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视剧行业信用危机,观众何时才会“回心转意”?


影视行业今年正在经历巨大震动,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如今回想起来,大家对2018年上半年电视剧的总结及评价像是暴风雨前的闷热,对电视剧本身“平淡”、“泛善可陈”、“现象级缺乏”等形容都暴露出了观众对于电视剧寡淡的兴趣。


明星演技被诟病、类型剧无类型特点、塑料质感等问题已经不再被特意指出,稍微在某一方面做得不错的电视剧就被称为“良心”,加上短视频的迅速火爆,大众的注意力已经被逐渐转移。



其实不仅仅在今年,对于电视剧幕后制作,观众早有微词。去年针对小鲜肉的口诛笔伐,从编剧汪海林的一篇横店实录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演员抠像,倒模,轧戏等问题更是刷新了吃瓜群众的认知,而对于七八十集的电视剧注水问题,观众也用2倍速来无声控诉。


所以当郭靖宇导演详细地曝出了行业内幕,范冰冰的罚款金额明确展现出来,观众这才感觉自己原来一直是“被安排”的对象——行业自娱自乐,有人买单,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对“大制作”的期待也次次落空。


这场电视剧行业从内到外的信用危机,到底该如何挽回?


1

旧标准破,新标准立?


对于传统电视剧来说,收视率是评判标准,对于新兴网剧来说,点击量是评判标准,它代表着观众对于内容的关注程度,从而也影响着广告商的决定。但是在上个月,这两项权威标准均遭受到了冲击。


9月5日,导演郭靖宇在微博上发表的博文,一时间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导演陆川、陈思诚、王长田、白一骢等业内工作者一一声援。


无独有偶,9月3日爱奇艺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将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并称:在非良性竞争环境下,虚假播放量让制作公司失去了指导内容制作的评判依据,用户在选择内容时得不到有效的参考指标,广告主也无法对营销投放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估,行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土壤遭到破坏。



两件事同时爆发,说明“标准”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高收视率和播放量的作品,并不完全代表剧集质量,它仅仅是讨论热度的一个综合体现。从暑期档的《延禧攻略》、《镇魂》来看,前者对于清宫人物的描写已经完全脱离历史背景,后者的剧情更是漏洞百出。但由于话题量充足,这类剧集仍被冠以“爆款”的名声,但他们离剧情完整、人物合理、制作精良的“好剧”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次,高热度的内容并不代表受众广。全民收看《还珠格格》的现象在如今娱乐类型众多的环境中几乎不会再出现,宣传方强制用“高数据海报”物料在对此并不感兴趣的观众面前刷存在感,并不是那么见效。


所以单单一个数字的“榜单”已经远远不够。以国内较为权威的豆瓣评分系统来看,纪录片、动画片受众窄,评分普遍偏高,喜剧犯罪类型偏低。而针对国产电影,观众也会更加严格,分数会更低。不同内容被放入同一评分体系,自然不公正。收视率及播放量数据同理。


对此爱奇艺表示:我们希望,更科学的热度值指标不仅有利于平台关注内容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内容选择,将更多优质作品推荐给用户,也能从客观上改变行业。



何以更“科学”?这样的说法其实很模糊,日益复杂的观众口味需更细致的分析,而后期的广告投放的精准程度也依托于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旧标准已经被淘汰,行业正在寻找新标准。


2

尊重观众成趋势,百花齐放各归位


今年的优酷秋集以“酷有千面”为主题,也恰是摒弃“单一”的表现。


 “不要再问平台想要什么,要更多思考这个作品是面对哪些核心用户,针对用户的什么洞察和需求去筹备的,希望能够满足用户哪些消费诉求。”阿里文娱集团轮值总裁兼大优酷总裁、阿里音乐CEO杨伟东在接受《证券日报》时表示,内容创作回归用户视角是生产好内容的前提。


相比于2017年他提出的“第一黄金档剧集,二超级剧集,三网络剧集”的分类方式,今年“让圈层爆款成为新常态,用类型片来解决焦虑”成为了新走向。

传统古装历史剧《大明皇妃》、热血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职场剧《幕后之王》、《平凡的荣耀》等,类型颇为广泛。


同样的,在去年2018腾讯视频V视界大会上面,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也表示:我们坚持以头部的精品内容加上细分用户的内容布局,精准触达到圈层用户,不辜负每一位用户观影时光。



网传2018年第四季度及2019年播出的剧集有《全职高手》、《绅探》、《三生三世枕上书》、《鬼吹灯之怒晴湘西》等。


而爱奇艺似乎是最早从“圈层”中受益的平台,2017年的《中国有嘻哈》虽然是综艺,但是非常好的案例,旗下的云腾计划中的诸多小成本网剧也收益颇丰,《等到烟暖雨收》在上线当天登上爱奇艺分账网剧热度第一名。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更是各大平台的重中之重。《大江大河》《芝麻胡同》《光荣时代》《启航》等作品都有强大的班底,且涉及内容广泛,更贴近观众现实生活,很有可能出现如《人民的名义》这类口碑与收视均好的佳作。




无论是收视率、播放量的造假,还是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宣传的“以全盖偏”,都是无视观众的行为,长时间的自我催眠让很多创作者因为有了“接盘者”而觉得高枕无忧,导致的结果就是受众减少,行业失衡。这场电视剧行业从内到外的信用危机,还需要身处其中的创作者们自律创新,才能逐渐赢回观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金牌经纪人 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企鹅媒体 

新浪看点 | 新浪微博 | 搜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