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立志为中国培养100万乡村教师的“万世师表”,你知道是谁吗?

2017-10-20 世界500强商务英语


世界500强商务英语

爱英语、爱生活

微 信 号:english500

在中国教育史上,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古代的孔子,一位是近代的陶行知。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陶行知则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各类新型学校,努力践行平民教育,被尊为“当今圣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Holding a heart without asking for anything in return.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对中国教育的庄严使命,对广大人民的炽热情感,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显示出的人格力量,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

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熊浩,

曾在《我是演说家》发表演讲《万世师表》,

借陶行知先生一生从教的经历,

诠释了“导师”二字的意义与分量。


今天,老师、导师这样的称呼,

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前段时间鹿晗公布与关晓彤恋爱,

鹿晗经纪人随后发文证实:

“鹿晗老师公开恋情,欢迎祝福。”


并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

只是我们有时会有一点迟疑:

这世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撑起老师这两字的隆重分量,

He held up the word of teacher 's great weight with the quality of his life.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点亮老师这两字的生命光华?

He brightened the word of "teacher"'s splendor with the light of his life.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陶行知,正是这样的师者。


他本名为陶文濬,

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这个文绉绉的名字,

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

后来他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

遂改名为知行。

1934年,因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Ac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knowledge comes from action.


他又改名为行知。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

小时候,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

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

坐在地上临摹起来,

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

免费为其开蒙。


1905年,进入歙县崇一学堂,

他在宿舍墙上,

挥笔写下豪言壮语: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I am a Chinese and should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my country.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

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党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

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

以至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

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

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

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着享受成功,

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

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

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transform Chinese society is education. 


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

有七千万儿童,

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

先生痛心彼时中国衰败的乡村教育,

发出“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历史强音。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

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他振聋发聩地说,

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

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到乡下去的教育。

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这样的状况让他下定决心:

“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使个个乡村都得着充分的新生命,

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为了更好地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决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他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

那个时候,若在北京,

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

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 

他不断为“平民教育”四处奔走,

曾在南京、安庆、北京、南昌,

创办了不少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夜校。

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

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

学生近5000人。

他还精心编写平民教材,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说:

“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就要来临了。”


后来,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

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

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

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

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乡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

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

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1927年3月15日,

晓庄师范正式开学,

陶行知称之为“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天”。

他将“小庄”改为“晓庄”,

一字之差,南京城外的这块荒郊野地

由此成了“天亮的地方”。

“晓庄”不远处的“老山”,

同样也被他改名为“劳山”。

“晓庄”与“劳山”合在一起,

显示出陶行知先生要用“劳动”和他的“师范学校”,

来培养真正能将贫困的乡村改造好的教师。

一开始,晓庄师范就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

章开沅教授总结晓庄有四个“奇异”:

校舍奇异,开办之初没有校舍,

所有的宿舍、厨房、厕所,均由学生自己建设;

教员奇异,晓庄没有老师之称,只有指导员之称;

学生奇异,晓庄的学生数量不多,却质量奇高;

经费奇异,几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筹集。


陶行知为了让大家

吃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

连母亲大寿时收到的贺礼都典当出去了。


学校的报考资格在当时也显得特立独行:

“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学校以“教学做合一”为训,实践“生活即教育”。

培养目标则是: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认为,

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

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

才可以造就

既适应贫困的农村、

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

所以“劳动创造的生活”成了晓庄师范“每天的课程”。

 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变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费正清日后评价: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

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

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

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


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

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他的晓庄平民教育为农民办了无数好事。

晓庄在南京北郊偏僻的山村,

树起了一面与众不同、独放异彩的教育革命的旗帜。

它以其革新的精神闻名中外,

吸引了许多教育家、名流和各界人士

前往参观、访问和学习。


此外,陶行知还曾创办生活教育社、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他在谈及教育时曾说: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Do not need your gold and your silver, just need your heart.

有一次,陶行知在保育院发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长着瘌痢头,

形象略伤大雅,

他是在战乱年代被父母送进保育院的。

陶行知无视那一头癞痢,

看出了这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于是请来当时重庆最好的医生,将其治愈,

又把他编入音乐组学习。

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师,他叫陈贻鑫。

陈贻鑫曾在年过八旬时接受采访,

忆及陶行知四处为学生们寻求衣食的故事,

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激动老泪纵横。


陶行知正是这样,

不停地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

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

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包括:

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

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

那些财主家的帮工,

那些街头的打杂者,

那些货场的脚力,

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

……

陶行知不断努力着。

他的这个梦想的芽,

破土而出。

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

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

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

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

陶行知因积劳成疾,

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

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

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

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

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

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

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悼词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而旁边,是宋庆龄题写的

四个苍劲大字:

万世师表”。

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评价道: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育学教授维•汉森将

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

并列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


先生说:

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I  invested nothing expect a heart and without asking for anything in return.


先生说:

“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

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方向渐渐拉近,

而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

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他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他先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

普及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等。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

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今天,我们不禁要问,

陶行知牵挂的问题解决了吗?他的理想、精神还在吗?


最近,

已从事约30年中国农村研究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

向中国公众提出了惊人的数字和观点:

63%的贫困农村孩子没上过高中。


这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

掀起了一场关于城乡儿童发展不平等的争论。


“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养育,是中国最大的看不见的问题。

农村的教育水平太差的话,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

这是罗斯高教授发出的最大警言。


陶行知曾言: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

开展乡村教育绝非易事,

它需要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为之奋斗。”


他说过:

“要想改变,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

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

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

你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他还说:

“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

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

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换新花样,

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

这问题便是

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教育的人

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斯人已逝,其思想仍在闪光。

这样的观点穿越数十年,

如今听来仍让人振聋发聩。

教育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农村教育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

先生之语,更有千钧之力。


今天我们缅怀陶行知,

是想凌空从先生那

借来那使命之感、浩然之气,

那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精神,

让他如火,让他如光,

让它重新照亮每个人心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世上,真的有这样一种人,

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

让“老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

真的有这样一种人,

用他自己的光亮,

让“老师”这两个字,有一种灿烂的光华。


就在不远处,就在不久前,

真有这样的人,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陶行知教育故事

【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能改,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陶行知先生的朋友因为孩子拆坏了新买的表,结结实实把儿子揍了一顿,陶行知风趣地说到:“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于是要求上朋友家会会这位“小爱迪生”。

此时,“小爱迪生”正蹲在地上专注地看蚂蚁,陶行知问他为何拆表,孩子答,好奇钟表里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听得此处,陶行知征得朋友同意,带着孩子上街找了个修理铺,陪着孩子一个多小时,观看了拆表修表的全过程,孩子学得了技能,非常兴奋。而这堂融于生活的课程,不仅引导了孩子去把事情做好,也培养了他的兴趣。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每天四问”

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将是空的。

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最终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的好坏对我们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陶行知语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9010s3s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次大会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点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