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完整版)

2016-12-23 李子暘 铅笔经济研究社

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在黄河流域。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远离核心区域,甚至可以说位于边疆地带。从一个边疆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首都,这中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变迁。

在这个历史变迁中,地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交错在一起。从整体上回顾这个过程,一些藏在历史深处的长时段规律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历史,重新浮现出来。

“龙椅”和“北平湾”

汽车进入普通人家庭以后,很多北京居民周末都会开车进山玩玩。北京是个三面环山的城市,有山有水,周边旅游资源很丰富。

三面环山的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差不多位于最北部。再往北就是燕山山脉了。这种背靠山脉,南向大平原的地形,有人称之为面南背北的“龙椅”,说这就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原因。这种风水型的解释当然只能作为闲聊的谈资。

三面是山,一面向大平原的“龙椅”地形,实际上就是探入山区的一块平原。类比探入陆地的海湾,人们将这里称为“北平湾”。


 三面环山的“北平湾”

平原并不好走

如果今天从北京向南进入华北大平原,当然一片坦途,哪里都可以走,但在上古时代,情况大不相同。

华北平原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沉积层厚达5000米。地质史上,海水曾经直接拍打太行山脉。后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渐渐冲积,海洋后退,华北平原逐渐形成和扩大。春秋战国时,海岸线大致在今天的天津附近。现在,华北平原还在不断扩大。

因为是冲积而成,华北平原的地势很低很平坦,大部分地方海拔不到50米,沿海地方甚至不到10米。这种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河道很宽很曲折,流速不快。并且,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两三个月。往往几天甚至几小时的降水就会导致河流泛滥。河流之间的低洼处则会形成大片浅湖。在今天的河北白洋淀还可以看到这种沼泽和湿地的景象。

排水对今天的人来说不是难事,但对古人来说却非常困难。大规模排水则完全不可能。一直到公元前后,黄河的入海口都要比今天靠北得多,差不多从现在的天津一带流入渤海。华北平原早期的先民,想必饱受黄河泛滥之苦。这是华北地区开发远远落后于西北渭河谷地的主要原因。

2016年7月,河北邢台七里河一夜暴雨,酿成洪灾。洪水冲出河道,附近村庄死伤惨重。现代人对于这种情况都难以应付,可以想见古人该是多么一筹莫展。

气候方面,古华北比今天要温暖得多。商代时,山东泰山周边有野生大象、犀牛、麋鹿等亚热带动物。河南殷墟附近出土过埋葬大象的象坑。在如此水热条件下,古华北平原完全是莽莽苍苍的密林景象。

今天看起来一片平坦的大平原,古代却遍布着难以穿越的河流、沼泽、森林,夏季还经常有洪水肆虐。交通靠双脚步行的古人根本不可能像今人那样轻松穿过华北平原。

华北地区的一些地名,沧州、济南、临淄、菏泽等,正表明了这些地方曾经的低洼多水。华北平原的这种状况,随着后来气候、降水量、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今天的人,对此知之不多。

华北大道

中国古文明发源于黄河中上游。要从这里去往北方东北方的蒙古、辽东地区,很难直接穿过陕西山西的黄土高原,只能先沿着黄土高原南侧边缘地带向东,到达今天河南北部一带,绕过太行山脉,然后转向北,穿过华北平原到达燕山。

可是,怎样通过遍布湖泊、沼泽、密林,夏季还多洪水的华北平原呢?

能够通行的道路只有太行山脉东侧脚下和华北平原西侧之间的狭长地带。这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地势比平原内部要高,可以避开大部分沼泽和洪水。实际上,正是在这里出现了一条大道。这条华北大道大致形成于距今9千年前,很长时间内,这条大道是联系古文明核心区域和北方边疆的唯一通路。

古籍记载,在河北省南部原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名为大陆泽,到近代才干涸。河北省北部也分布有一些湖泊。这些湖泊都是洪水和平原地区排水缓慢的产物。这些湖泊以东地势更低的地方,想必更是沼泽、湖泊密布,无法通行。查看下图中绿色标注出的大陆泽的位置就会看出,华北大道(黑色虚线标注)正是位于太行山和大陆泽之间的狭长地带。


