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医杂谈】—【微课堂】— 武威汉代医简是最早运用温阳散寒治法的典范

2017-11-19 张延昌 中医杂谈

▶本文为《微课堂》专栏第127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一:关于“温阳“与“散寒”

1、概念

阳气,生理学名词。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2、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3、功能

温气功能

阳气对与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他温养作用。阳气就跟太阳一样,太阳出来暖洋洋,人有阳气也才能身体暖暖活活的,这种温煦的功能,才我们人群中可以看出来,有些人就怕冷的很,有些甚至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都还觉得身上冷,我们通常就会说这种人“底火不够”“阳气不足了”;相反,有些人就不怕冷,别个都穿两三件衣服了,他还只穿个单衣,这种人我们说他“阳气旺”,阳气旺当然是好事,但有可能有些人要就问,阳气旺的的人冬天倒是好过,夏天热了不就恼火了?其实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就功能好,这涉及阳气的另外一个功能,过会我们会提到。

阳气可以温煦人体,还能温养人体,看看自然界,春天,日照充足,气候温热,动物植物就活动能力强、生长迅速,但到了秋冬,天寒地冻,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植物就枯枝败叶,动物就潜伏冬眠。人也是一样,《内经》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要有了充沛的阳气才能够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身手敏捷、身体强壮。相应的如果成天精神萎靡、说话走路都费力。

气化推动功能

阳气温养人体,这个养的作用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这就涉及阳气对人体另外两个重要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气化”和“推动”作用,阳气的气化作用,就简单的说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就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可以变成雨下下来。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吃进去的东西、吸进去的气,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离开了阳气的气化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人也就只有等死了。大家都晓得,我们人是由很多组织器官构成的,我们能活着是靠这些组织器官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那组织器官的功能又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呢?靠的则是阳气的推动作用。阳气这种推动作用,可以从自然界的潮汐形象理解,其根本原动力来源于日月。

卫外固密功能

除了以上的作用外,阳气还有“卫外”和“固密”的作用,中医很多概念很抽象,但又很容易从自然现象中形象的领会理解。我们中医说人的阳气“若天与日”,我们古人没有望远镜,肉眼能看到的天其实不超过大气层,大气层对我们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可就了不得啰。一方面,有了大气层,外来的有害物质才不能够顺利的到达地球,例如紫外线在大气层就被吸收了大部分,要是没有这层大气,光是紫外线就能导致地球生命灭绝,这种作用就是“卫外”;另一方面大气层保护地球内部有用的物质不能随便流散,最典型的就是氧气、水分、热量,这种作用就是“固密”。

把人看成地球的话,阳气对人体也就像大气层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就热而言,这种卫外和固密的作用就像保温杯、恒温器一样,维持内部的稳定。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冰柜冰箱还不普及的年代,那时候无论卖冰糕热食,都用一个箱子把东西装起,然后用棉絮包盖起来,冬天热食不易冷、夏天冰糕不容易化。这层棉絮发挥的作用也就是阳气卫外固密的作用。所以前面提到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而且功能好,这个功能也就是卫外固密的功能,真正阳气旺而且卫外固密功能好的人,那是冬不怕冷夏不怕热的。

4、散寒

具有温补阳气、祛散寒邪作用的方药,治疗寒凝阳虚证、阳虚内寒证的治法。《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学说较之《内经》、《难经》有了长足进展。由于伤寒热病的猖厥流行,这使当时的医家必须重视该病的研究。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也记载有伤寒的病名及症状。当时大都从外感风寒立论,治疗多行温法。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诊籍”就明确提出“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可见此时中医临床确已使用汤药来治疗伤寒热病了,当时医家的探索与经验积累为张仲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汉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饮食居住条件简陋,西北地区又气候寒冷多变,昼夜温差很大,人们极易感寒而发病,出现相应的一系列症状。加之当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居无定处,食无定时,抵抗防御能力降低。也是导致伤寒发病频繁的外在因素,使伤寒在当时严重流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外治疗法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疾病发生的特点有关,还与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居所条件和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武威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 m以上,属 35 37383 35 13306 0 0 6171 0 0:00:06 0:00:02 0:00:04 6171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夏季短,冬季风寒冰裂,气候寒冷,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白羊屎热熏疗法是典型的温阳散寒外治疗法。

