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瞧!情绪叙事正在悄悄改变青春剧、都市剧、红色剧…

铁皮小鼓 影视独舌 2024-01-06


2023年10月6日刊 | 总第3380期

十一长假,秋高气爽。

近一周来,全国的娱乐消费主要都集中在线下,电影市场票房表现未达预期,剧集市场的声量也不算显山露水。

不过,就在这波澜不惊的十一长假期间,有一部青春剧却取得了不错的圈层热度。这就是正在芒果TV播出,改编自桐华同名小说,由王志勇执导,赵今麦、白宇帆、邬家楷领衔主演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桐华的原著小说成书于2010年。从女主角罗琦琦(赵今麦 饰)自西北小城来到大城市去最后定居美国的人生曲线来看,《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带有一定作者自传的色彩。

不过,从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来讲,多少还是走了一些当年流行的“站CP”套路。不是哥哥胜似哥哥的许小波(白宇帆 饰)、激发她好学基因的学霸陈劲(余承恩 饰)、阳光美好的初恋张骏(邬家楷 饰)……他们在罗琦琦的人生中轮番出现、接力护佑,谁能陪她走到最后,是小说的一大悬念。

在当下的播出环境下,这样一部小说拿来改编,至少有两大难关需要跨越。

一来,女主角的成长集中在中学阶段,恋爱戏不能明拍又不能不拍,这是一大难关;二来,女主角的成长每一步都有男性主角陪伴,改编稍有不慎就有崇男厌女之嫌,怎么把每段陪伴都拍得到位而不越位,是第二大难关。

等到剧版《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播出后,这些疑虑都打消了。

因为主创用小情节淡化了强戏剧性,又用诗化的视听填充了叙事留下的缝隙。这让观众的注意力早就跳出了“站CP”的选择题,进入了对青春情绪和生长痛的代入和反思。

对这种拍法,有剧迷用“情绪叙事”来命名——它与强情节相对,讲究氛围感、向内开掘和心流驱动。

暑期档以来,至少已经有《欢颜》《装腔启示录》《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三部剧被冠以“情绪叙事”之名,在圈层内受到了广泛追捧。

所谓事不过三。既然这个听起来有些玄的“情绪叙事”,在剧迷圈里高频出现,那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对当下的剧集创作又有什么影响?

小情节的魅力

如果对照编剧守则,剧迷总结出来的“情绪叙事”并不神秘。

比对着麦基勾勒出的,由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组成的故事三角,我们可以把“情绪叙事”定位在偏向小情节甚至稍带点反情节倾向的区域中。

那么小情节叙事具体来说有什么特点呢?也很明确——内部冲突优于外部冲突,多个主人公而非单一主角,主人公的被动性大于主动性,巧合驱动淡化因果的关联性,非线性时间打破线性时间,非连贯现实取代连贯现实……

以上三部被剧迷命名为“情绪叙事”的代表剧集,至少符合小情节叙事典型特征的三点以上。

就拿最近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来说。

这是一部以成长为绝对主题的青春剧,女主角罗琦琦从童年、少女再到青春期的内部心理冲突,剧集用了大段对话、自我剖白和写意视听段落来展现,精彩程度远超本该活色生香的“幺儿拐”娱乐场生态。

主角配置上,从童年、小学到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角陪伴罗琦琦的成长。有的主角可能跨越1-2个阶段,有的主角可能无故或因故消失后又回归。但无论如何,多个主角撑起的成长冲淡了强戏剧性的唯一性和宿命感,复原了真实人生的阶段性和断裂感。

毕竟,在现实生活里的成长,尽管不无遗憾,但往往一个人也只能陪你走一段。

时间和空间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也并不完全在意时间的线性流逝和现实的连贯性。

一段重要的情节,如果对两个主角都重要,那就可以从不同视角重复讲两遍,看对不同的主角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比如,罗琦琦骑着自行车,念巴尔蒙特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那段戏,就从罗琦琦和张骏的视角拍了两遍。

思绪如果从中学时代飞回了童年,那就用一只超现实的鸟引领思绪回到过去,用两集甚至更多篇幅追溯童年往事和心结,哪怕这只是现实里中学时代的罗琦琦在车站的恍神一瞬。

当女主角准备逃离,她在离乡的大巴上下来,遇见的可以是过去的自己,然后双方来一次人生对话,再一次坚定来路和去向……

当然,因为还没完全倒向反情节的天平,主角的被动性、人生因果的无常性,还没能在这些剧集中占领上风。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创作倾向,学院派常用来形容文人电影的“以心理情绪为中心”或许更适合形容这类剧集。正因为以心理情绪为轴线,它们能一定程度上突破以情节为中心的模式。放弃了让矛盾推着观众走的省力模式,才让作品呈现出更偏向自然、灵活、松散的诗化叙事外貌。

填补情节缝隙的视听“杂耍”