大陆泽和华北大道

观看上图中的华北大道还会发现,这条大道横跨了多条发源于太行山脉的河流。这些河流在太行山中激流汹涌,到了华北平原内部又宽广泛滥,都难以穿越。只有在这个狭长地带上,才容易跨越。

在华北大道和这些河流交叉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渡口。渡口附近,出现了居民定居点,然后发展成了最早的一批城市。平原中部和东部的城市,历史则要短得多。事实上,因为当年遍布河流、沼泽、森林,人烟稀少,华北平原中部、东部基本没有商代以前的考古发现。

这些最早出现的城市,沿着华北大道从南到北包括:商代的殷、战国时赵国的都城邯郸、周代的地方政治中心邢台和定县。其中最北边的就是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蓟城附近的永定河渡口上,后来建了一座著名的桥——卢沟桥。

京汉铁路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开始修建铁路。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是最早修建的铁路之一,后来扩建为京广铁路。请看京广铁路示意图。


再请看华北平原地形图


沿着北京-石家庄-郑州一线的京汉铁路,实际上正是在自古以来的华北大道上修建而成的,也就是在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界的狭长地带。华北大道连接着一系列重要城市。虽然修建京汉铁路时已经没有洪水沼泽问题,但为了连接主要城市,铁路还是要沿着古道修建。今天,我们在京广线上乘坐火车所走的线路,就是无数古人走过无数次的那条华北大道。

1990年代修建的京九铁路,就位于京广铁路东侧、华北平原腹地之中了。

蓟城最重要

蓟城虽然位于华北大道的最北侧,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这是因为,蓟城还连接着向北的几条重要道路。

经过华北大道到达蓟城以后,也就到了华北平原的最北端,抵达燕山山脉。要想跨越燕山,到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只能通过东西两个山口。西北侧的是南口;东北侧的是古北口。于是,以蓟城为起点,出现了通向南口的西北路和通向古北口的东北路。

此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东路。这条路直接向东通向海边,经过山海关,进入辽东地区。春秋时的燕国已经占据了辽东的领土。这条东路是燕国联系辽东地区的交通要道。这条东路和华北大道类似,沿着山区和平原交界处的狭长地带展开,这样就可以避免燕山山脉的崎岖和地势低平的平原的洪涝。

因为是东路、西北路、东北路三条道路的起点,蓟城就不仅是华北大道的北终点,也是联系中原地区和北部边疆地区的交通枢纽,也因此成了华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周代时分封的燕国就以蓟城为国都。


边疆商业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燕国不复存在。蓟城从国都降格为区域政治中心。到了西汉,在原来的燕国地区建成幽州。蓟城是幽州的行政中心。

西汉时,全国规模的国内贸易开始出现。国内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蓟城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这时的蓟城,是中原联系北方游牧地区和东北方辽东、朝鲜等地区的交通枢纽及商品集散地,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盐铁论》中说:“燕之涿、蓟,富冠海内”。

军事重镇

汉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蓟城仍然是北方的重要城市,还曾经短时间成为某些小王朝的都城,但历史记载并不丰富。

南北朝的大乱局持续到隋朝建立,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春秋战国时,燕国已经占据了辽东,但在魏晋南北朝大混乱的公元四、五、六世纪,辽东兴起了高句丽王国。隋炀帝继位以后,连续发动三次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都以幽州为军事基地,为此还修建了永济渠从南方运输军队和粮草。这条运河是后来大运河的前身。

隋炀帝讨伐高句丽并不成功,还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也出兵征伐高句丽,同样不成功。645年,唐太宗从东北战场铩羽而归。回到幽州以后,为了纪念死难将士,唐太宗下令在城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悯忠寺”。今天北京的法源寺就是在悯忠寺原址上修建而成的。

渔阳鼙鼓

到了唐朝中后期,来自北方的契丹成为主要的边患。为了防范他们入侵,唐朝沿着北方边疆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范阳就是幽州。

744年,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他同时兼任平卢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统管整个北方边疆地带。安禄山坐镇幽州,在755年发动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以幽州为都城。历史上第一次,幽州地位上升到足以和当时的国家首都对立抗衡。不过,接下来,幽州的历史就发生了重大转折。

