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我走过的弯路

塔主 巴别塔 2021-12-26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让各种买书的商店闹的熙熙攘攘,抢购物券的、等打折的、朋友圈分享截图可以入群的…… 大家多读书,自然是好事情,如果你已经下了单、入了群、买了笔记本…… 请你听我说,翻开书之前,我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念叨给你听。



我是个书呆子。

因为小时候塔爹的教育方法非常奇葩,我就没有什么电视可以看,于是书籍成为了唯一的视觉娱乐来源。后来念文科,也更加爱阅读,大学念了新闻——一个需要知识广度的学科,最后上学念上瘾,前后念了两个硕士…… 虽然不能学富五车,但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可以有资格说两句。

过去的两年做线上教育,教大家从短题材的新闻,读到700多页的第二性,我看着大家的朋友圈,看着友邻的小伙伴渐渐喜欢起阅读,也倾听着大家的疑惑,渐渐发现:

好多人都走在我当年的弯路上啊。

于是今天写一帖,给你竖起一个deadend指示牌,捷径不敢说,弯路可以少走。




弯路一:自古读书一条路

我读的第一本全英文的书籍叫做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是社会学书籍。当时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五楼发现了英文书籍书库,那个兴奋啊,就挑选了一本适合自己词汇量的书,也觉得主题不错,拿回来读。

插一句:我当年其实就误打误撞了培养阅读兴趣的三个要素,M.I.C.,嗯嗯,听过TKT的同学,可以复习一下,是哪三个?

再插一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词汇量?—— 有一个标准,就是放眼望去,一页纸上的生词不得超过总量的5%,5%是一个神奇的比例,如果一个小节100个字,当中有5个以上你都不认识,你阅读起来就会出现困难,阅读方法就要有转变。这个我在塔客学院里面详细讲过,此处不做广告了,自己想了解的看官请在巴别塔后台回复四个汉字【阅读一切】。大家接着看文章:

那时候,我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好像是个贪心的食客,每一道菜都要仔细品尝。还记生词的笔记,摘抄有趣的句子,然后用英文在下面写感想。罢了,我还做了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就是按照书后面的作者姓名,搜到了他的大学和email地址,给这位教授写了一封邮件,谈了自己的感想,以及对他的贡献表示感谢,让一个处在中国的大学生看到了快餐文化的另外一面。

你猜怎样?教授居然回信了,感谢我对书籍的关注,开心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这看似是一个很愉快的故事,由于经历过于愉快,让我误以为读书就只有这么一种方式,长此以往,只要一本书没有挨个字句读过,没有做完整的笔记,没有写感想,没有用完半本笔记,就觉得人生都不完整了。

更糟糕的是,很多书籍有文化上的隐喻,只要稍有不懂,就无法前行。这是一种学术处女座,其实很要不得,但我当时并不知道,只是默默荒废了很多书籍,也留下了巨大的学术心理阴影面积。

弯路攻略: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对应方法。

我当年的方法是句读,其实句读不仅仅是阅读,还是一种语言教学或者自学的方法,可以练就极其扎实的基本功。我当年其实是学爽了,但对于阅读的效率来说,有空句读自然愉悦,可是面对高强度的学术或者工作任务,句读不现实,不得处女座。



弯路二:死磕句子顺序

读过第一本英文原版书两年之后,我开始了在香港大学的第一个硕士,念的还是新闻系。教授的作业自然是大片大片的阅读,例如 literature journalism 一给就是一本书,教授轻描淡写的说:这个礼拜去读乔治奥威尔的 Why I Write,下礼拜来讨论。我回头一看,这书虽然是小册子,但也是119页的小册子,一个礼拜读完?呃…… 

更郁闷的是,business journalism 那一堂课,留的作业是 The World Is Flat ,488页,一个月之后开始讨论;law and media 每周要看30多页的法律文书,一个案子跟你说30多页纸,里面还都是法律名词…… 而且你同时在修这三门课,每周的阅读量你自己去算吧,反正我数学不好。

这个公众号的老读者可能知道以前我说过自己常常一晚上不睡觉的故事,其实我很多不眠的夜晚都伴着香港的夜景度过。原因就是我走了一条弯路:我当时是一句一句看,完全按照作者的顺序看。

