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纪人物】北京是怎样打败上海的?

2014-08-12 世纪人物

昨天任志强在上海一论坛上说:你太以为上海了不起了,上海是不是金融GDP比北京还低,你强调什么中心?就是上海人自己认为的,你的高校能比北京多吗?请问你的院士比北京多吗?请问最优秀的小学比北京多吗?从小学开始你比北京多吗?为什么领导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小学?不送上海来呢?不用讨论,北京永远是中心,一百个上海也代表不了北京。

消息传出,上海人民很是愤怒,纷纷反驳。反驳最多的一句是:上海的软环境远远好于北京。当然,还有一句是:北京承载的其他功能太多了,这个没办法。

我们找到了一篇刘晓博老师今年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北京是怎样打败上海的》,今天重发,给任志强8月10日说的“北京永远是中心”的观点作一个注脚。

前两天,一篇题为《上海比北京强在哪儿》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的从交通管理、产业布局等角度,比较了上海和北京的状况,得出的结论是上海比北京做得更好。

碰巧这几天我在对比研究北京和上海的各种数据,说句让上海朋友失望的话:数据更多地站在北京一边,也就是说,无论从现状和前景上看,北京都比上海更强大、更有潜力。

一、上海:“冠军”是如何来的?

1840年之前,上海一直籍籍无名,因为古代中国严格限制海洋贸易,上海的地理位置好比是死胡同的尽头,只能偏安于一隅。但南京条约签署后,中国城市格局发生逆转:大清被迫门户开放,上海的地理位置优势顿显:这里是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沿海的中点,旁边是富庶、人文荟萃的江浙。

而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广州人爱国热情迸发,掀起了持续20来年的拒绝外国人入城运动。虽然因此诱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获胜的洋商们自觉无趣,要么移师香港,要么转去上海。转瞬之间,远东最大贸易中心、经济中心的头衔,被广州加冕给了上海。

早在1870年代,上海就已成为中国城市最耀眼的明星。现代意义的酒店、学校,以及电灯、电梯、自来水、交谊舞、私人汽车、报纸、现代印刷技术等洋玩意,都从上海登陆中国。1926年张作霖在北京耍土匪作风,北京文化人大量南迁,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大批自由发声的报纸支撑下,上海一跃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至民国定都南京,上海更是替代天津成为政治后花园。那时的朝中显贵,工作日在南京勾心斗角,周末到上海花天酒地。至此,上海的繁荣到了极致,号称远东第一大城市,东方巴黎。

而北京自1927年失去首都地位后,经济状况连天津都不如,只剩下文化和教育尚有优势。至于房价,早被上海超越。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一两个月收入就可以买一套小四合院,四五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套三进大四合院。但是到了上海,收入高了,他却只能租房子。

1949年后在行政力量调配下,上海的文化、新闻、出版企业和人才基本上尽数北迁首都。但不要以为上海受了多大委屈,因为更丰厚的回报马上降临:“剪刀差”时代到来了。新中国模仿苏联,为了加快工业化筹集国家资本,将工业品价格定得很高,将农产品价格定得很低,这就是所谓的“剪刀差”。

1949年时,上海虽然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但不是第一大省份,那时上海的GDP位列江苏、山东、四川、辽宁、河北之后。通过“剪刀差”的特权,上海迅速崛起,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上海已经是中国GDP第一的“省份”,力压江苏、四川、辽宁、山东、广东。也就是说,在1870年代到1970年代,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特区,每个朝代、每个政权,都从自己的角度自愿或者被迫给与了上海独特的地位。

1952年的时候,上海的GDP是36.66亿元,北京是7.88亿元,上海是北京的4.65倍!

二、60年,上海被超越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可以是个40来万人口的小城市,小到相当于北京、上海的一个街道,小到中心广场隔条河就是另外一个州。但中国不行,首都必须是第一大城市,至少从西周“讲礼”的时候就这样了。

萧何督建未央宫,刘邦抱怨太奢侈,萧何说了一句让刘邦佩服、让后世当权者神往的名言: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也就是说,首都不宏伟壮丽,不是第一大城市,皇帝会被人看轻,坏分子就容易造反。这就是传统中国的政治逻辑和城市伦理。

因此,从1949年之后北京就踏上了追赶上海的路。将上海文化中心迁来北京,仅仅是第一步。随后,更多的大学、研究院所和大项目落户北京,北京地铁也先于上海很多年开通。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北京的GDP是109亿元,上海是273亿元,北京已经从相当于上海的21.5%追赶到了40%。