历史上最致命的失误

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分裂混乱时期——五代十国。936年,突厥出身的武人石敬瑭在契丹协助下推翻了后唐,建立后晋。为了答谢契丹人,938年,石敬瑭把包括北方边疆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中的燕山府是宋人对幽州的称呼。云州指的是大同。以它们作为十六州的简称,足以表明这两个地方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从河套地区延伸到渤海湾。如果这里被中原王朝占据,就成为中原进攻或者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地。反之,如果被游牧民族占据,也就成为他们南下进攻中原王朝的出发基地。可以说,这个地区被哪一方占据,哪一方就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因此,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被认为是中国边疆历史上最致命的失误,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影响极为深远。

契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以后,抓紧经营。幽州被立为契丹陪都,称为南京。宋朝人一次次发兵想要收复失地,都不成功。宋朝也因此一直无法摆脱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略被动,最终,北宋南宋都是亡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王朝首都

1126年,开封被金军攻破,北宋灭亡。金兵继续南下,控制了一直到淮河沿岸的华北平原。金朝第四个皇帝海陵王将首都从东北迁到现在的北京,命名为中都,意为中心的都城。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成为王朝首都。

金朝人对北京的最大作用在于他们初步建立起了漕运系统。金朝的统治延伸到淮河沿岸。把整个华北地区收集到的粮食运到中都供首都消费,成为金朝的国家大事。为此,金朝人在北京周围修建了几条运河,改建扩建了隋炀帝时修建的运河。位于北京东部的通州成了粮食的集散地。

金朝人修建的运河系统对北京历史的意义重大。北京不再只是一个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它初步具备了成为整个国家都城的条件。北京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琼岛春阴

1215年,蒙古人攻陷金中都。1264年,忽必烈将元朝首都迁到金中都。但忽必烈没有直接把金中都当成元朝的首都。他下令在金中都东北方向修建一座新城,这就是“元大都”。

忽必烈舍弃金中都的旧址,主要是为了避免金朝人可能的叛乱。而且,在他选定的金中都东北方向上,金朝人建有皇家园林。元大都是在金人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兴建的。在这些皇家园林中,最著名的是琼岛,就是今天北海中的琼岛。后来,这里以“琼岛春阴”的名字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燕京八景”第二景的“琼岛春阴”

说起来,这种后朝在前朝都城附近的皇家园林建设新都城的做法,也是古已有之。西汉都城长安就建立在咸阳附近的秦皇家园林原址上。

全国的中心

契丹人占据幽州以后,拥有了对中原王朝的战略主动。幽州成了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军事基地,也就成了北方的政治中心。蒙古人征服全国以后,这座城市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统一的元帝国中,既有游牧民族,也有农耕民族。通往北方高原和南方平原的大路在元大都汇合。以这里为都城,蒙古人可以保持与故土的直接联系,又可以对中原地区实施全面控制。从政治角度来说,这里确实是帝国首都的最佳地点。

以大都为全国首都,虽然政治上非常合适,但在经济上却导致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把粮食从经济中心长江流域运到首都来。漕运后来一直成为王朝的国家大事之一。

金朝人的漕运范围只是在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元朝人则把漕运范围扩展到长江流域。在著名学者和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下,元朝政府疏通了好几条运河,其中从通州到大都城内的运河最为重要。忽必烈将之命名为通惠河。至此,从南方到北京的大运河系统最终完成。自古形成的华北大道使蓟城得以产生,大运河的完成则确保了王朝中心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从北平府到北京

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了大都,将之更名为北平府。这是“北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这里降格为府级行政区。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1420年,明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改名为北京。这里再次成为全国首都。

朱棣之所以坚持将首都迁往北京,除了因为这里是他个人的封国以外,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进攻,也就是所谓“天子戍边”。蒙古人虽然被赶回了草原,但他们的威胁依然巨大。迁都北京不久,明朝政府便在长城沿线建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还在北京附近大力修整长城。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明朝没有迁都北京,他们很可能无法维持二百多年的统治。

朱棣刚刚迁都到北京时,北京城并没有后来那个非常著名的城墙。朱棣只是在元朝皇宫旧址上修建了新的皇宫及其城墙,也就是“紫禁城”。后来,因为防御蒙古人的需要,逐渐建起北京的外城墙。1553年外城城墙最终建成。至此,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被确定,核心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皇家园林

