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柳云 2018-06-02

儿时就是个“住校生”。父亲是外县人,师范毕业后离开家乡在葛源一带教书,以校为家。



在我有记忆时,我们家住在葛源蔡村的一所学校里。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应《世纪人物》杂志社社长蔡炆韬先生盛情相邀,前往他家乡蔡村故地重游。蔡村——一个颇有名气的秀美乡村,有我童年的记忆,儿时的足迹。

车子拐进葛溪河边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远远就看到蔡村几株出名的高大老樟树,如盖的树荫下曾是我儿时玩耍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向村里原住所奔去。



疾行在卵石铺成的池塘边游步道上,穿过漂亮的长亭,来到由小石子铺出图案的住所门前,蔡先生叫住我;“别急,看你脚下踩着的是什么。”我忙低头一看,“就是个小石子铺成的路呀”。蔡先生说:“难道你以前不知道这是个"犀牛望月"的图案吗?”。我好奇远距离细看,果然是由青白两种颜色的石子组成的一副长方形“犀牛望月”图。我问蔡先生:“为何小时我们天天在门前玩耍却不知道有此图案,难道是后来点缀的吗?”。蔡先生笑了:“宗祠建立时就有了,不过那会路面脏,厚厚的泥巴将图案掩盖了,谁也没在意它的存在。”原来是这样,望着这栩栩如生的犀牛和弯似镰刀的月亮,说明古时蔡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是多么的向往。

我抬起头来,眼前是一座朱色大门楼,门楣上挂有“蔡氏宗祠”四个金色篆体大匾。大门两边蹲着两只大石狮,高大威武,像两名忠实的门卫守护着祠堂。“祖德流芳馨香播远,宗功传世恩泽绵长 ”黑底金字对联高挂在门厅两旁。“怎么是蔡氏宗祠?”我满腹疑问。蔡先生告诉我,这原本就是蔡氏宗祠,《蔡氏宗祠记》碑文中记载:是役也,始于元甲申之春落成,宗祠建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解放后因政府无力建造新校舍,当时重视的不是宗祠文化,所以各村的宗祠庙宇都被当作学校使用。难怪父亲曾说我们家那时不是住祠堂就是住庙宇。



好奇心叫我急忙推开挂有两个金色大门环,镶有五十枚铜钉的红漆大门,去会见四十年前的生活空间。但是我失望了,找不到从前的影子。我记得当时的校门门框用麻石垒成,两扇木门镶嵌在门框里,门后一根大木杠为门栓。进入大门,六百平米的院子,两边各有土木结构的两排教室,大门对面是一个三百平米大的框架结构土房,六根花岗岩石柱子围着的大厅为老师办公场所。左边一间房为学校厨房,供老师做饭烧水用,右边一间十几平米的偏房就是我们一家四口的住房。而现在,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走进大门,两排土木结构的教室已变成红色镂空木屋建筑,屋檐挂着灯笼,喜庆又敞亮。教室已变成蔡氏理事会的议事厅,祭祀节日餐厅及祠堂发展变化图片展览厅,乒乓球室等活动室。



走过院子,门顶悬挂的“先祖殿”三个金色大字匾额,十分耀眼,两边同样挂着黑底金色对联“祖先流源千载盛,蘭桂腾芳万代荣”。我登上青石铺就的台阶,面对中堂蔡氏香火,正中间摆放着蔡氏祖先灵位和德高望重的蔡氏前辈遗像。原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和我全家人的宿舍都成为了宗祠祭祀大厅,感觉殿堂空阔高大了许多。蔡先生看我有些迷茫和好奇,问我:“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对呀,怎么感觉整个房子升高了。”“不错,殿堂整栋房子升高了六十六公分。”



不可思议,这是如何做到的。我环顾厅堂,蔡先生和我介绍说:“当时殿堂地基偏矮,为将祠堂建得更威武又不失原貌,故有大胆的想法,在不拆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整个先祖殿升高。”



祠堂在人们眼里是个庄重、肃穆之地,不可随意挪动,惊动了祖宗牌位将给家族带来厄运。蔡先生如此胆大的想法,首先遭到村理事会某些成员极力的反对,为使他们消除顾虑,蔡先生耐心细致的将自己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日常积累的技术经验分析给理事会在场人员听,他胸有成竹地说:“我可以做到不动一木一瓦,不动一梁一椽,将祭祀主殿六根花岗岩大理石石柱用钢结构连接固定,使整个房子固定后成为一个整体,然后用十二个千斤顶同时顶起主殿,整栋房子拔地而起,用预先备好的材料将柱子底部垫高。”大家望着这位走南闯北自信满满的年轻人,相信他见多识广,技术在身,同意由他亲自指挥,动工修复。