随后的年代,北京先后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未来还将举办冬季奥运会。到2013年,北京的GDP是19500亿元,上海是21602亿,北京已经相当于上海的90%。

但这个数字仅仅是表象,如果你比较一下“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就会发现北京早已经超越上海。到2013年年底,“北京的钱”是9.17万亿,“上海的钱”只有6.93万亿,北京是上海的1.32倍!到2013年年底,“深圳的钱”只有3.39万亿,广州是3.38万亿,而天津只有2.1万亿,重庆只有2.29万亿,杭州是2.22万亿。北京在全国城市中的卓尔不群地位,非常明显。

上海一直嚷嚷着建设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实金融业增加值最近几年一直被北京超越。2013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是2823亿元,终于超过了北京。超过了多少?不好意思,1个亿。北京刚刚将深圳手里、天津眼里的“新三板”抢走,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起航,未来几年上海的金融增加值完全可能再次被北京反超。

北京交通那么拥堵,空气那么差,房价为什么竟然超过了上海?对此很多上海人想不明白,其实两个城市各项存款余额的比较已经告诉了我们真相:北京更有钱,北京已经是真正的经济冠军,上海仅仅是GDP冠军而已。

60多年斗转星移,北京这个只有上海5分之一经济规模的城市,最终超越了上海。而这60年,是上海获得巨大特权的60年(严格地说,只有1980年到1997年被深圳抢了风头)。因此,北京的赶超显得更有力度,而这正是权力的力量。

三、北京的优势

跟上海比,北京到底有哪些优势?

第一,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北京的产业结构更合理。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的占比是0.8%:22.3%:76.9%,而上海是0.6%:37.2%:62.2%,广州是1.5%:33.9%:64.6%。相比之下,三个城市里上海的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第三产业占比最低。以上海的定位,这种比例显然偏重、偏工业了。

如果观察北京和上海的第二产业,上海“傻大笨粗”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北京销售额超过1000亿的只有三个产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而上海产值超过千亿的第二产业项目有9个,依次是“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化工原料与化工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专用设备制造。

而在北京的GDP清单中,有其他城市没有单列的一大批优质行业,比如金融业给北京带来2822亿元的增加值,IT增加值是1750亿,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是1444亿,教育是758亿,卫生、社保是416亿,文化娱乐体育是445亿,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是598亿,租赁、商务服务是1537亿。

第二,北京已成为中国当仁不让的文化创意中心。

十年前,上海、香港和台北还能在文化的某一方面跟北京分庭抗礼,到了今天,中国的文化、传媒、出版、娱乐、创意中心已经“合体”到了北京。这从台湾和香港艺人大量迁居北京,就能看得很清楚。例如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超过一半的出版、发行机构都聚集在北京。

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之所在,也是发展潜力之所在,在这方面,不仅上海无法挑战北京,再绑上广州、深圳、杭州、天津大家一起都没有办法跟北京比。

第三,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创新中心。

在科研机构上,上海比北京差不到哪里;在拿国际专利上,深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这都不足以威胁北京的创新中心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研发能力,还体现在风险投资的配套,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上。

仅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所谓的“三大三小三老”,只有腾讯在深圳、阿里在杭州、网易在广州,百度、奇虎、京东、小米、新浪、搜狐的总部都在北京。王石前几天曾表示,深圳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催生了大量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这当然不错,但北京这两年的势头显然更猛。以后有“新三板”在手,北京作为创新中心的地位会更加稳固。上海呢?对不起,这方面的优势没有看出来。

以前,谈到上海跟深圳的时候,人们会说上海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但谈到北京和上海,大家会认为上海“更市场”,北京似乎是官僚和闷蛋们呆的地方。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完全变了。如果你想创业,北有北京,南有深圳。搞文化和互联网要去北京,搞科技、鼓捣硬件要去深圳。那上海呢?大概只有外企是优势了。

对于北京的崛起,上海也许会不服气。其实,所有大城市的崛起,都要靠权力靠运气。发展起来之后,才可能更多地靠市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只是中国更明显。最近60多年的中国城市变迁史,其实就是一部北京重新崛起的历史,一部权力深刻影响城市的历史。在这部大戏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要首都地位在握,北京就无人能够挑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