朱棣继位不久,曾经计划在北京南面修建一座大型狩猎场——南苑。南苑附近泉水湖泊很多,草木丰茂,不过,按照传统的中国审美,仍然景色不佳。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好景色必须有山有水。

1644年,满族人占领了北京,建立了清朝。明朝的皇宫基本得到保留。清朝人不必再重头修建皇宫了。他们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皇家园林上。皇家园林的位置选在了有山有水的北京西北方向。

最先兴建的是玉泉山脚下的静明园(1680年)。接着是现在属于北京大学的畅春园。在畅春园北面,是著名的圆明园。

元代的文献中最早记载了瓮山及其脚下的瓮山泊。元朝时这里是一个水库。乾隆继位后,下令进一步挖掘此湖,并以汉代长安近郊一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昆明湖”。瓮山上建了一座寺庙,恭贺皇太后六十寿辰,改变为“万寿山”。圆明园被毁以后,慈禧太后在这里建成了颐和园。

历史深处

在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交往和斗争中,存在着一个隐藏很深的规律:游牧民族必须在组织上彻底汉化,才有可能入主中原,征服整个中国。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征战,自古就有。起初,威胁主要来自西部,也就是西域。汉朝时几次远征匈奴,都是从长安出发,向西北方向派出大军。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败,但匈奴的汉化程度很浅,因此不具备和汉朝全面较量的能力,只能限于局部的劫掠和破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有的还建立了小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大大深。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从西北方向逐渐向东扩展。到唐朝时,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而建立的藩镇,就已经以东部为重点了。安禄山身兼多个北方节度使,但坐镇幽州。显然是因为这里战略地位最重要。

契丹人兴起以后,游牧民族南下的方向就集中在幽州(北京)、云州(大同)了。幽州是中原连接游牧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契丹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对幽州早就很熟悉。对契丹人来说,幽州不仅是重要的贸易区,也成了他们接受汉文化的主要地区。

于是,当石敬瑭向契丹人求助的时候,契丹人就明确地索要燕云十六州。当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个“历史上最致命的失误”铸成以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战略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此以前,游牧民族主要在边疆地区和中原王朝交战,偶有入侵也是以劫掠为目的,来去如风。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以后,游牧民族不仅拥有了军事进攻的基地,还开始了全面深入的汉化,由此也就开始具备全面征服中原的能力了。后来蒙古人、满洲人征服全中国,在这时已经埋下了祸根。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渐渐东移,从原来的咸阳-长安逐渐移到了洛阳-开封。到这时,虽然还不是中原王朝的国都,但北京已经成了游牧民族在华北建立的王朝的政治中心。金朝第一次把北京正式立为国都,这就是金中都。

蒙古人同样是主要从东部通过华北平原南下。元大都是蒙古帝国内联结游牧-农耕两大部分的核心和枢纽。当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草原以后,北京以北就成了主要的边疆防备区。朱棣想要“天子戍边”,就必然选择北京为首都。

元明清三代,虽然都面临着首都远离经济中心,需要千里迢迢通过运河向北京输送粮食的难题,但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说,必须以北京为首都,才能维系庞大的帝国不解体。如果首都南迁到经济中心长江流域,人财物就都会停留在南方,北方很快就会被已经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夺取。在南方定都的王朝多半会无心在北方作战,偏安于繁荣富贵的江南水乡。

但是,游牧民族一旦占据北方,南方王朝想要偏安一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很快就会发生南北战争,要么再次全国统一,要么陷入长期分裂混战。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已经和汉人融为一体。蒙古人和满清人南下作战的军队中,汉人其实占了大多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家才说,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京,明朝很难维持两百多年的统一王朝。

或许,1927年以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一并且居于一隅的结果就是,南京政府始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他们真正能控制只有东南数省。东北、蒙古、西北等地的独立性一直很强。最终,也正是从西北冲出来的中共,占据了东北以后,推翻了民国政府。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局面都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将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可以起到保持全国平衡、维持整体协调的效果。这是北京是中国首都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2016/11/22

本文内容主要来自侯仁之先生所著《北京历史地理》。此书为侯先生1942年所著。其中内容未在其他书中见到。关于北京历史地理的成因等重要理论,请教历史地理专家后得知,后来并无重要的更深入研究。关于华北平原早期历史、华北大道的形成演变等等,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希望今后能看到更丰富、深入的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