除了治疗寒性疾病,热熏疗法还被少数民族应用于急救,《汉书•苏武传》曰“武引佩刀白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媪(ao)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段史料中,卫律正是使用了热熏疗法,起到活血化瘀、提升体温的作用,同时结合“蹈其背”,利用对人体的外来压力使恶血排出体外,能起到防治血管空气栓塞的作用。

在两汉时期,此处为匈奴与汉朝军队战争的前沿,游牧业非常发达,人随水草游牧,常处野外,居处潮湿阴冷,且主要以肉食和奶制品作为日常饮食,因此综合气候和饮食原因,该地区人群易患各种寒性疾病。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以灸焫(rui),故灸炳亦从北方来”,焫有点燃,焚烧之意,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西北地区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有明确的阐述,热熏疗法正是其中之一。

 威医简方剂中单味药使用次数较多者依次为附子(13次)、桂(8次)、蜀椒(8次)、姜(7次)。





二、 列举温阳散寒的常用方剂

1、桂枝加桂汤

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2、黄土汤(温阳健脾)

概述:黄土汤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金匮要略方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灶心黄土30g、甘草9g、干地黄9g、白术9g、附子(炮)9g、阿胶9g、黄芩9g,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阳虚出血。本方为治疗阳虚出血证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慢性胃肠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阳不足。

3、真武汤(温阳利水)

组成:茯苓 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白术 二两[6g] 生姜 三两[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方解: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水湿外溢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下注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清阳不升,则头眩;若太阳病发汗太过,则伤阳耗阴,阳失温煦,阴失濡养,而筋脉挛急。故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临床应用中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如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等,凡属肾阳虚衰,水气泛溢的病证,用真武汤加减,必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4、实脾散(温阳健脾)

其组成为厚朴(去皮、姜制、炒)6g、白术6g、木瓜(去瓤)6g、木香6g、草果仁6g、大腹子6g、附子(炮)6g、白茯苓(去皮)6g、干姜(炮)6g、甘草(炙)3g。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严氏济生方》方之实脾散:实脾散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以及促进、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对心脏有强心、改善心肌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及强大的利尿作用。

5、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中桂枝辛温,既能温化膀胱而利小便,又能疏散外邪而治表证;茯苓、猪苓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泽泻甘寒渗泄,助二苓以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使脾强而制水。诸药合用为治太阳蓄水证之方。

6、加味异功汤(辛甘温阳)

处方:人参3钱,当归1钱5分,肉桂1钱5分,炙甘草2钱,茯苓3钱,于术(炒焦)3钱,生姜3钱,大枣(去核)2个,广皮2钱。功能主治:辛甘温阳。主疟邪久羁(ji),因疟成劳,而成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邪留正伤。用法用量:水5杯,煮成两杯,滓再煮1杯。分3次服。各家论述:此证气血两伤,《经》云:劳者温之。故以异功温补中焦之气,归、桂合异功,温养下焦之血,以姜...

6、麻黄附子汤(散寒温阳)

《金匮要略》卷中:麻黄附子汤:处方:麻黄9克,甘草6克,附子3克(炮)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治肾阳不足,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小。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功效:温经发汗,兼顾肾阳。主治:水病,...

7、加味黄土汤

处方:熟地60克,龙胆肉30克,鹿角胶30克,当归12克,伏龙肝12克,黄芪18克,白术9克,附子9克,甘草9克,黄芩9克,阿胶10克。功能主治:温阳益气,滋阴补血,收敛止血。主阳气虚弱,不能统血,阴血不能内守。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

8、加减阳和汤

处方: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功能主治:温阳散寒,化瘀通络。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近几年来,以卢崇汉、李可、吴荣祖刘力红为代表的扶阳学派连续开办“扶阳论坛”专题学术会议,已出版《学术论坛》专著数册,打破传统师承受教范围过窄的流弊,通过“系列图书一视频光盘一年度论坛”的开放方式,让千名、万名医界读者直接受益。每期“扶阳论坛”学术会议由扶阳大家亲临论坛,讲解临床体悟,解答听众疑问,中医临床名家汇聚一堂,言传身教,使之该学派不断发展壮大。





三、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中的“温阳散寒”内容:(加下划线者为“温阳散寒”药物及治法)

1、【方名】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木牍文79与以上三简内容基本相同)

