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铅笔社个人总结六:2016的亲情温暖

2017-01-11 董传恒 铅笔经济研究社

2016年最大的事情就是有了小孩,当了父亲。为了来北京帮忙照看孩子,父母把家里的地、事都交给了我哥。一下从快乐轻松的小两口,变成了需要负担老人和孩子的全部费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责任、压力的变化当然是显然的,但更大的变化是对个人、家庭、习俗、社会这些事情的看法。

 

我从初中开始住校,每周回一次家,高中每月一次,上大学后更是每年只回一次家,回家也大多数时间宅在家里,不愿意参与家庭各种事务。可以说将近20年来,早就远离了家庭生活。而父母那种各种远近亲属、繁杂关系事务的家庭,一直是我逃避的,也不是我向往的。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子女、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是我对自己家庭生活的憧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中的这段话我引用多次,家庭、亲戚和社会仿佛是自己背负的负担,希望到此为止,让下一代无需理会这些无趣、讨厌的家庭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但是真正开始生活,养儿育女,操持家务时,突然发现以前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出现,那些关乎个人独立的原则似乎并没有用武之地。孩子哭了,是饿了还是拉了,还是什么都不是。哭了要不要抱,安慰奶嘴要不要用,衣服是不是穿多了,小孩真的不怕冻吗,生病了要不要去医院,育儿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崔玉涛微博刷了一遍又一遍,无论怎么做,依然只是让你战战兢兢的想,可能这样就行吧。

父母生活习惯不同怎么办,总是等着我们下班回来才开始吃饭,做饭不好吃,照顾孩子总是没按你的要求来,总之让你不满意的事总是一件又一件。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离开父母的帮助,独自养育儿女是不现实的。总是想想父母这么大年龄,却还得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帮忙照顾小孩,已经非常辛苦。

家庭生活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一件一件的琐事,最重要的是现有条件下的应对和妥协,是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一年来琐碎的、妥协的家庭生活,倒让我意识到,对家庭、习俗和社会是不是有所误解?对旧有关系的躲避和批评是不是过于教条和肤浅?看似复杂的亲戚关系、很low的习俗、落后的社区和社会,这些都曾是自誉为追求独立、自由的我所不屑的。现在看来却总是感觉到温情,如果深入分析,可能发现其深刻的背景、规律和意义。

 

今年过年回家,准备像小时候那样,到处走走亲戚拜拜年,去小时候曾经特别亲密寒暑假经常长住的姑姑、姨姨家,家长里短聊一聊,这么多年,从未像今年这样,特别期待回家。


 本文作者为铅笔社成员。他的微博号为:@写写画画。欢迎大家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