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2016-05-31 布尔费墨 布尔费墨

1、孩子成才的关键不在学校,而在家庭本身。

2、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3、我们生养孩子,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还是为了培养逆来顺受的奴隶?

4、是孩子给了我们做父母的机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关于精英教育的六个问题


问:布老师,我看到你的文章一直遭抨击中国的应试教育。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但是呢我现在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我的儿子今年5岁,很聪明,却总是喜欢玩,不是很喜欢看书。我们现在犹豫一个问题:该不该把他送进竞争激烈的私立小学,让他起早贪黑去学习那些应试教育的东西,将来考上好大学,或者出国留学,成为精英?还是应该让他随便去一个公立的小学,让他享受快乐的成长?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你好!感谢你来问我这么重要的问题。


我一直宣传一个理念:上“好学校”还是一般的学校,并不是成才的关键因素。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在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本身。做父母的需要非常明确一点:孩子教育这件事,你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你养育孩子的方式以及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因素,上什么学校倒是次要的。


虽然如此,上学毕竟是重要的人生选择,还是需要慎重考虑。我觉得对于学校的选择,需要从你们自身的情况出发。请回答如下的问题:


1、你是否居住在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你的家庭是否有实力(金钱、社会关系等)支撑孩子上名校,出国留学?

2、你们是否想要孩子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精英”?

3、孩子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玩耍的时间,起早贪黑地学习奋斗?

4、孩子的身体和精神能否承受超强的竞争压力?

5、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否能够超过其他想要成为“精英”的孩子?

6、你们是否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


以上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在如下的表格: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在宣传“做精英一定好”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做“精英”好不好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说,如果想要孩子成为精英,那么应该具备以上6个条件。


下面简单说一下现在一般家庭的情况。这6个条件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左上的那个:父母的意愿。现在这个社会,几乎任何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但是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现实是: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出人头地”做好足够的准备。


比如右上角:硬实力,也就是金钱和社会关系。金钱和社会关系的竞争,从幼儿园报名那一天就开始了。今年5月是上海的幼儿园招生的月份。我听到一些传闻:一对外地家长,为了把孩子送进上海一个很好的幼儿园,花了几十万块钱打点关系,最后都未能如愿。因为你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社会关系。关系过硬的话,不用花钱,一个电话就能让你入学。但是没有靠得住的关系,你送钱人家未必敢收。就算是单凭社会关系,没花多少钱就把孩子送进去了,那么这种幼儿园每月接近1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


所以精英教育意味着将近20年的高额投入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例如说高中毕业了,要出国留学,上研究生,每年就是几十万人民币的开支。按照目前普遍的经济情况,大多数家长的硬实力无法支撑孩子的整个精英教育的过程。


当然了,有意愿,也有硬实力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家长,往往最缺乏的是这一点:是否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


什么才是优质的家庭教育?


这一点往往被广大家长忽略了。很多人认为,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孩子就能成才,考上好大学,成为精英,拥有光明的前途。这样想实际上是在偷懒。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提供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孩子习惯、能力、性格和常识形成的基础。而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我一开始提到的,你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你养育孩子的方式以及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


第一个问题:思维方式。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电脑,思维方式就是电脑的操作系统,是一种软件。操作系统不行,那么你的CPU再快,硬盘再大,屏幕再高清,也是垃圾电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安装这个操作系统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差别,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的人遇到生活的困难,比如说赚钱很难,考好学校很难,找好工作很难,房价太高,找男女朋友很难,等等。他看见这些困难,就觉得害怕,恐惧,于是就躲着走。你惧怕一切困难,就只能成为30岁还花父母退休金的啃老族,loser。那么有的人呢,看见困难就开心,为什么?因为winner的思维方式和loser不同。他看见困难,心里会想:“我只要征服这一点点困难,就会得到这个好东西。但是我的竞争对手却被恐惧挡在外面了!太谢谢了!”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会对一个人的人生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还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具有强大的吸收力的孩子。我经常接人生咨询,听到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的人二三十岁了,还是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在外面上学、工作很多年了都无法独立。父母让他去考公务员,他就去考了。父母让他去相亲,他就去见了。父母让他去结婚,生娃,他都去做了。然后过了好几年,来找到我:“布老师,我不喜欢这个体制内的工作,收入太低,而且我领导是个势利小人,但是我不敢跳出体制内,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打工赚钱。我和我的妻子已经没有感情了,但是我们还必须为了孩子生活在一起,况且我也离不起婚。我的人生非常痛苦,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生是不能逃避的。你惧怕困难,以为能够躲过去,走进舒适的死胡同,那么后面将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你。而如果你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而且习惯了这样做之后,在别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困难,在你眼中就是小菜一碟。