【组成】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

【用法】将以上6种药物加工炮制,用蜜制成丸剂,丸如樱桃大。昼夜含3丸,缓慢咽下药汁。

【功效】温补肾气,平喘止咳。

【主治】外感六淫,咳嗽日久,痰气凝结,肺道壅塞,久咳及肾所致中老年人久咳不已,痰鸣喘嗽者。

 

2、【方名】治伤寒逐风方

【组成】附子三分,蜀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

【用法】将以上6种药物炮制加工为散剂,每服1方寸匕(约1克),用酒送服,日服3次。

【功效】温通经络,逐风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证属风寒湿阻者。

 

 3、【方名】治雁声□□窃言方

【组成】术、防风、细辛、姜、桂、附子、蜀椒、桔梗各二两。

【用法】以上8种药物加工炮制为散剂,加以混合调

制,每次服1方寸匕,用小米粥送服。

【功效】疏散风寒,清利咽喉,温通阳气,利窍复音。

【主治】感受风寒出现的声音嘶哑久治不愈者。

 

4、【方名】瘀方。

【组成】乾当归二分,川芎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二分,䖟一分。

【用法】将上药加工为散剂,加以醇酒服药,每次服一方寸匕,日服三饮。

【功效】养血活血,利气解郁。

【主治】血滞经闭,癥瘕积聚,跌打瘀痛等各种瘀血证候。

 

5、【方名】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组成】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制川乌、附子各二分。

【用法】以上七味药混合加工为散剂,每次服用一方寸匕。

【功效】清热祛湿,祛风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症,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

 

6、【方名】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痛方

【组成】斑蟊十枚,地胆一枚,桂一寸。

【用法】以上三种药物加工为散剂,并调和均匀,使患者晚上不要进食,早上饮药一刀圭,以肥美闭塞十日壹饮药。

【功效】活血破瘀,消癥散结。

【主治】各种疾病所致,并属中医辨证癥瘕积聚之证,包括腹腔内多种包块、肿瘤、剧痛之病症。

 

7、【方名】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

【组成】大黄、黄芩、芍药各一两,消石二两,桂一尺,桑螵蛸十四枚,䗪虫三枚。

【用法】以上七物经加工炮制,用淳酒五升浸渍一昼夜,再煎煮三次。服用方法不详。

【功效】清热燥湿,祛癖破坚,缓急止痛。

【主治】腹内痈肿,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

 

8、【方名】去中冷病后不复发方

【用法】在地上挖与人等长,深七尺宽五尺的坑,用十余担白羊粪晒干或晾干后,放置在坑中,点火待羊粪烧尽后,将木板横放在坑上面,让病人睡在木板上,受热气熏蒸,待热气尽便停止,并让病人谨防外出受风。

【功效】温经散寒,消胀止痛。

【主治】腹寒胀痛以及全身关节恶寒疼痛等症。

 

9、【方名】治久咳逆上气汤方

【组成】紫苑七束,门冬一升,款东一升,橐吾一升,石膏半升,白□一束,桂一尺,蜜半升,枣卅枚,半夏十枚。

【用法】将上药加工炮制后,放入煎药锅中,加水一斗六升,在火上煎煮六次,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小杯,日服三次,煎煮好而当日没服完的药,次日必须再次煮沸后服用。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主治】久咳上逆,痰热壅阻。

 

10、【方名】治痹手足雍肿方

【组成】秦艽五分,附子一分。

【用法】以上二药加工成散剂,调和均匀。每服半方寸匕,饭后用酒送服,每日服三次,以愈为度。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证。

 

11、【方名】治久泄肠辟卧血……医不能治皆谢去方

【组成】黄连四分,黄芩、赤石脂、龙骨、人参、姜、桂各一分。加减: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多□,加黄芩一分。

【用法】将以上七种药物均经加工炮制,用蜜制成丸剂,丸大如弹。饭后用米汤送服一丸。

【功效】清热燥湿,收敛止泻,佐以补气健脾。

【主治】肠胃湿热所引起的腹泻、痢疾,且久治不愈。包括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久治不愈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本简所述“久泄肠辟卧血”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肠澼下脓血”证,本方在辨证论治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即久泄必虚,故以石脂龙骨固涩止泻,人参、姜、桂温阳补虚,脓血是热毒内蕴所致,故以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整个方剂寒热并用,功补兼施,固本清源,谴方用药,丝丝入扣,是针对“肠辟”而设的一张良方。

