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娃养成指南

2016-08-29 布尔费墨 布尔费墨

1、国际化是21世纪精英的标配,而庸众则更加本地化。

2、国籍只是酒店房卡一样的一张证件而已。我吃喝拉撒在酒店里,不代表我要为酒店奉献我的生命。

3、并不是每个规则都值得认真对待。生活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国家、神灵或者父母。



互联网正在成为未来地球村的中心广场。——比尔·盖茨



以下为电话咨询文字记录,经过提问者同意公开发表:


布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在日本的中国人。我在日本学习工作己经十几年,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我们有两个女儿,大的三岁多,小的不到一岁。最近我在女儿的教育方面遇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我和太太都是中国人,我们虽然生活在日本,家里却一直都讲中文。所以我们的大女儿从小就讲中文,几乎是一句日文都不会讲。她现在3岁多,己经上了幼儿园。她在幼儿园里就遇到语言的问题。因为不会说日语,她没办法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别的小孩子也不带她玩。所以在幼儿园里她只能一个人在一边玩。老师对她说的话,她能听懂个大概,但她也无法开口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情况我和太太都很着急。我们也明白,在日本生活,学会日语是必须的。但是我从内心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排斥把女儿们培养成日本人这件事情。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稳定,而且回国找工作这件事情还是很渺茫。况且在日本生活多年,我们回国肯定不会适应。所以短期之内也不太可能把女儿们带回国内养大。请你帮助我想一想,我应该怎么办?——树


树,你好!


21世纪虽然只过去短短的16年,但是我们可以预知,随着交通技术的发达与廉价,国际贸易和国际移民的进一步渗透,加上互联网的爆发式革命,本世纪将会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是种族、民族实现空前融合的时代。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之中,你们遇到的问题,将会是千万个家庭遇到的共同问题。即使没有移民,每个中产以上的父母都会面临着是否要孩子留学和融入外国文化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对于其他的父母也具有启发的意义。


对你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四点。分别说明如下:




一、在哪里出生长大,未必就是哪里人。


英雄未必都是本国人、本土人。拿破仑在科西嘉岛出生。因为身材矮小,又来自于刚刚并入法国的殖民地,在满是法国人的军校受尽歧视。所以他一度认为自己不是法国人,甚至想把科西嘉岛从法国独立出去。德国元首希特勒,干脆就是个外国人(奥地利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监狱里仍然发奋写作),赢得了广大德国人民群众的心。德国人民愣是投票选举了一名外国人做自己的国家元首!写过《1984》的乔治·奥维尔就是在印度出生的英国人。而著名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是肯尼亚出生的英国人。


一个人出生、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没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给自己定义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例如,我曾经有幸与一位海外华人共事过。他比我大20多岁。虽然生在海外,但他却熟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是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文化的沙漠。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痴迷,只是因为他的执着,而不是因为谁要求他去学习。他给我讲了一个很鲜活的道理:一个人头脑里的东西,可以不被环境影响,而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


所以在哪里出生长大,未必就是哪里人。因为现在的世界已经足够丰富。“哪里人就怎么怎么样”的刻板印象,无法用来描述今天层次分明的多彩的社会现状。21世纪是个人的世纪。集体的思想越来越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的需要、偏好和意志。很多人已经学会了不再用地域来区别人。地域的观念越来越淡漠。能够定义人的是他的身份、财富、眼界、谈吐修养、审美层次、爱好、思想,这些个人化,而非集体化的东西。




二、国籍只是一张通行证,并不能定义你。


做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表面上是一个很宏大,很复杂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不可以用中国人或者日本人这个简单的标签定义自己。做中国人就怎么样?代表了什么?日本人之间的共同点就比某个日本人与某个中国人之间的共同点要多?未必。


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人或者日本人,这些只不过是标签罢了。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或者日本人。我们可以说中文,也可以说日语,也可以都说,还可以都不说。国籍只是一张通行证,并不能定义你。


