房企公司债的分类监管,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债已经处于严控状态,土地类的更是监控的重中之重。


去年在房地产投资业务上增长较快的投行部门,可能也将引来一轮房地产风险排查。


种种迹象给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2017年金融机构给到房地产的企业和购房者的支持相比去年将大打折扣,房企正在告别“高杠杆”时代。


一位交通总行信贷人士预计:“今年开发商的资金成本至少增加0.5个百分点。”


房贷紧缩,楼市进入寒冬,这几类人最惨!


最近,北京、天津、广州、青岛等一大批城市都有收紧房贷的举动,普遍把首套房按揭利率的85折变成了90折。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深圳等一大批热点城市的楼市正在入冬。


一些投资客仍然没有看懂2017年楼市,抱有幻想。倘若房价大跌,这几类人要悲催了:


第一种人:去年8月份以后,高杠杆杀入热点城市楼市的投资客。


这批人比较悲催,他们几乎在最高点杀入了楼市,而且使用了高杠杆。其中有些人连首付都是通过高利贷获得的资金,或者P2P的配资。如果买的是新盘,目前尚无法交易,只能死扛。如果是二手房,或许还可以斩仓出局。但如果是大房型,又是在一线城市,估计出手将非常困难。


第二种人:热点城市调控之后,高杠杆杀入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客。


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都是一个大坑。如果有人口增量,投资的物业比较优质,长线或许能保值。但如果是短炒,绝对会非常麻烦。最大的可能是,不仅现在找不到人接盘,未来也很难。最终,只能斩仓出局。


第三种人:热点城市调控之后,购买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的投资客。


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一般来说都在风景区旁边,远离中心城市。这类房子多是“美丽的陷阱”,环境非常诱人,但利用率非常低,无法转嫁房地产税。被运营商托管之后,回报率很低,也很难监管其真实收益。如果没有过度加杠杆还好,过度加杠杆的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商业地产也大多过剩,虽然租售比高于住宅,但上涨的动能比住宅差很多。


财经评论员齐俊杰对此评论道:从去年开始楼市进入了明显的博傻阶段,很显然后面的傻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