 

 

12、【方名】公孙君方

【组成】明矾二分半,牡麹三分,禹余粮四分,黄芩七分,谷芽三分,厚朴三分。

【用法】以上六物均加工为细末,混合均匀,用白蜜制成丸剂,丸大如吾实。早晨服七丸,下午服九丸。晚上服十一丸。连续服药十日,如若小便数量增多,即为治疗有效,连续治疗廿日常可痊愈。

【功效】燥湿止泻,涩肠止血,

【主治】湿热所致的久泻、久痢,腹胀、腹痛等症。

 

13、【方名】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

【组成】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实各四分,肉从蓉、天雄、薯蓣(末三味剂量不详)。

【用法】上述药物均经加工炮制,然后使用(具体用法记录不详)。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主治】男子阴冷、阳痿、早泄、遗精、精少、阴囊潮湿等。

 

14【方名】恶病大风方

【组成】雄黄、丹沙、礜石、兹石、玄石、消石、长石一两,人参。

【用法】该方对药物加工方法及服用方法记录不详,由于以上药物均为矿物有毒之品,其炮制加工方法,“捣之各异斯”、“三重盛药”,可否认为是,根据每味药的不同特性,分别捣碎加工,用一定的方法盛放在容器中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麻风病及一些顽疾重症。

 

15、【方名】治诸�方

【组成】术、姜、瞿麦各六分,菟丝子、滑石各七分,桂半分。

【用法】以上六味药物,经加工炮制为散剂,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每日服六七次。

【功效】健脾温肾,温通阳气,清热利湿,利水排石。

【主治】由于湿热下注,日久不愈之石淋、血淋、膏淋、泔淋等各种湿热淋证。

 

16、【方名】治金疮止痛令疮中温方

【组成】曾青一分,长石二分。

【用法】将上述二种药物均经过加工炮制为散剂,并调和均匀,每次服用一刀圭,日服三次,用温酒送下。

【功效】活血通络,收湿敛疮。

【主治】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

 

 17、【方名】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

【组成】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䗪虫二分,虻头二分。

【用法】以上五种药物经加工为散剂,调和均匀,每

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若疮内积血仍不能流出,可再服

上药一次。

【功效】清热散结,逐瘀止痛。

【主治】金器创伤瘀血,以及肠漏下血等症。

 

18、【组成】石膏一分,生姜二分,甘草一分,桂枝一分。

【用法】四物均加工炮制为散剂,并调和均匀,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醋浆饮药,白天服2次,夜间服1次。

【功效】收湿敛疮,清热止痛。

【主治】金器伤所致的创伤疼痛。

 

19、【方名】治金创肠出方

【组成】煅龙骨粉。

【用法】煅龙骨粉二指撮,用豆豉汁送服。

【功效】收湿敛疮。

【主治】金属利器伤及内脏,肠内出血等症。

 

20、【方名】治痴及灸疮及马齐方

【组成】骆酥一升,附子二十枚,蜀椒一升,干当归二两。

【用法】用骆酥煎煮以上三药,煎煮三次,取药敷在疮疡部位。

【功效】和血补血,排脓止痛,敛溃生肌。

【主治】各种创伤所致疮痂,用灸法治疗引起的疮伤,长久骑马时,骑马者臀胯部受压磨损的疮伤等。

 

21、【方名】治人卒臃方-

【组成】赤石脂。

【用法】将赤石脂加工炮制为细末,用时以寒水调和涂抹于疮臃之上,根据病情多次涂抹,直至痊愈。

【功效】清热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猝然暴发的急性疮痈。

 

22、【方名】治狗啮人创恿方

【组成】狼毒。

【用法】将狼毒粉碎等加工后,敷在被狗咬的疮面上。若疮已干者,可将狼毒粉调和为膏状外敷疮面。

【功效】逐水祛痰,破积杀虫。

【主治】狗咬伤以及对狂犬病的治疗。

 

23、【方名】治目恿方

【组成】曾青四两,戎盐二两。

【用法】以上两种药物均经加工炮制,用乳汁调和,盛在铜器中储藏,用时取上药外敷眼目。

【功效】凉血明目。

【主治】热毒上攻所致目赤目痛。

 

