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毅夫、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6-11-15 李子暘 铅笔经济研究社

林毅夫、张维迎的这场辩论,虽然是面对面的,但观点交锋并不直接。双方分歧争论焦点展示得并不充分。我在这里对双方的观点做一些进一步说明。我当然有我的个人倾向,但在表态以前,先尽量把大家在争论什么说清楚吧。

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应该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林毅夫的回答是:应该。但是他反对二战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盛行的那种政府推动经济方式,那种方式被称为“旧结构经济学”。为了区别这种旧理论,林毅夫把自己的理论命名为“新结构经济学”。

旧结构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差异,以中国为例子,差不多就是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区别。在这两个阶段里,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上都发挥了核心作用但结果却天差地别。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几乎完全掌控社会,事无巨细地制定各种发展规划,详细到某个企业产品的产量。这种控制换来的是经济大失败。到计划经济后期,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上最贫困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三分之一当时的人惊呼:“中国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启动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最重要的转变是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政府也逐渐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事无巨细地制定计划,直接插手企业内部管理,而是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角度去管理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放弃了很多过去的权力,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核心作用仍然被保持。这种管理方式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且持续了三十多年。现在虽然增速放缓,但在大型经济体中,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遥遥领先。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林毅夫还利用他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机会,在世界各地观察、比较、研究了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启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政府的产业政策非常重要。林毅夫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产业政策上要有所作为,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政策组合。这些政策组合已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长。

要知道,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世界贫困问题。但这么多年来,他们干得并不出色。中国改革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成就,足以令世界银行汗颜。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当然高度关注贫困和发展问题。

可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很大作用,这不符合张维迎主张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家及其企业,政府没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勉强制定产业政策之类,也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但不能推动经济发展,还会阻碍和延缓经济发展。

张维迎的观点符合西方经济学的主流。问题在于,西方经济学,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并不以“贫困和发展”为研究主题。美国很早就是富裕发达国家。如何解决贫困,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他们主要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是“经济如何平稳发展?”

在这个视角下,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解释经济周期性的起伏,如何避免这些起伏对市场的破坏,在周期性起伏出现时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在他们看来,就是政府造成了破坏性的经济周期,并在起伏出现时没有采取有效对策。来自政府的高税收、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的调控、倾向性的产业政策、破坏自由贸易、削弱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敌人。在这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得出很多重要结论。

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为经济发展去除障碍——障碍主要来自政府。他们并不担心经济发展本身缺乏动力,无法启动。可是,贫困和发展问题,正是要回答“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怎样从贫困中启动和保持经济发展?”这些问题。

正是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和研究“经济如何平稳发展?”这个问题,被他们忽略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学术上的进展很有限。当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国家请教富国之策时,西方老师拿出来的往往是适合他们自己社会的理论。这些理论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如何平稳发展的问题,但无法解决如何从贫困中启动经济发展并长期保持的问题。所以,虽然西方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上不遗余力,慷慨解囊,付出了数以千亿计的美元,但成果几乎没有。西方经济学本身并不错误,但他们确实没有对准贫困和发展问题。

在讨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应该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这个问题时,张维迎大量引用西方经济学,反对政府发挥作用。这同样没有对准问题。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对准了贫困和发展问题,张维迎的质疑却只是重复现有的经济学主流理论。这些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防止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不被政府权力阻碍或破坏,但没有解决如何启动经济发展。直接把这些理论用来解决贫困和发展,必然忽略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不成熟这个重要的现实条件。望了其他问题。这就是双方的辩论实际上没有直接交锋的原因所在。

贫困和发展问题,对经济学来说,是个亟待填充的理论空间。而经济学家想要填补这个理论空间,就不应无视或者歪曲中国的成功经验。当然,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样重要。重点在于,要紧密观察和分析现实,不受既有理论的束缚——这些既有理论没有对准更没有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在这方面,我认为林毅夫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个人更倾向支持林毅夫的原因。

2016/11/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