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孔繁森》到《红高粱》,赵冬苓5部经典勾连鲁剧演进篇 | 国剧初心谱(6)

铁皮小鼓 影视独舌 2019-12-27
2019年11月17日刊 | 总第1962期
编者按

从“剧匠访谈录”到“国剧初心谱”,我们一直在整理国故,探寻去路。

这次我们再负行囊,向电视剧创作的源头进发,从类型角度梳理,或者从地域特色着墨,遴选每个题材的源头大拿再作探访。

回到初心,总有些道理颠扑不破,总有些常识源远流长。

今天第六篇,我们请鲁剧代表人物赵冬苓编剧开讲,细诉她的创作生涯。
文/铁皮小鼓

从业三十余年,编剧赵冬苓的身上有很多标签。

先是鲁剧标兵。

深掘山东老区红色基因的《沂蒙》出自她笔;由高密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红高梁》也由她编剧;她还写过为济南“曲山艺海”作传的《北方有佳人》,为青岛“商誉”加分的《青岛往事》……

她也曾被称“主旋律”大户。

从95年的《孔繁森》、04年的《郑培民》,到05年的《任长霞》、06年的《真水无香》,当年央视新闻表彰的时代楷模,5个她写了4个。

最近,她又以劳模编剧闻名业界。

且不说,从业以来超过50部的影视剧创作量,也不说她飞天、金鸡、华表奖编剧奖的大满贯,单说她17天写了20集《沂蒙》的剧本,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写出《红高梁》整1集的戏,如此质速兼备,让人艳羡。

《红高粱》

但作品背后的她,却看不见与“标签”对应的人设。

她自认性格孤独,在80年代末“跳槽”进入鲁剧创作集体,极度幸运。她始终不爱社交,在写作中孤军奋战是选择也是必然。她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专业户”,从经济到法律从足球到综艺,活跃在网络上的她,各种介入现实的话题都关心。

赵冬苓

起步于鲁剧90年代的平稳发展期,在2010年前后的鲁剧勃发期攀上高峰,又于如今的剧集市场中开枝散叶,赵冬苓的创作历程就像鲁剧演进的一个缩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