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中国艺考》看内容垂直的“小众”综艺如何突围

2017-05-06 吴碧晗 影视独舌



岁末年初,总会有一群年轻人穿梭于大江南北,他们穿越严冬酷寒,经历着一场场竞争激烈的才艺选拔。冷冽的寒风总是让人瑟瑟发抖,但那些聚在考场警戒线外的身影却没有丝毫动摇。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艺考生。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笛女传媒、博文视窗共同打造的公开课节目《中国艺考》于今年1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播出,已于4月28日收官。


《中国艺考》按照真实的艺考分类,将节目板块分为影视表演、传统戏曲、音乐表演及播音主持四大专业,每个专业都将通过三期节目、三场考试,以20进10、10进8、8进3的赛制,决出各专业的前三名。最后四个专业12名胜出学员将赢得由权威考官评审团提供的知名艺术院校联名推荐信,部分学员还将获得参演“点赞青春”栏目剧场百集青春剧的机会。


这是中国首档电视艺考类公开课节目。看过《中国艺考》的观众,会明白一个道理,“艺考不是一条升学捷径”。同样的,对于制作团队来说,如何将“艺考”这一话题打造成受人欢迎的电视节目,也是他们面临的关键命题。


“公开课+综艺”模式,一次“不按常理”的选择却“合情合理”的传播


艺术类招生考试,每年都牵动着上百万艺术考生,数百万家庭,数亿人的关注。



《中国艺考》由知名导师和业界专家组成权威考官评审团,对学员进行一试,二试,三试的严格考查。不仅给广大艺术考生提供了全真模拟的艺考现场,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实战经验与中肯点评,让他们获得专业指导,同时也预热了考试流程。


节目聚焦更垂直领域的观众,为每一位正准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年轻人开设了一场电视考试“公开课”。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众多意见领袖纷纷走上讲台,与年轻人一道分享行业心得、人生感悟。这档略显严肃又极富营养的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类节目通常不够热闹与花哨,也没有“流量明星”撑腰,其“公开课”的标签,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更直接的专业诉求,容易被视作“小众”。



电视荧屏“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从传播和观众接受角度来说,综艺节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艺考》在此基础上探寻了“公开课”与“综艺”相结合的新模式,让素人学员上演“艺考”真人秀,直面残酷的真实艺考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的淘汰机制,试图以“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为艺术类考生与艺术院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在多样性的节目生态中,垂直领域的观众需要更专业化的内容,以便得到远超感官娱乐的实用价值,因此,这类节目虽不是短期的风口,却有着其存在意义。《中国艺考》作为一档有价值、有营养的节目还是有极大的生存空间的。


在不同的传播舒适区里,总会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存在。娱乐泛滥的时代,喧嚣的综艺能够冲击高收视,但这并不意味观众只满足于单一的消费品种,也不意味观众对具化的“专业内容”没有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艺考》是对过去某种稀缺领域的内容补偿,是一次“不按常理”的定位选择却又“合情合理”的文化传播。


花式的套路,专业的内核


坚持做深入的专业内容在现如今可视为是一种“逆势而为”,此类节目收视群体窄众,内容垂直,但其背后是制作团队对市场前景的独特判断。他们另辟蹊径,利用平台优势,与当下社会越来越匮乏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地产生关联。在这种逻辑之下,创作者对节目长线价值的信心不是一种“勇气”,而是一种“底气”。



《中国艺考》在“真人秀”的花式套路下,揭开了每年处在舆论关注焦点中的“艺考”奥秘。为提高节目含金量,节目组邀请了多位泰斗级嘉宾坐镇《中国艺考》录制现场。音乐表演评委有蔡国庆、蒋大为等,影视表演评委有王刚、谢园等,播音主持评委有陆洋、张泽群等,传统戏曲评委马小曼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是马连良之女,更是梅派京剧名家。



除了各大领域的权威评审,还有科班出身的歌手胡莎莎、演员张恒、谭家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知名丑角演员徐孟珂等实力带队导师团。


央视名嘴王小骞、原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主持人周群担当播音主持专场的导师。王小骞在点评中为选手指出,主持人不能使用太复杂的词汇,要让电视观众直白的理解主持人的真实意思,“不能让观众的脑子绕弯儿”。周群在一位选手“自我陶醉”式的表演完后,告诫学员,“主持人重要的是和观众沟通,不能自我封闭。”



音乐表演专场,有位艺考生在演唱《最初的梦想》时稍有失误,评委蒋大为批评其高音部分表欠佳,直接点出“你的高音为什么唱不上去呢,特别简单,字唱得不对,港台腔调只是一时噱头,中国人还是要把中国的歌唱准,字要唱准。”



这些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士为考生指点迷津,更为节目带来了专业性与权威性。《中国艺考》既是艺考“公开课”,也是艺术“素养课”。评委和学员之间的交流碰撞,深刻地反映出传统艺术行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修行所在。节目中不只体现考生们对梦想的追求,也有对艺术“一板一眼”绝不糊弄的专业态度。


兼具人才储备和开发势能,完善“自我循环式”产业结构


《中国艺考》背后的平台优势十分抢眼。


节目最后决出四大考核的各专业前三名,胜出的12位学员将赢得由权威考官评审团提供的知名艺术院校联名推荐信,还能有机会签约影视公司,出演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品牌节目“点赞青春”剧场的影视剧角色。



据了解,《中国艺考》项目除了打造原创电视节目,还将涉及教育培训、演艺经纪、影视衍生品为一体的平台开发,并与 “点赞青春”栏目剧场形成资源互补,完善“自我循环式”的产业结构,建设媒体行业全新的文化产业平台。



虽然第一季节目在学员的实力、节目环节的创新设计、艺术表现的极致性方面都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但在学员青涩的考试呈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追求艺术梦想的纯净心灵,看到了各个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对行业的深刻洞见。


《中国艺考》不争抢热门的潮流内容,专注于自己的教育领域,这个“公开课+综艺”的原创节目将随着全平台开发联动继续深入,能否取得更好的成绩值得期待。由此看来,力争让“垂直内容”成为精品,才是此类节目的生存法则。


【文/吴碧晗】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扫一扫更进一步接触影视行当!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1大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