上面只是举一个例子。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远不止这些。而且因为孩子处于超强的吸收时期,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日常生活,每天和自己,和家人和外人打交道的方式,都在传递这种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你就不能说我传递一套东西,自己做另一套东西,孩子也不傻,这样很快会被识破的。所以: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那么你就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第二个问题: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是思维方式的最直接体现。你如何面对每天的生活?是勤奋还是懒惰,是对自己有要求还是随波逐流?你如何对待家人?是冷暴力,语言羞辱,经常挑起无谓的争吵,还是用爱和积极的沟通方式来对待每个人?你如何度过每天的闲暇时光?是打游戏,打麻将,喝酒吹牛,美食购物,还是去读书,学知识,写作,在网上结交有深度的朋友?你是否抱怨困难,还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如果你贫穷,你能否清晰认识到导致你贫穷的原因,并且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态?如果你富有,你能否做到问心无愧,而不是觉得自己的财富有原罪?


人生观、自我认知、生活态度,这些东西很有意思。这些东西看上去是不可言说的。但恰恰是这些不可言说的东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我曾经说过,所谓winner和loser,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别,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而人生观、自我认知、生活态度,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


例如说,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做一个正直、诚实、尊重他人的人,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体现这些可贵的品质,并且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做到正直、诚实、尊重孩子。这一点对有些人非常难。因为欺骗孩子,不遵守对孩子的承诺,不尊重孩子,恰恰是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如果你一直给孩子撒谎,经常食言,怎么能够单方面要求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如果你不尊重孩子,如何去要求他尊重别人呢?就算他长大做了一个正直、诚实、尊重他人的人,他也会看不起你的对吗?


生活态度贯穿在你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你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知道,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你是如何生活的,孩子就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幸运的孩子,或许能在走上社会之后遇到更强大的操作系统,比如布老师这种具有重装别人系统的能力的人,才被转变过来。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幸运,都是带着原生家庭安装的操作系统过一辈子。所以说与其让孩子走上社会,经历错误和迷茫,痛苦地碰壁,勇敢地重装系统,不如一开始就预装一个正确流畅高效的系统。这就是布老师着手家庭教育的初衷:如果你对布老师相见恨晚,那么就要避免孩子走自己的弯路。


但是布老师是一个人,不能分身到你们的家庭去教育你们的孩子。就算是能,父母的作用也是老师不能代替的。所以如果你需要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的话,你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到你对孩子教育的内容。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那么你就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第三个问题:你养育孩子的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之中,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而且这种方式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我在《愿每一个孩子都被父母深爱。》这篇文章中揭示了这个秘密:


传统家庭生育子女的目的,和现代家庭不同。传统家庭生儿育女,是为了经济目的,俗称养儿防老。既然是为了经济目的,就不可以把培养一个独立思考,健全人格的人作为育儿的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一个极度渴望父母恩赐的,永远无法挺起胸膛做人的奴隶。

 

传统的父母羞于对子女示爱,有的甚至在子女从幼年进入童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抱过他,吻过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童年,也是在没有父母任何的亲密接触下长大的。另一方面,老人教育他们说:宠是害,严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并且恐吓他们:如果你和子女过于亲热,就丧失了父母的尊严,这样他们长大就不会养你。他们因为恐惧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造成老了没有人养,所以不敢与子女亲密无间地交流。

 