这也是弯路。

我也是看了一个学期之后,才发现我太实在了。

西方的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其实严肃的学术写作都一样)有很强的格式要求,重点的句子都安排在特别的位置。我应当先看那些特别的位置,然后再看细节。而因为自己一句一句的看,导致我重点也忘记了,细节也乱糟糟,最后搞得自己头大。

插播:多年以后,我发现 The World is Flat 的作者 Thomas Friedman 其实是个说话啰嗦的作家,一个主题句后面举三个例子就不少了,他老人家非要写个7、8个,其实真的很啰嗦耶。友邻的小伙伴们,强烈推荐你们去听那个替你读书里面的 Thank You for Being Late,里面讲过 Thoms Friedman. 

弯路攻略:面对巨大量级、有规范的阅读时,抓住重点位置先读。

其他的位置甚至可以不看,老娘哪有那么多时间都看。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确保重点内容你肯定能记住。当然咯,一篇1500字的新闻,最后重点也就300个字,你还记不住么?



弯路三: 略过过程一万字

话说在香港年代逼迫自己只读重点句,仿佛发现了宇宙的真理,于是抓住不放,一路就到了美国。

七年前我开始了第二个硕士的学习,主攻第二语言习得,其实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另外一个称呼。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第一个全英文环境下的硕士,外加两年的英文工作环境做基础,托福大剌剌的裸考也可以拿个111分,好像哎哟,不错哟。

北美的研究生教学是很严肃的一件事,首先是两年制,其次在毕业的时候,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要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在重要会议上作报告。这不是开玩笑的~~ 大量的学术阅读必不可少,我心想,这还不容易么?重点句开挂就好了。

结果在seminar上(所谓seminar就是先去读文章,然后上课来讨论的课),我又被母语的同学甩出几条街。我只看重点句,也就无外乎一篇文章的introduction 跟 conclusion,一个实验到底怎么做的、样本如何选择、coding 的时候标准是什么……都藏在文章的8-12页,而我只看了1-3页和14-15页。

所谓的学术上的 critical thinking, 就是沉浸在过程里找茬。而我当年看似超级快的阅读方法,恰好满足了囫囵吞枣的标准。

弯路攻略:最后这一程,要求读者总结出脉络,从文字升华,然后跟作者神交。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建立在强大的词汇量基础上,此时我已经有了三年的全英文环境,加上两年在英语国家生活的经历,才发现可以无感的阅读,总结脉络。如果说有攻略,就是要开始注意细节,在细节至上注意重点位置,然后跳出作者的局,看看他是否合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框架,来批判一下它。所谓 critical thinking了。



一路转弯到现在:

开启嘚瑟模式——我坐在客厅里写下这些弯路攻略的时候,一周可以读完一本300多页的书,每天需要阅读大概5000字左右的纽约时报内容(我目前只读纽约时报,原因很简单:去年圣诞节有人赠送了我一年的订阅,加之我压中考研题的那一次,也是纽约时报的文章,所以从此我迷信了。)外加2000多个字的学术文章,这个需要细细读,所以字数不可能太多。

这都是过去弯路百转千回之后的结果,但我希望当年的自己可以早知道一下几件事:

1 要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句读是基本功练习,但不可以精神洁癖。

2 通过写作模式反推阅读攻略。无论你读新闻、还是学术论文,了解一下相应模式的写作绝对有好处,抓住重点位置,就有一目十行的快感。

3 请跳出文字再看一遍作者的思路。这个思路才是书的灵魂,就好像700多页的第二性,波伏娃思路就一个: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这个概念是千百年各种忽悠的成果。这也就是所谓的,把书读厚,再都读薄

最后说一句,懂点理论没坏处。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我们的大脑如何反应,我们的知识体系如何搭建,什么是Metacognitive,什么是网状的单词库,看了理论,自己的过往经历就更加清晰。这些道理我都有讲过哟,大家请好好复习,没听过的就回复【阅读一切】自己去看吧。

春光好,多读书!希望你们绕开我走过的弯路,都拥有自己充实的旅途。

【跨越语言界限,加快二次发生,关注巴别塔】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