我们需要一个国籍,就如同我们需要穿衣服一样,是为了方便,而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是我。比如说,我穿耐克,并不是因为我需要耐克来体现我高贵的的身份,而是因为那天逛奥特莱斯的时候,正好碰上耐克大减价而已。如果那天是阿迪达斯亏本大甩卖,没准儿我身上就会穿着阿迪达斯了。


你的女儿们拥有日本国籍也好,中国国籍也好,你必须清楚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而不是说你一定就要把自己当作日本人或者是中国人了。不用国家来定义自己,而是用自我的意识,你的思想,你的追求,你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作为一个“国民”的自豪或自卑,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集体的一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三、培养目标: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地智慧的的精英。


每一位父母都必须明确你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在国内的很多父母遇不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也就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是要本地化,还是要国际化。那么你现在遇到了这个问题,说不定这个机会就能让你尽快思考,得出结论。我推荐你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地智慧的的精英。


为什么需要有全球视野?因为在历史与现实之中,精英都是国际化、全球化的,而庸众则更加本地化。而21世纪,又是人类全球化最深入的世纪。你没有全球视野,就会被精英们甩在后面。就算是那些在中国乡镇街头摸爬滚打出来的精英,还是要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操着蹩脚的英语,别扭地端着香槟,去纳斯达克纽交所敲钟的。


所以可以说国际化、全球化,是21世纪精英的标配。不要再考虑要把女儿们培养成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了。我们要做国际人。国籍只是我们的一张证件而已,就像是酒店房卡一样。我们吃喝拉撒在洲际酒店里,不代表我要为洲际酒店奉献我宝贵的生命。洲际酒店敢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我立马转去住凯宾斯基。就这样。


为什么又需要本地智慧?因为任何的生存技巧,都几乎要用现金流的语言来表达。而几乎所有的套利机会,都是本地机会。如果因为要做一个拥有全球视野的精英,而忽略了本地化的知识,就会造成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后果。所以具备敏锐的眼光,了解本乡本土的机遇所在,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方法:从语言开始,积累时代与历史的知识,在快乐中学习,从兴趣中寻求突破点。


如何培养一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从语言开始。语言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是历史的沉淀,是全体操着这门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学会了一门语言,就等于拥有了和操这门语言的所有人进行数据交流的能力。而越是幼年、童年的时期,语言就越是必须得到重视。


具体来说,建议你们在加强日语和中文的教育之外,还要强化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争取做到中、日、英三种语言都要流利到母语的程度。日语和中文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英语,对于你们的孩子在将来走向世界,做一名国际人,是极为重要的。先不要考虑口音。讲一口流利的日本口音的英语,总好过根本不会讲英语。口音这个东西,十几岁再改都来得及。


况且对于一个日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个多余的过程。因为日文片假名拼写的外来词汇,很多都来自英语。所以学会了英语,很多片假名音译的词汇根本就不需要学,一拼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语言的学习应当使人体会到快乐。因为求知本身是快乐的。如果孩子不快乐,肯定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另外,要在成长的过程之中给她们强化一些历史和现实的知识,使她们尽早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认识现实世界的无情、美好,愚蠢和残酷,明白并不是每个规则都必须要遵守,不是每个“常识”(此处是日语的含义)都值得认真对待。生活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国家、神灵或者父母。这些话题现在谈有些早。以后我们还可以详细说。


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性格,根据她们的性格、兴趣,寻找人生的突破点,不要像很多中日韩的家长一样,即使孩子不是学霸,也硬让孩子去挤独木桥。赶鸭子上架是可悲的。说明要么这父母很了解孩子,发现这个孩子一无所长,只能去挤独木桥碰碰运气。要么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是什么人,她在乎什么,需要什么,恐惧什么。他们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见识浅薄,不知道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出路,所以才会让孩子去挤独木桥。


爱一个孩子,不仅需要给她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光明的前途,更需要聆听她内心的声音,知道她内心的渴望和挣扎。把孩子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尊重,不带偏见地倾听,完全地了解孩子,才能称得上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布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