所以说传统的父母对孩子的冷漠、贬低,甚至是辱骂和殴打,完全是有意的行为。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因为幼年和童年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终其一生都想要父母来赏赐给他一点点爱,来治愈儿时的心理创伤。而父母此刻就可以坐享其成,心安理得接受儿女的供奉。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太多太多。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应当首先问自己:我生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有尊严的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还是为了培养一个逆来顺受的奴隶,并且从中得到快乐?你必须在生孩子之前就确定这一点。而且一旦你确定下来,你的养育方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都必须与你的目的相一致。


如果你养育孩子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逆来顺受,尽忠尽孝的奴隶,那么你必须做一个传统的家长:威严、权威、专制。因为小孩子肯定会反抗你的这种专制,那么从身体上强迫他,打骂他,惩罚他,就是必须的。那么你的家里最经常听到的声音是:不许怎么怎么样,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然后就是小孩子的哭声和你的骂声,甚至还有殴打之声。而且你不能对孩子流露出爱。因为你一旦流露出爱,孩子就会利用你的爱来逼迫你妥协你的专制。所以你和孩子的关系必须时刻保持在“奴隶主-奴隶”的模式上,阶级斗争之弦紧绷。这样,你的家庭就会经营成像是一个国家一样,是一个权力结构:居于上者发号施令,居于下者遵照执行,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你的孩子从小被培养的无非是做奴隶的心态,学会的无非是做奴隶的技巧,那么长大之后他就能更好地适应一个权力结构:比如政府、国企。


如果你养育孩子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平等和自尊之心的成年人,那么你就必须从爱出发,而不是威权出发来实行你的养育。那么你就必须将平等对话,而不是命令,作为沟通的手段。说实话因为大多数父母从小都是在权力结构的家庭长大,成年之后也在权力结构中生存,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平等对话”的概念存在。他们于是也缺乏平等对话的能力。有心的人都观察到,我们上一代人,即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他们的沟通技巧极其糟糕,有的人甚至都不能完整地讲清楚一件事情。而且因为完全用不到逻辑思维,所以他们的逻辑能力也非常糟糕,一旦遇到了与自己观念不合的事情,他们的思维就会停止,就会开启愤怒与咒骂模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模式就是:命令——被挑战——再次命令——再次被挑战——被激发到愤怒的边缘——与孩子爆发冲突——动手打人。


文明人和野蛮人的重要区别,就是是否使用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首先使用武力,本身就说明这个人已经认输了。因为如果你能够找到双赢的办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你何必使用武力呢?你开始使用暴力,就说明你找不到双赢的解决方法,而且黔驴技穷,放弃了沟通。家长的体力远远高于小孩子,所以家长对于小孩子的殴打,可以说是单方面的泄愤:因为家长的权威被挑战了,所以觉得愤怒,所以要出手打人。以殴打作为教育小孩子的方法,本身是一种的偷懒行为。因为你也懂,小孩子也懂:他现在认输,并不是因为你是对的,他是错的,而仅仅是因为你比他力气大而已。以打孩子作为“教育方法”,就是在小孩子心里埋下一个种子:谁对谁错不重要,谁力气大,谁就是对的。信奉这种哲学的小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也会缺乏与人沟通的方式,而是信奉强权哲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是在社会底层,越容易看到欺压、争吵,动手解决问题的强权逻辑,而越是进入受良好教育的阶层,就会看到越多的和颜悦色,平等交谈,各方共赢的解决方案。因为人与人成长的环境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你希望你的小孩子用什么方式与别人沟通,就要用什么方式和他沟通。


谈到这里我要谈一谈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哲人:老子,孔子,都说治国要靠德。以德服人。不要动不动打人杀人。不是因为打人杀人不好,而是因为没用。为啥没用?你靠暴力虽能达到目的,但是不能服人心。不能服人心,就埋下了长久的祸患。老子说“上善若水”:作为控制者,就是要像水一样的存在:低调,安静,无为。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一下。孔子的意思是:你以刑法来规定百姓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那么“民免”,就是百姓会躲避你的刑罚,但是“无耻”,不知道羞耻。那么如果你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节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那么他们就会知道羞耻,并且“格”,修正自己的行为。


