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奥派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1、人性非善非恶。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所以人都是自私的。
2、人们总是赞美慈善,贬低市场交易。其实有钱人做慈善,和掏钱看演出没有本质区别。
3、在商业社会,利己与利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利他”,是为了更方便地“利己”。
人类文明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取得的。它是人的先天特质运行的结果。——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以下来自我在我的社群“慕道社”的在线分享:
大家晚上好。今天打算分享的是:如何从奥派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首先说什么是人性。人性这个意思是从西方的human nature这个词翻译过来的,并且借用了中文的“人”和“性”两个字。
《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什么是“天命”呢?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是指一切自然世界的总称,也就是英文的nature。“命”字左边是口,右边是令,是指口令,命令。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性”理解为自然世界给人们制定的规则,自然法则。用另一个英文词来描述,就是nature’s law,自然法。
奥地利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的法则,因为这个法则是不以人的力量为转移的。任何的人想要干预这个法则都是徒劳的,因为任何的人只能用自己的行为去行动。而任何的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这个法则。如果不改变自然规则,人性也就无法改变。这个与董仲舒所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有异曲同工之处。
继续说人性。奥地利学派是一种中立的分析工具,这意味着它不对任何行为去做善恶的判断。也就是说奥地利学派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都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的定义,是“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这个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在这个语境里,自私也是非善非恶的。
有人说,有时候人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所以这种所谓的“不求回报”的善行,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给行善者带来一种美好的感觉。所以这个“不求回报”是假的。因为任何的回报,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心理的,归根结底都是心理的。所以所有的善行都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
举个例子。有的人用50万元买了一辆汽车,另一个人把50万元捐献给了穷人,有人说前者是满足对奢侈品的物欲,是自私的,后者是对社会的奉献,是无私的。真的是这样吗?
人们总是赞美慈善,贬低市场交易。慈善家和慈善从业者也总是把自己的目的包装得非常崇高。其实有钱人做慈善,和掏钱看一场演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花钱买来心理的满足。花钱做慈善和购物,只是手段有所差别,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人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的目的。那么人为什么要去“利他”呢?因为“利他”,是为了更方便地“利己”。举个例子。有一个人,自己出了很多钱,又借了银行很多钱,去向政府买来了土地,找来了建筑师和施工队,盖好了房子,然后销售给别人,以求获得利润。这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行为呢?
从买房者的角度看,这确实是利他的行为。因为如果他不去开发房地产,买房的人就买不到房子,或者只能以更高的价格去买房子。所以开发商的行为是降低了房价。而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他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赚钱,是一种纯粹的利己行为。可见利己与利他并不是矛盾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双赢的。一件事情,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
这是人们思维的另一个误区。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认为,利己与利他是二选一的,是矛盾的。这是零和思维,适合抢劫社会,而不是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利己与利他是一致的。只要是自愿的商业行为,都是(在交易确定之时,双方认为)对双方更有利的。这里面隐含了另一个推论,也就是在交易之后,有一方有可能会认为交易对自己不利,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但是这无法改变在交易确定之时,双方认为交易对双方更有利这个事实。
从奥派的角度去理解人性,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解读这个世界。也许这种学问本身没有什么用,但是学会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念去观察解读世界,这种能力还是需要时常训练的。因为你越是能够清晰地,不带偏见和剧情地去理解世界,你越是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行动的结果,你的力量也就会越强大。
人生是否能够得到自由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的思考方法,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而并不是说继承了什么遗产,或者掌握了什么天上掉馅饼的技术。因为人的任何目标都需要行动去完成,而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客观的因果关系,需要人的思考去认识,人的行为需要思想来指引。所以思想才是实现人生幸福最最关键的因素。希望你们能通过在慕道社的学习和讨论,打磨出正确的思考方法,以实现人生的幸福和自由。
长按二维码,关注布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给布老师赞赏:
加入慕道社,与布老师和社群成员一起,追求真理、智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