24、【方名】塞鼻方-

【组成】䕡茹,巴豆各一分。

【用法】二药加工混合,用棉花等物,在其周围粘附上药塞于鼻中。

【功效】清热败毒,排脓驱腐,止血敛疮,祛除息肉。

【主治】鼻中疮疡,流脓流血,鼻息肉等。

 

25、【方名】调中药方

【组成】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黄一分。

【用法】以上三药经加工炮制制成散剂,调和均匀,用米汁饮药,每次服一刀圭,每日服3-4次,直至病情痊愈。

【功效】清热泻火,疗疮治痈,活血祛瘀,消肿散结。

【主治】经上述塞鼻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者。

 

26、【方名】灌鼻方

【组成】藜芦一本,葶苈二分,附子一分,皂荚一分。

【用法】均经过加工炮制,混合均匀,以醇酒浸泡一昼夜后,去除药渣,将药汁灌入鼻中。

【功效】宣肺通窍。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鼻腔通气不利。

 

27、【方名】治妇人膏药方

【组成】漏芦三升,当归十分,白芷四分,附子卅枚,廿草七分,弓大十分,藳本二束。上述两方的方名、药味、剂量基本相同,并两方均冠名为“治妇人育药方”,必为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药。但对治疗妇科何种疾病,其症状描述、使用方法等内容尚缺。现从方中所载药物作以推断分析,以供参考。

【用法】将上药制成膏剂备用。

【功效】活血调经,消痈通乳。

【主治】经血不调,乳痈肿痛,乳汁不下。

 

28、【方名】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用法】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三升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入骟猪油三斤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在杯中,搅三百次,取出加工好的药盛放在器皿中备用。具体用法:①用于治疗疮痈:取上药五分匕放入鸡蛋黄中,再搅二百次,将上述加工好的药膏薄薄涂在痈的上面,中央留出钱币大小的皮肤不涂药汁,目的是给痈外溃留一出路。药汁透过患部皮肤浸入病灶,发挥解毒消痈的作用。如果药汁干了,药力不能透入皮下,那么就得涂上新的药汁,如此涂二次,就必须清洁患处。因为药层厚了,也影响药汁的浸透。并指出涂药之后痈症的转归:“其毋农者行愈,已有农者溃。”即痈末化脓者,经过外涂药汁的治疗,痈将消退向愈;痈已蕴脓者,涂药后将促使脓液早日溃出而愈。同时劝告患者:“毋得力作,禁食诸采”,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作,禁食辛辣发物。②其他用法:如有胃气上逆等证候可以口服;喉痹既可口服,又叫在咽喉部位采用膏摩的治疗方法;心腹痛可口服;嗌噫痛可口服;血府痛既可口服,又叫膏摩;咽部干燥可采用外部膏摩的方法;齿痛可采用牙齿周围涂抹药物的方法;鼻窍出血伴见头晕可在鼻腔内涂药;鼻腔中生恶疮既可以在鼻腔内涂药,又可以口服;妇人产后杂病可口服;耳聋病用绉纱(现可用纱布)包裹药膏塞于耳中,每天换药一次;头痛风先药膏涂一定的穴位上,然后三指按摩;“□□□□吞之”,病状不详,也可口服;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还可外涂此药膏。不论是口服,还是外涂等,此膏药每次用酸枣仁大小,以口服后感到胃肠中舒适为度,而采用膏摩的方法时,一般涂膏药后摩三次,待药膏变干燥为止。

从现存资料来看,这种既可用作内服,又可供按摩外用的膏药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者当属最早。且从简文的记录内容可知,使用者经临床验证,效果良好,但不愿外传。

【功效】温经通络,活血排脓,芳香开窍。

【主治】疮痈,胃气上逆,喉痹,心腹痛,嗌噫痛,血府痛,咽部干燥,齿痛,鼻窍出血,鼻腔中生恶疮,妇人产后杂病,耳聋病,头痛风,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等。

 

29、【医简释文】百病膏药方蜀椒四升白茝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三斤先□□□□[89甲]  

枚煎药□□□□□□浚去宰[89乙]  

该方与简57-58所载“千金膏药方”中药味、剂量基本相同。

考古学家根据以上有关墓室、随葬品以及钱币等的特征,初步推测武威医简是属于东汉早期的墓葬。大约在光武或稍后的明、章帝时期,即公元25—88年?距今约1900余年,早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此说明温阳散寒由来已久,武威汉代医简是最早运用温阳散寒治法的典范。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编辑:张珊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