在蔡氏族人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在众宗亲的大力资助下,在社会各热心人士的不断关注下,宗祠修复历时一年之久,获得预期效果并取得圆满成功。整个祭祀殿足足升高了两尺,博得村民大嘉赞赏。此举无疑成为蔡村有史以来的一大奇迹,都说蔡氏先祖在天有灵,保佑蔡家心想事成。是的,历史上的蔡氏不乏豪门贵族,名人名士:蔡仲系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的国君,为蔡氏繁衍生息提供沃土;蔡伦是东汉时期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即中国四大发明者之一;北宋的蔡京,当时的书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达十七年之久;蔡锷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被称为“护国将军”。蔡氏祖先恩泽万代,造福子孙。时至今日蔡氏宗亲已经分布在全国乃至海内外世界各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现有蔡氏人口七百五十万左右。



2014年正月初六是蔡氏宗祠落成庆典的日子,应邀而来的建阳,乐平,德兴,铅山,鄱阳,弋阳,上饶等地的蔡氏族人前来庆贺。宗祠内大摆宴席,一百余桌足足热闹了两天。

宗祠的修复提高了蔡村人的文化品味,一批在外创业的蔡村人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当今蔡村人文化素质纷纷出钱出力,今陪同我来游览的北京《世纪人物》杂志社社长,东莞市鸿企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炆韬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为蔡氏宗祠的修复和村里人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出资捐款达二十几万元。



我站在殿内正中,视线穿过大门,耳边虽未有当年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和课间同学们的追逐打闹声,但却有一种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的感觉。走至先祖殿门口,我仰望房梁,左右两边梁托上的精美雕刻图案吸引了我,从斑驳的雕刻中可以看出祠堂历史的久远以及祠堂留给后人的推测和思考。我问蔡先生:“为何只有这两个点有雕刻?按说门窗板壁上也应该有雕刻呀?”蔡先生遗憾地说:“原是有的,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只保留了这两块下来。”



看了这些,感慨万千,走到大门,四十年前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那时我五岁,弟弟两岁,白天从校园传来的是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为不影响学校上课,我和弟弟就在校门口空地里玩耍。校门口有三口水井,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井水周围用麻石铺就,身子蹲下便可触摸到水。第一口为泉水井,供村民饮用,泉水清澈见底,永不枯竭,水温冬暖夏凉,水质微甜润口。闻名远近的葛源豆腐就是出自蔡村人的手艺,豆腐鲜嫩可口的主要原因源于这里的水质和水温。泉水溢满后流向第二口井,供村民洗菜用,水溢满后再流向第三口井,供村民洗衣用。村民严格遵守用水制度,自上而下,永远保持活水状态,最后流至旁边一口大池塘里。



传说有只千年大鳖隐藏在塘内,每逢夜深人静时鳖就冒出水面翻腾活动,因而塘水常年混浊,村民们称此塘为鳖塘。鳖塘虽脏,据说有镇塘护村之作用,故村民一直敬畏它从不曾惊扰过。为防止孩童不慎坠入池塘,四周用篱笆围住。



出得门来,看着眼前开阔明净的广场,边上三口井还如从前样依次被村民使用,原来肮脏的鳖塘得到了改造,鳖塘的一部分改建成篮球场,供村民打球,跳舞,成了村民健身娱乐的活动场。鳖塘的正中建有凉亭,长廊,一棵古老的梭陀树矗立在鳖塘中间,凉亭依树而建,碧水蓝天,楼台倒影,美如画卷。今留下的《水阁楼记》碑文中记载:至元八年,了吾先生建水阁楼于居之左伴。布置奇巧,雕绘华丽,规模宏大,气象巍峨,宛若岳阳之观。及告成之后,延余至其阁,排榻对坐,黑酒烹鱼,相与更酌乎楼中,因兴至,乃素予为文以记之。余不敢辞,旋避席,达观四傍风景,不觉喟然叹曰:“异哉!子之楼也!”可惜当年的水阁楼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凉亭集休闲,美观,文化于一体。凉亭内八根柱子上写有四幅对联,为横峰县葛源镇知名人士郑兴荣,叶春福,张帮生,蒋金林所拟。此联提高了蔡村人的文化品味,丰富了村里人的文化生活,凡来参观游览的人都会驻足观望,朗读楹联。楹联内容皆联系实际,触景生情而作。长廊穿过亭子,一头连着球场,一头伸向公路。为活跃村民文体生活,在蔡炆韬先生的倡导和资助下,村里已经举办了两届农民运动会。运动项目有篮球,拔河,乒乓球,广场舞等。运动会的场景在《世纪人物》杂志头版头条刊登,在《江西日报》新闻版刊登,已成为新农村新时代,新型农民文化生活的亮点。



举目四望,一座座崭新的别墅布满村庄,各种文娱体育设施到处可见。蔡村人在新时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是他们的祖辈从来不曾享有和经历过的。蔡氏后辈不忘根本,不忘祖先,他们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让优良的家风族规代代传承。



天空湛蓝如洗,池中波光粼粼,树上鸟雀鸣唱,耳畔欢声不绝。

古时蔡氏人的美好向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欢迎留言区留言!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董卿:我跪着,是因为穿着裙子不好蹲 你出门有教养的样子,真美!

警惕:割韭菜经济成为压垮青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嘉诚办公桌上6个神秘物件,揭开你身边的风水奥秘

年轻人别怕被抛弃,90%的财富都将在你40岁之后获得


电话:18938261639

邮箱:sjrwzz@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