不仅是中国古人这样认为,现代管理学也是这样认为。如果在公司里,你的上级对你说:“因为我是你的领导,所以不管你想怎么做,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你都要按我说的去做。”那么你肯定心里不舒服。你会想:“并不是因为你是正确的,而是因为你是领导,官大一级压死人,所以我必须听你的。”现代管理学认为:用上级的职位去压人,这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但是很多很多家长在育儿上却采取的是这种方式。那么你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口服心不服,随时准备逆反的儿童。


洞悉人性的人往往会同意我的这番话:如果你想让最穷的人的收入增加,就停止资助穷人的社会保险。如果你想保护妇女的利益,就废除“保护”妇女的法令。如果你想让经济增长,就要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刺激和干预。因为与人性相悖的手段,总是事与愿违。只有顺应人性,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也一样。不懂人性的父母往往简单粗暴:你做的事情让我不开心,我就禁止你这样做。你这样反而引起了孩子对这件事更大的兴趣。他兴趣被你勾起来了,就一再想这样做,你又一再禁止,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中国有个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一句歌词“留得住你的人,留不住你的心”。曹操留关羽,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你禁止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同样禁得了他的人,禁不了他的心。


所以孩子想玩什么,想做什么,只要没有生命危险,也不涉及毁坏他人财物等原则性问题,就尽量让他玩完再说。实在不行,就需要把他当成成年人一样,和孩子沟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解释自己为什么要他那样做。如果你尊重他,信任他,他明白自己是被尊重的,被信任的,那么他也会不无理取闹。人都具有同理心,所以要将心比心,这个非常重要。而且你在对他做这件事的同时,就是在教他做人的方法。那么他以后在学校,在社会上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采用这种方法:说服别人,达到共赢。很多父母呢,只想尽快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到他的行为对孩子今后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举个例子吧:一个母亲带孩子去上钢琴课,孩子有点拖沓,赶不上了,她又打又骂,连拉带拽把她带到课堂。这个例子非常常见,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我经常在马路上看到父母对孩子又打又骂,拳打脚踢。看到这一幕我就在想:这孩子真惨,生在这样的人家,当众被骂被打,尊严扫地,纵然是会弹钢琴又有何用?这个孩子从小不被人尊重,长大以后又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其实只要不是出了人命,迟到几分钟又有什么呢?孩子不去上一节钢琴课有什么呢?母女关系搞坏了,这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这位母亲这样做就是教给孩子一个方法:别人和你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暴力强迫他服从。这样的孩子会弹钢琴,还不如一个温和有礼,善于与人沟通的,不会弹钢琴的孩子。


那么有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想办法,让你们能够合作,双赢。“没有双赢的办法怎么办?”认真想,办法总是有的,而且很多。一个简单的原则:少用禁止性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比如孩子要吃巧克力,你想要他吃饭,那么你禁止他吃巧克力,这样就造成冲突。你可以说诱惑他吃香蕉,或者一边吃香蕉一边吃饭,并不矛盾。如果一顿饭他只吃香蕉,不吃饭,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非洲西部,香蕉就是人们每天的主食,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香蕉吃腻了,他自然会来吃饭的。


有的家长说:这不就像打太极一样吗?是的。太极这个东西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像是打太极:你打过来一拳,我并不像拳击手一样给你挡回去,而是往旁边轻轻一推,让你的这一拳落空。《道德经》说柔弱胜坚强:真正有力量的,并不是硬碰硬,而是循循善诱。大禹治水,并不是把水挡住,而是让它找一条路走掉,形成双赢。循循善诱,大禹治水,可比硬碰硬难多了,对父母的心性脾气,沟通技巧,情商智商绝对是一个考验。所以你别看每个人都可以生孩子,养育孩子可是一个需要很高境界的事情。


有的人说:没想到带个孩子这么难呐!是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想要做好都非常难。最平常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例如说,不是每个会说话的人都是蔡康永罗振宇,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是书法家,不是每个会烧菜的人都是大厨,也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说自己是带孩子的行家。很多人认为自己带过一两个孩子,就会做父母,并不是这样。做父母也需要学习。真正做得好的人必须用心。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在得过且过。用心做事的人是凤毛麟角的。


