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兰大神,这一次我只想站着把电影给看了

杨文山 影视独舌 2021-04-19


2020年9月6日 总第2255期

万万没想到,影迷千呼万唤的《信条》在上映第二天,就被上映了16天的《八佰》赶超了日票房。事实上,在首映日《信条》对《八佰》的领先也只是险胜——仅多出190万票房。

猫眼专业版给《信条》的票房预估是4.59亿。这个成绩在诺兰电影的中国市场表现里,属于中等水平,但考虑到这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膨胀与扩容,被影迷封为“诺神”的这部新作显然低于预期。


在豆瓣上,诺兰的11部长片竟然有7部入围了Top250榜单,这种高命中率在现世的导演中是首屈一指的,足见中国观众对于诺兰的喜爱。然而,《信条》的评分却只有8.0,创下诺兰18年来口碑新低,仅高于2002的《失眠症》——7.5分。

如果说诺兰是一个大神,那么在中国“教区”,豆瓣可能就是最大的教堂。而如今,“诺兰教”的教堂却塌了一角。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信条》为什么不灵了?

作为观众,我们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素养,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尊重自己在电影院观影的真实感受。梁启超云,“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此之谓也。

相信有不少观众在电影院看《信条》的体验并不佳,这也体现在票房和口碑上。被mindfuck了,就要勇敢地说出来——不丢人。

反观那些自认为看懂的观众,一个个像是物理模拟考结束后对答案时的复杂心态:窃喜?忐忑?复盘?出题人牛逼?再做一遍?不破楼兰终不还?

诺兰拍了这么一个理科思维的电影,却在电影中留下了一句充满了文科修辞意味的台词,来给被虐的观众进行心理建设——“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必须要较真一下,不能这样就轻易把自己放过去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个金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意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不管是熵增熵减,还是钳形行动,这些物理学、化学的理论模型与概念,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还是超纲了。同时,这些理论也不像“虫洞”“梦的解析”等诺兰之前玩过的一些花活,某种意义上是显学,具有一定的公共传播度。

而《信条》所有的精妙——叙事和奇观,都建立在对这些理论模型的解剖和呈现上,所以这部电影对绝大部分观众是非常不友好的。抛却高概念与强设定,整个电影就是一部狂轰乱炸的动作片。


电影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符号共识、认知共识的基础上,这样生产出来的意义才能产生共振。而在《信条》中,诺兰仿佛告诉观众:你们不需要提前了解这些知识背景,我的电影就是在解释它,看完电影的你“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这哪里还是电影?这是知识付费啊,况且你这课也没讲明白啊。

一般而言,所谓“看不懂的电影”大致有三。

其一是因为思想伏笔而看不懂。姜文的大部分电影属于这个类型,经常遭遇“过度解读”。这种看不懂有时候也是一种策略,能明喻也不是所有人天天都喜欢玩隐喻。

第二是因为艺术表现手法另类而看不懂。“为什么都半个小时了,镜头都不动一下?”“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好像压根没有故事?”“突然间冒出来的这匹马是咋回事?”……那些催眠的艺术电影,大部分都属于这个“看不懂”范畴。

其三就是所谓的“高智商”电影。优秀的悬疑片在网上被人称为“高智商电影”,观众能够在相对复杂的叙事与线索中找到一种解谜的快感,从而进行了一种“自我赋权”。


诺兰是“高智商电影”的集大成者,这也是他被影迷封神的关键。事实上,诺兰之前的大部分“高智商电影”基本能做到让观众产生一种幻觉:电影很牛逼,能get到诺神的我更牛逼,这就叫“自我赋权”。

但很显然,《信条》打破了这种默契。

诺兰因何被封神?

纵观诺兰的11部长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板块。

第一是早年的独立电影,以《追随》《记忆碎片》为代表;第二是《蝙蝠侠》三部曲,这基本上是在漫威超英电影独霸江湖的十余载里,DC漫改电影最后的脸面;第三是主流大制片厂的大制作,以《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为代表。


在诺兰所有的作品中,《敦刻尔克》是最不一样的一部。其余10部影片都在科幻、悬疑、惊悚的类型中打转,而《敦刻尔克》是一部写实的战争片。某种意义上讲,《敦刻尔克》也是诺兰冲击奥斯卡的定制之作。毕竟,类型片不管拍得再怎么精妙,在学院派那里也是不讨喜的。

也正是《敦刻尔克》,为诺兰拿到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前的《记忆碎片》与《盗梦空间》拿的都是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奖,但都只是提名而已。也就是说,诺兰这么被观众吹捧,却依然是个奥斯卡小金人绝缘体。


“平平无奇”的诺兰,为何在中国被封神?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这与中国年轻观众成长经验有关。

自从2010年的《盗梦空间》引进之后,诺兰的每一部影片都能在国内上映。2010年是第一批90后上大学的时间节点,而电影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诺兰的高产与保质,塑造着年轻一代影迷对于好电影的认知。而90后是社交网站最活跃的一代人,感情分还是有的。

第二,受传统电影教育影响,中国优秀电影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没话说,但叙事技巧却相对朴素与笨拙。缺啥补啥,物以稀为贵。

豆瓣Top250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观众观影趣味偏好的一张晴雨表,而高概念、强叙事的悬疑片占据了很大比例。除了诺兰的作品,像《致命ID》《搏击俱乐部》《两杆大烟枪》《看不见的客人》《七宗罪》等悬疑片都在列。《心迷宫》《疯狂的石头》两部国产片也进入这个榜单。


第三,“高智商电影”的概念深入人心,对诺兰封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悬疑片天生带一种“智力优越感”:讲一个故事,先欺骗了观众,又让观众意识到被欺骗。这种“思想体操”在类型叙事上或许是套路,但在不少观众看来却有一种“高级感”。

诺兰毫无疑问是悬疑片的技巧大师,同时科幻片又是中国观众力捧的一大类型。高智商叙事+科幻高概念,齐活了。诺兰不上神坛,中国影迷也不答应啊。

其实,所谓的“高智商”究竟有多高?也就高到绝大部分观众的认知临界点而已,真把人都看懵了还会有人买票吗?《信条》不就这样垮了吗?分寸感的把握十分重要。

“高智商电影”的概念也有一种强烈的男性中心意识。你可以想象:一对情侣看完一部烧脑电影,那个“自信”的男性出了电影院,就手舞足蹈开始了他今晚真正的表演——你不知道他之前为了这场“演出”提前下了多大的功夫……

悬疑片或许在艺术上不具备太高的成就,但在商业上确是非常讨巧的一个类型。


当好莱坞已经把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预算推高到令人望而却步的数额,中小成本的悬疑片“小兵扛大旗”的特质,就使得它成为电影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的一把利器,这也是像《完美陌生人》《看不见的客人》《调音师》《误杀》等影片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的原因。

如果不是进入好莱坞的工业体系,诺兰应该还会一直在英国拍独立电影,并且也可以在票房上玩得风生水起。他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拍一部烧脑的悬疑片,可以拥有其他独立电影人没有的高额预算,最后也确实票房口碑双收。


在对中国影迷中的“诺兰情结”进行解构之后,也有必要摆正诺兰在电影殿堂真正的位置。他最大的贡献是,以独立电影人的身份闯入好莱坞,给陈腐的好莱坞A类大片带来了新的刺激与创意,让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有了尊严。

但再有尊严,也还是爆米花电影,奥斯卡还是公正的;如果只求尊严,那就不是爆米花电影了。而可与之共振的人少了,《信条》就进入独立电影的空间,“让好莱坞爆米花电影有了尊严”的大药丸也就失效了。

【文/杨文山】

往期推荐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