当情节不再是整块、封闭环环相扣时,主创就要拿出额外的功力来留下观众了。

如果我们把以情节为中心的剧集的观赏体验比喻成吃面条——爽快且流畅,那以心理情绪为轴线的剧集,那就像吃饺子——饺子一口一个,就像重头戏一场是一场;中间要不时喝口饺子汤,视听中氤氲的情绪不能断。

先说重头戏。以心理情绪为轴线的剧集,它的重头戏并不一定是明摆着事关生死,更不可能为了营造紧张氛围来个“最后一分钟营救”。它的重头戏总关乎一种觉醒,一次顿悟,一层心理跃迁。

这么个微妙的事,怎么用视听表现出来?是要举重若轻,还是要力透纸背?需要主创花心思来琢磨。

在《装腔启示录》里,导演李漠喜欢的是举重若轻。毕竟是都市剧,不悬浮是第一要义。

比如,这部剧里的重场戏,可以就是男女主角喝完酒后的一次相送。

醉酒的许子诠(韩东君 饰)非要送唐影(蔡文静 饰)友谊之戒,笑闹一番后,唐影叫车送他回家。就当唐影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把这个现实和情感中双重不可控的因素送走了之后,许子诠却摇下车窗,问:“你难道不送我回家吗?”

一个俯拍镜头对着许子诠,一个仰拍的压迫镜头给到唐影,就这么俯仰之间,情感天平就失衡了,唐影一直防备的心门就遭到了重击。

在《欢颜》里,导演徐兵喜欢的是力透纸背。红色剧,浪漫起来不要命。

比如俞亦秀(张鲁一 饰)彻底和家族寨子告别,准备与他在书中和地图上畅享的世界拥抱时,主创设计了一场浓墨重彩的“胯下之辱”戏。

一个曾经高傲的头人,对着自己看不起的小人吴达(宋熹 饰)说,“你把腿分开,再大一点,再大一点”。然后,他坦然甚至带着解脱地,从他两腿间匍匐而出。在最后一爬起身时,念出了他心中默念万遍的“Far away”。

表现这一爬,主创用的镜头角度堪比动作戏,全剧最有叙事性和记忆点音乐,也归属于这一重场戏。

就这么“一爬”,拍出了一个在想象中走出牢笼的金丝鸟。

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导演王志勇喜欢的是出乎意料。青春剧,总要有点冒险。

拍青春剧,常说青春无小事。意思是,对经历单纯、心思敏感的少男少女来说,任何小事都可能在心里烙下印记。反过来看,这也恰恰说明,青春剧里的重头戏大概率也不是生离死别的大事。

比如《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罗琦琦的一次重要心理转折,便是在一次演讲比赛受挫后,被迫认识到“人最珍贵的是自由意志,但最需要的往往又是认同感”。这两个互有悖论的因素,没法选又不得不选,怎么办?

原著小说里,叛逆的她无解、愤怒,在众目睽睽之下连着在乒乓球台上占了好几天以示抗议。到了剧中,导演用了一个炫目的旋转镜头表现同学对她的审视,同时又用画外音叠进了罗琦琦成长过程中遭受过的批评、质疑。

就在音乐节奏快到崩弦,情绪紧张到快要窒息时,旁边打球的陈劲说了句“没事,我们继续”。随之音乐变成抒情安静的,她的愤怒渐渐消失,看到了张骏对她的欣赏,关荷(赵昭仪 饰)对她的羡慕,想到了爷爷从小对她的教导。

就当我们以为这时候罗琦琦要自己放下骄傲,走下乒乓球台,并结束这个重场戏时,导演却出乎意料地来安排了个故人返场。失散多年的童年好友葛晓菲(张昕懿 饰)意外在乒乓球台上发现了她,喜出望外地爬上球台和她相拥。

就是这么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巧合取代了因果,一个镜头之中,最宝贵的友情又回来了,自由意志和认同同时到来了。

重场戏固然重要,但数量总是有限的。

在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剧集中,能直击人心的视听段落要夹在情节中,不断闪现,保持情绪氤氲不断。它可能是《欢颜》中徐天(董子健 饰)的一段遐想,也可能是《装腔启示录》里唐影的一番翻覆心事,或者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罗琦琦一段在街道上的骑行……

但这些视听“杂耍”是有必要的,有了它们,情绪才有了标点。所谓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叙事,才有了沿线路标。

结语

最后还想就观众对“情绪叙事”剧集的敏感捕捉说上一句。

其实,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剧集,与强情节背道而驰,常给人看了两集没什么变化,看了半部剧没什么弧光,甚至看了整部剧还没什么结果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并不符合很多观众的文娱消费预期,尤其在短视频即时满足逻辑盛行的当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大批观众能喜欢这类剧,并能在圈层内形成热议,这说明情绪叙事的精妙并非大众不能领会。甚至在被短视频剧、类型剧调教甚久后,部分观众反倒对“情绪叙事”生出了敏感和偏爱。

从这三部剧的口碑来看,主创们以后也不妨用情绪叙事给类型剧添点料。毕竟创作就讲究个“不要太老实”,有时候市场禁忌在哪里,创新的突围方向就在哪里。

文/铁皮小鼓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