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个有成就的人,就必须让他养成用心做事的习惯。而让孩子用心做事,你就必须首先用心做带孩子这件事,不要偷懒,以强权代替平等,以打骂代替沟通。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那么你就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第四个问题: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


经常有人问我:给孩子教语言和数学,是不是越早越好?西方很多教育理念认为不要过早给孩子教授这些东西。


我的看法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1-2岁,就对世界有认识。但是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无法表达。这个时候谁先学会语言和文字,谁就能先开始交流,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而知识这个东西又具有马太效应:知识越多的人,他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教给他什么。例如说,如果他对数字感兴趣,就教数字。对字母感兴趣,就教字母。对画画感兴趣,就教绘画。


我从小就对语言和文字超级感兴趣。看见大人在读书,我就缠着我妈妈要学认字。我4岁学会认字,6岁就可以一个人自己看书看报纸了。这个在我那个时代的小孩子里面是很少见的。越是早看书,我看的书就越多。看得越多,就越容易明白历史上的所谓大思想家也不过如此,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道理和看法。这也是布老师之所以成为布老师的原因之一吧。


在生活里,我也看到很多小孩子特别喜欢认字。走在街上,在公交车里,都能看到小孩子在认字。他们认字特别有成就感。对小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令人好奇的迷宫,而语言、文字就是解开这个世界秘密的钥匙。那么为什么不早一点把这个世界的秘密告诉他们,让他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秘密呢?


有人说:“太早教孩子知识,会不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语言和数学这些东西不能说是知识,只能说是工具。工具多一点,总是没错的。再次强调:必须是孩子有兴趣去学,才要让他去学。如果他没兴趣,还是喜欢玩,那么就让他去玩。因为玩耍本身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大人觉得是那是玩,孩子觉得那才是正经事!人体中有一个功能,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秘密的时候,会觉得快乐。这个功能很多人都没有了,我的还在。所以我特别能够体会到孩子的那种喜悦。


如果实在是怕太早学语言禁锢孩子思维的话,建议多教几种语言:英、日、法、德、西,都可以。如果还不会其他语言,可以和孩子一起学。建议平时隔一天说一种语言。《达芬奇密码》中,苏菲的爷爷就和她隔一天换一种语言。这样她两种语言都能够熟练掌握,交替思维。


有的家长问:我什么外语都不会怎么办?去学呀!还是那句话: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那么你就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不会外语?那就去学。一点都不难。孩子都能做到的,你肯定能做到。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做到呢?


写了这么长,该结束了。下面总结:


有个儿童笑话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老师问小明:你几岁了?小明说我3岁了。老师问你爸爸几岁了呢?小明说我爸爸也3岁了。老师说:你爸爸肯定比你大才对呀,怎么可能和你同岁?小明说:我出生那一天,他才开始当爸爸呀。我3岁了,他也当了3年的爸爸。他就是和我同岁呀。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对于父母来讲,也是一次教育,一种成长。是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我们才开始做父母的。在之前我们并未做过父母。所以对于父母这个角色,我们也是在摸索、试探,这中间有成功也有失败。孩子在学习做人,我们也在学习做父母。学做父母不一定比学做人容易。所以做父母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不可挑战的。如果你错了,请勇于对孩子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会改。让他在你身上看见真诚,看见平等,看见闪光的人性。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那么你就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家长是孩子的学校,孩子也是家长的学校。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有所触动,不要来感谢布老师,而是要感谢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给了你做父母的机会,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布老师将在2016年6月1日至6日举办“布老师思想指导育儿实践”微信交流群的活动。在这个群里,布老师会在每天用一些时间与家长们进行交流。同一城市或孩子在同样年龄段的家长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互相认识,成为朋友。加群费用是每位家长300元。需要加群的家长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布老师微信索取报名表。


对了,很多的家长知道我的英语很好,问我怎么让孩子爱上英语。我给大家推荐著名的“廖彩杏书单”,即《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一书。点这里下载:http://pan.baidu.com/s/1jHKLa9g 密码: wrdv。这个书单里的全部有声书、电子书和其他资源,我会在交流群中分享。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